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大善者--乌巴庆老师

  乌巴庆老师于1951年时曾应宗教研究团体做有关佛教方面的讲授,当时他已位居缅甸审计长要职。这个研究团体的负责小组是由美国政府「特殊技术暨经济处」(Speci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ivision)有关资讯、经济与财政等官员所组成的。老师当时在仰光卫理教会(位于Signal Pagoda Road)连续三场的演讲,稍后被编纂成小册子发行,书名就是「什么是佛教」(What Buddhism Is.)。本文将其节录如下:

  第一场(1951年9月23日)

  今天能有此机会为各位演讲「什么是佛教」,我觉得是一项殊荣。首先,我必须向各位坦承,我就像一般街上的贩夫走卒;不仅从未上过大学,也不懂科学;而且我也不是巴利语(Pali)经律论三藏(Tipitakas)的佛教理论学者。但我必须说明的是,我读过许多颇负盛名且知识渊博的佛教出家人,以缅文著述的佛学书籍。我大部分都是透过实修,而不是理论方式来了解佛教的;我希望可以把各位在其他地方不易见到的佛教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我也必须承认,我目前仍只是修持佛法的在家修行人,以及尝试着以佛教来学习诸法实相的实验者。身为在家修行者,我只能利用繁忙公务之余的有限时间来学习,因此进展得相当缓慢,此外,我要声明的是,接下来的演讲内容或许不是绝对正确,其中可能有对或错,但是我向各位保证,我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出自于心中最诚挚的意念。

  佛陀曾在噶拉玛经(Kalama Sutta)中开示说:

  「不要因为是口耳相传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约定俗成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经典记载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合乎逻辑推论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习惯如此,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导师、长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唯有实际观察、分析你们亲身所体验的,且因此获得利益,你们才接受并加以实践。」

  因此,除非各位不断地求证和实修,而确认我所说的,否则我并不祈求你们现在就相信我所提出的哲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出自法句经(Dhammapada)的偈颂正是佛教的精髓。听起来很简单,要做到却很难。任何人除非能将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践,否则称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佛陀曾说;

  「诸比丘,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你们也要靠自身的体验来了知实相,并加以实践、精进修持及广为传布;如此才能使这个纯净的教法源远流传,而使人天都能获得利乐与福祉。」

  在开始解说佛陀的教导之前,我要先向各位介绍乔达摩(Gotama)佛陀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因为这些对你们多数人而言都很陌生,因此我觉得有义务向各位介绍佛教的一些背景概念。我会先简要地讲解佛教的宇宙观,世界,世间等时空概念。毫无疑问地,这会激发你们深入思考,因此我也要请各位暂时不去想这些问题,先耐心地听我讲解,等到讨论时间再提出你们的问题。

  宇宙结构

  佛教的宇宙观大致可总结如下:

  下界(Okasa Loka-- the universe of space)是身与心(Nama and Rupa—名色)所居住的地方。在此世间,身和心都受制于因果律的影响。接下来的中界(Sankhara Loka-- the universe of mental forces),有创造力或被创造的。这是藉由身、口、意的修持而超脱心识创造力量所达到的心识境界。第三就是最后的上界(Satta Loka-- the universe of sentient beings),此界众生为心识力量所生。我们也可将这三界合称为「三界一体」(three-in-one)的宇宙,因为任何一界都无法自立于三界之外,也可说是相互连结贯穿的。

  各位最感兴趣的应该是整个宇宙体系(Cakkavalas)的结构。每个体系都有三十一界天,而且都各有相当于人世间及其日月星辰,以及其他界天的结构。像这样的宇宙体系有数以千万计,简直难以计数。离我们最近的一万个宇宙体系都是在同一位佛陀出世(Jati-khetta)的世界中。事实上,佛陀当时在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附近的大林精舍(Mahavana)说大会经(Maha-Samaya)时,除了有来自我们这个宇宙的诸梵天(Brahmas and Devas)之外,甚至这一万个世界的梵天们也都前来听闻佛陀说法。佛陀也可以将慈悲的思惟波动传达给居住在佛国世界(Ana-khetta)的亿万众生们,而其余尚有远在佛陀思惟波动可及之外(Visaya-khetta)的宇宙体系。现在各位就可以从这些佛教概念中想象整个宇宙的大结构。因此,在整个下界中,我们世间有形物质的渺小,就像恒河沙数中的一粒微尘罢了。

