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教▪P4

  ..續本文上一頁都聽說過,羅馬天主教神父們爲了追求此種超乎自然的神奇之光,而經常靜坐冥思。伊斯蘭教聖典古蘭經也同樣彰顯此種對「聖潔之光的體證」(manifestation of pine light)。

  這種由心靈反射的光即代表了內在心靈的純淨;而心的純淨同時也是構成所有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並無佛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伊斯蘭教徒之區別。心的純淨確實是所有宗教的最大公約數。愛本身所代表的則是人類的融合,也是至高無上的;但除非心靈達到徹底的純淨,否則是無法辦到的。必須先有一顆平衡的心才能幫助其他不平衡的心達到平衡:「就像製作弓箭的人必須使其弓箭直挺,而有智慧的人將自己飄忽不定且難以守護與控製的念頭予以淨化一樣。」佛陀也是如此說的,就像我們的身體需要鍛煉一樣,心也需要修練。既然如此,那麼爲什麼不好好修持我們的心來使它更強壯、純淨,進而享受這種內在禅定祥和(Jhanic Peace)之妙喜呢?當內在安詳開始在心中蔓延開來時,你們也一定會逐漸了知這個實相。

  不論你相信與否,但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在適當的指導下,所有來自不同宗派教義的人們,只要出于虔誠的信念,並且願意在課程期間接受這個教法,那麼他一定能獲得內心安詳與純淨的光明。

  藉由不斷的修持,任何人都可以完全地控製心念,以及到達禅定(Jhanic state)境界,並且逐漸從平等心而到達定境(Samapattis,入定),就如同淨飯王當時的修行智者(阿私陀尊者)一樣具有神通的能力。當然,這必須要謹守道德戒律,並且要放棄一切世俗外緣;然而,這對于那些心中仍存有一絲情欲的人們卻是相當危險的。總之,像這種能帶給世俗之人神通力的修持,並不是佛陀所追求的;因爲佛陀發展定的唯一目的,是爲了使心純淨有力,以了知真理。在佛教中有四十種修定的方法,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安那般那(Anapana,出入息);就是專注于氣息的吸入與呼出,而這也是一切諸佛所遵循的方法。

  智慧

  各位女士、先生們,現在我要開始介紹八聖道中第叁階段的佛教哲理:智慧(內觀)。智慧有如下兩種特性:

  1. 正見

  2. 正思惟

  對于真理的正確見解乃是佛教的目標與宗旨。正思惟是指對身心(Nama and Rupa,即名色)內外的剖析研究,以了知最終實相。

  你們已經聽過我提起身、心很多次了,現在我就來做進一步的解說。

  所謂心(Nama,名)是因爲它對一切感官所緣的傾向,而所謂身(Rupa,色、物質)則是因爲物質變化的無常特性。因此,在英文中最接近Nama、Rupa的用詞爲心(mind)與身(matter,物質)。我說「最接近」是因爲找不到完全精准的字可代替。嚴格說來,心的作用有以下幾個部分:

  識(Vinnana)

  受(Vedana)

  想(Sanna)

  行(Sankhara)

  這些再加上物質界的色而成爲我們所說的五蘊(Panca-kkhanda)。佛陀就是以此五蘊作爲身心存在現象的總結(也就是心、物不斷相依共存的實相);然而,對世俗人而言,這就是人格特性或自我意識。

  到達正思惟階段的修行弟子,已發展出強大的正定力,能以內觀修持專注于自身之內,而達到對本質的剖析審視:先是色身(物質),然後是心及心的各種狀態。他不僅可以覺察(有時也能親見)到自身當中次原子微粒的實相,而且開始了解身心不斷變化的現象,生滅變化與無常。然而,當心越來越專注時,其自身之內一切能量本質就會變得越來越鮮明,因此能徹底了知在因果法則中的五蘊都是苦。此刻,他已體證到身心內外都是苦的實相,以及沒有任何自我的存在,因此,渴望達到解脫痛苦的境界。當他終于解脫痛苦的束縛時,就是從世間進入到出世間的境界,並且已獲證四聖道果(ariya)中的預流果(Sotapanna - 須陀洹)。此時,他已從自我、疑惑及對所有典禮和儀式的執著中解脫出來了。到了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僅有極細微的貪及嗔。當證得叁果阿那含(Anagami)時,他已斷除所有貪嗔煩惱。最後的果位則是阿羅漢(arahat)。

  每種果位的聖者都能感受涅槃(Nibbana)喜樂,然而,即使是在家修行者,只要能進入須陀洹果位的禅定之中,也同樣能獲得內在的涅槃安詳。

  由于涅槃是出世間的妙喜,故此種內在安詳是世間一切喜樂所無法比擬的;即使內在的禅定之喜(我之前講到正定時曾提過)與其相較之下,亦顯得微不足道。這是因爲內在的涅槃安詳能使人超脫一切輪回的叁十一界天;但內在的禅定與安詳仍無法使人超脫這些界天。例如,仍停留在色界之中。

  各位女士、先生們,我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在此所說的只是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我希望能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將我所知的一切都提供給各位:

