..续本文上一页都听说过,罗马天主教神父们为了追求此种超乎自然的神奇之光,而经常静坐冥思。伊斯兰教圣典古兰经也同样彰显此种对「圣洁之光的体证」(manifestation of pine light)。
这种由心灵反射的光即代表了内在心灵的纯净;而心的纯净同时也是构成所有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并无佛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伊斯兰教徒之区别。心的纯净确实是所有宗教的最大公约数。爱本身所代表的则是人类的融合,也是至高无上的;但除非心灵达到彻底的纯净,否则是无法办到的。必须先有一颗平衡的心才能帮助其他不平衡的心达到平衡:「就像制作弓箭的人必须使其弓箭直挺,而有智慧的人将自己飘忽不定且难以守护与控制的念头予以净化一样。」佛陀也是如此说的,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锻炼一样,心也需要修练。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好好修持我们的心来使它更强壮、纯净,进而享受这种内在禅定祥和(Jhanic Peace)之妙喜呢?当内在安详开始在心中蔓延开来时,你们也一定会逐渐了知这个实相。
不论你相信与否,但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适当的指导下,所有来自不同宗派教义的人们,只要出于虔诚的信念,并且愿意在课程期间接受这个教法,那么他一定能获得内心安详与纯净的光明。
藉由不断的修持,任何人都可以完全地控制心念,以及到达禅定(Jhanic state)境界,并且逐渐从平等心而到达定境(Samapattis,入定),就如同净饭王当时的修行智者(阿私陀尊者)一样具有神通的能力。当然,这必须要谨守道德戒律,并且要放弃一切世俗外缘;然而,这对于那些心中仍存有一丝情欲的人们却是相当危险的。总之,像这种能带给世俗之人神通力的修持,并不是佛陀所追求的;因为佛陀发展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使心纯净有力,以了知真理。在佛教中有四十种修定的方法,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安那般那(Anapana,出入息);就是专注于气息的吸入与呼出,而这也是一切诸佛所遵循的方法。
智慧
各位女士、先生们,现在我要开始介绍八圣道中第三阶段的佛教哲理:智慧(内观)。智慧有如下两种特性:
1. 正见
2. 正思惟
对于真理的正确见解乃是佛教的目标与宗旨。正思惟是指对身心(Nama and Rupa,即名色)内外的剖析研究,以了知最终实相。
你们已经听过我提起身、心很多次了,现在我就来做进一步的解说。
所谓心(Nama,名)是因为它对一切感官所缘的倾向,而所谓身(Rupa,色、物质)则是因为物质变化的无常特性。因此,在英文中最接近Nama、Rupa的用词为心(mind)与身(matter,物质)。我说「最接近」是因为找不到完全精准的字可代替。严格说来,心的作用有以下几个部分:
识(Vinnana)
受(Vedana)
想(Sanna)
行(Sankhara)
这些再加上物质界的色而成为我们所说的五蕴(Panca-kkhanda)。佛陀就是以此五蕴作为身心存在现象的总结(也就是心、物不断相依共存的实相);然而,对世俗人而言,这就是人格特性或自我意识。
到达正思惟阶段的修行弟子,已发展出强大的正定力,能以内观修持专注于自身之内,而达到对本质的剖析审视:先是色身(物质),然后是心及心的各种状态。他不仅可以觉察(有时也能亲见)到自身当中次原子微粒的实相,而且开始了解身心不断变化的现象,生灭变化与无常。然而,当心越来越专注时,其自身之内一切能量本质就会变得越来越鲜明,因此能彻底了知在因果法则中的五蕴都是苦。此刻,他已体证到身心内外都是苦的实相,以及没有任何自我的存在,因此,渴望达到解脱痛苦的境界。当他终于解脱痛苦的束缚时,就是从世间进入到出世间的境界,并且已获证四圣道果(ariya)中的预流果(Sotapanna - 须陀洹)。此时,他已从自我、疑惑及对所有典礼和仪式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了。到了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仅有极细微的贪及嗔。当证得三果阿那含(Anagami)时,他已断除所有贪嗔烦恼。最后的果位则是阿罗汉(arahat)。
每种果位的圣者都能感受涅槃(Nibbana)喜乐,然而,即使是在家修行者,只要能进入须陀洹果位的禅定之中,也同样能获得内在的涅槃安详。
由于涅槃是出世间的妙喜,故此种内在安详是世间一切喜乐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内在的禅定之喜(我之前讲到正定时曾提过)与其相较之下,亦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因为内在的涅槃安详能使人超脱一切轮回的三十一界天;但内在的禅定与安详仍无法使人超脱这些界天。例如,仍停留在色界之中。
各位女士、先生们,我要再次强调的是,我在此所说的只是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我希望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将我所知的一切都提供给各位:
随着你眼前的光亮往心灵纯净的境界迈进,
到达解脱自在的禅定境界,
亲证内在的涅槃安详。
这所有一切都在你们可及的范围之内。
为何不先试试前两项呢?它们并未超越你们自身宗教范围之外?而我已经准备好提供你们所需要的所有协助了。
我要再次表达我对各位耐心聆听的感谢之意。
第三场(1951年10月14日)
如果完全不提缘起法则(Law of Paticca-samuppada)及因缘法(Law of Patthana,关联或因果法则),那么我在此所说的「佛教是什么」就不够完整了。所以,在此只是很简略地介绍它们。
请先回忆一下我在第一场演讲结论中所说的;我提到悉达多太子这位出家游化的苦行僧如何了知实相,而成为佛陀。我会再重复那一部分,免得各位忘记。
悉达多太子证悟正等正觉,成为佛陀,觉醒者、觉悟者、一切知智者。相较于他的清醒,其他所有世俗之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在睡梦之中;相较于他的觉悟,其他所有世俗之人在某种程度上,都还在黑暗中踉跄摸索着;此外,相较于他所证得的一切知智,其他所有世俗之人都还深陷无明之中。
无疑地,所有宗教都宣称有通往真理的道路。在佛教中,只要人们未能了知这个真理(即四圣谛),他们就是还陷在无明之中。此种无明(Avijja)正是业(Sankhara)生起的主因,而使得一切众生不断陷入生命流转(Vinnana,识)的轮回之中。当生命以另一个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时,心物(名色或身心)即自动地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来。如此逐渐形成具有六根(Salayatana)的色身或乘载的工具。
因为六根而生起六触(Phassa);因为触而生起感受(Vedana);因为感受而生起贪爱(Tanha)与执取(Upadana);因为执取而产生各种存在形式的有(Bhava);因此而有生(Jati)、老、病、死、愁、叹、悲痛等(Jara-marana etc.,老死等)所有一切苦恼。佛陀不断深入探究,终于发现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佛陀如是说:
缘无明,所以行生;
缘行,所以识生;
缘识,所以名色生;
缘名色,所六处生;
缘六处,所以触生;
缘触,所以受生;
缘受,所以爱生;
缘爱,所以取生;
缘取,所以有生;
缘有,所以生生;
缘生,所以老、病、死、忧、悲、苦恼生(所有一切痛苦)。
这样的因果链就称之为缘起法则;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我们对自身实相的无知或无明,而贪爱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是多么地简单明确,因为只要你渴求某种事物,贪欲就随之生起,因此,你必须对治它,否则你就会感到痛苦。然而,并不只如此而已,佛陀曾说,「身心五蕴一切都是苦。」佛教所指的苦的实相,就是指一个人能如实观察其身心(内在与外在)本质实相,而不是它们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因此,必须经由亲身体验苦的实相才能彻底了知。例如,从科学的验证的结果使我们都知道,所有一切物质除了,无数电子微粒所产生的震动之外,并无任何具体形式的存在;但是有多少人能说服自己去相信我们的身体也遵循着相同的法则呢?既然它如此和你有切身地关系,那么为何不试着如实地观察它们呢?为了如实体证,任何人都必须超越色身的桎梏,发展出心的专注力,才能如其本然地观察物质的本质实相。藉由心的专注力,任何人都能向自身之内不断地透视剖析,甚至能观察到最新科学仪器所无法看到的事物。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何不看看自身之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原子与电子微粒,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所有这一切都不断地在快速变化着,而且是永无止境地持续着。当然,要知道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的。
但实际上,唯有透过我们自身向内观察的修持方式,也就是藉由内观(Vipassana)的专注力,我们才能体证到「内在的苦」是随着这些次原子微粒所生起之波动、放射与摩擦等激烈感受而来的。经由亲身体证而了知无明的实相,并且了知其究竟实相就是痛苦根源的灭除:那就是要以还灭次第的环链来破除无明,进而解脱生死轮回所带来的老、病、忧、悲、愁、叹等种种苦的本质特性。
缘起法及苦的根源是如此的错综复杂。
现在我们就回到佛陀在阿毗达磨藏(Abhidhamma Pitaka)发趣论(Law of Patthana)中所阐述的因果关联法则。佛陀在(获证佛果之后)静坐四十九天期间,也就是在思惟阿毗达摩中的发趣论(Patthana,缘起法)时,全身放出六色光彩。我们有五大册,每册大约五百页的巴利文记载着有关于此的详细叙述。在此我只能简要地介绍这个法则的概念。
佛教中因果的基本原则基础就是以下这二十四个缘:
因缘 Condition -…
《什么是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