  隨著你眼前的光亮往心靈純淨的境界邁進,

  到達解脫自在的禅定境界,

  親證內在的涅槃安詳。

  這所有一切都在你們可及的範圍之內。

  爲何不先試試前兩項呢?它們並未超越你們自身宗教範圍之外?而我已經准備好提供你們所需要的所有協助了。

  我要再次表達我對各位耐心聆聽的感謝之意。

  第叁場(1951年10月14日)

  如果完全不提緣起法則(Law of Paticca-samuppada)及因緣法(Law of Patthana,關聯或因果法則),那麼我在此所說的「佛教是什麼」就不夠完整了。所以,在此只是很簡略地介紹它們。

  請先回憶一下我在第一場演講結論中所說的;我提到悉達多太子這位出家遊化的苦行僧如何了知實相,而成爲佛陀。我會再重複那一部分,免得各位忘記。

  悉達多太子證悟正等正覺,成爲佛陀,覺醒者、覺悟者、一切知智者。相較于他的清醒,其他所有世俗之人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都在睡夢之中;相較于他的覺悟,其他所有世俗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還在黑暗中踉跄摸索著;此外,相較于他所證得的一切知智,其他所有世俗之人都還深陷無明之中。

  無疑地,所有宗教都宣稱有通往真理的道路。在佛教中,只要人們未能了知這個真理(即四聖谛),他們就是還陷在無明之中。此種無明(Avijja)正是業(Sankhara)生起的主因,而使得一切衆生不斷陷入生命流轉(Vinnana,識)的輪回之中。當生命以另一個新的形式繼續存在時,心物(名色或身心)即自動地相互作用而呈現出來。如此逐漸形成具有六根(Salayatana)的色身或乘載的工具。

  因爲六根而生起六觸(Phassa);因爲觸而生起感受(Vedana);因爲感受而生起貪愛(Tanha)與執取(Upadana);因爲執取而産生各種存在形式的有(Bhava);因此而有生(Jati)、老、病、死、愁、歎、悲痛等(Jara-marana etc.,老死等)所有一切苦惱。佛陀不斷深入探究,終于發現無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佛陀如是說:

  緣無明,所以行生;

  緣行,所以識生;

  緣識,所以名色生;

  緣名色,所六處生;

  緣六處,所以觸生;

  緣觸,所以受生;

  緣受,所以愛生;

  緣愛,所以取生;

  緣取,所以有生;

  緣有,所以生生;

  緣生,所以老、病、死、憂、悲、苦惱生(所有一切痛苦)。

  這樣的因果鏈就稱之爲緣起法則;所有這一切都根源于我們對自身實相的無知或無明,而貪愛則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這是多麼地簡單明確,因爲只要你渴求某種事物,貪欲就隨之生起,因此,你必須對治它,否則你就會感到痛苦。然而,並不只如此而已,佛陀曾說,「身心五蘊一切都是苦。」佛教所指的苦的實相,就是指一個人能如實觀察其身心(內在與外在)本質實相,而不是它們表面所呈現出來的樣子。

  因此,必須經由親身體驗苦的實相才能徹底了知。例如,從科學的驗證的結果使我們都知道,所有一切物質除了,無數電子微粒所産生的震動之外,並無任何具體形式的存在;但是有多少人能說服自己去相信我們的身體也遵循著相同的法則呢?既然它如此和你有切身地關系,那麼爲何不試著如實地觀察它們呢?爲了如實體證,任何人都必須超越色身的桎梏,發展出心的專注力,才能如其本然地觀察物質的本質實相。藉由心的專注力,任何人都能向自身之內不斷地透視剖析,甚至能觀察到最新科學儀器所無法看到的事物。既然是這樣,那麼爲何不看看自身之內究竟發生了什麼;原子與電子微粒,以及諸如此類的事物。所有這一切都不斷地在快速變化著,而且是永無止境地持續著。當然,要知道這個道理是很容易的。

  但實際上,唯有透過我們自身向內觀察的修持方式,也就是藉由內觀(Vipassana)的專注力,我們才能體證到「內在的苦」是隨著這些次原子微粒所生起之波動、放射與摩擦等激烈感受而來的。經由親身體證而了知無明的實相,並且了知其究竟實相就是痛苦根源的滅除:那就是要以還滅次第的環鏈來破除無明,進而解脫生死輪回所帶來的老、病、憂、悲、愁、歎等種種苦的本質特性。

  緣起法及苦的根源是如此的錯綜複雜。

  現在我們就回到佛陀在阿毗達磨藏(Abhidhamma Pitaka)發趣論(Law of Patthana)中所闡述的因果關聯法則。佛陀在(獲證佛果之後)靜坐四十九天期間,也就是在思惟阿毗達摩中的發趣論(Patthana,緣起法)時,全身放出六色光彩。我們有五大冊,每冊大約五百頁的巴利文記載著有關于此的詳細敘述。在此我只能簡要地介紹這個法則的概念。

  佛教中因果的基本原則基礎就是以下這二十四個緣:

  因緣 Condition -…

《什麼是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