  现在我就来为各位介绍我们这个宇宙体系的三十一界天,当然这和其他所有宇宙体系的结构是一样的,大致可分为:

  无色界(Arupa Loka)无物质的梵界

  色界(Rupa Loka)微细物质存在的梵界

  欲界(Kama Loka)人、天、恶道众生所在的世界。

  无色界是由无物质、无形色的四梵界组成。色界是仍有微细物质存在的世界,分为十六天。欲界可细分如下:

  (a)六天界(Deva Lokas):

  (i)四天王天(Catumaharajika)

  (ii)忉利天(Tavatimsa)

  (iii)夜摩天(Yama)

  (iv)兜率陀天(Tusita)

  (v)化乐天(Nimmanarati)

  (vi)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i)

  (b)人道

  (c)下四道(Apaya):

  (i)地狱(Niraya)

  (ii)畜生(Tiracchana)

  (iii)饿鬼(Peta)

  (iv)阿修罗(Asura)

  所有这些界天不论净或不净、清凉或热恼、光明或黑暗、轻或重,以及喜乐或悲惨等等,一切都是由身、口、意的心识或意念(Cetana)所造作出来心识力量特性的显现。我们以修行者为例,由于他将充满慈悲的意念散播给十方众生,那么其所产生的心识力量必定是清净、清凉、光明、轻盈与喜乐,这样的力量会将他推往梵天(Brahma)。现在我们再举个反例,一个充满嗔恨、愤怒的人,也会如俗话所说的「相由心生」一样:其心念的不净、热恼、黑暗、沉重与悲惨也会随之显现。因此,我要说的是,由嗔恨(dosa)生起不善的心识力量必会落入恶道之中。同样地,贪(lobha)或痴(moha)生起的心识力量也会造作出相同的结果。相反地,由于布施、持戒与慈悲等善行,那未来必定有福报,如此所产生的心识之流自然会将之推向人天等道。各位先生女士们,这部分的佛教概念与乔达摩佛陀的生平故事有关,也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

  成佛的具足条件

  乔达摩佛陀是现在这个住劫,也就是贤劫(Bhadda Kappa)所出生的五佛中的第四佛。在他之前则有拘留孙佛(Kakusanda)、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na)及迦叶佛(Kassapa)。在过去的住劫中,亦有无数佛弘扬相同的佛法来救渡众生脱离苦海。所有一切诸佛都是慈悲光明的觉悟者。

  过去曾经有位名为善慧(Sumedha)的隐士,因具足所有成佛的条件,而得到燃灯佛(Buddha Dipankara)的授记:他将证得一切知智而成佛,其族姓就是乔达摩。具足成佛条件的菩萨(即未来佛)必须曾于过去无量劫中勤修最上等的波罗蜜(paramis)或圆满功德,也就是:

  1. 布施(dana)

  2. 持戒(sila)

  3. 舍离(nekkhamma)

  4. 智慧(pañña)

  5. 精进(viriya)

  6. 忍辱(khanti)

  7. 实相(sacca)

  8. 坚定(adhitthana)

  9. 慈心(metta)

  10. 平等心(upekkha)

  可见要成佛是一件多么艰巨的工作啊!必须具有证悟一切知智的无上愿力。菩萨在授记后的漫长修行期间,终于在维山达拉王(King Vessantara)时,因为舍离人世间一切欲乐,出家勤修而成就佛果。他决心离开皇宫、妻儿及所有世俗之物来达成他过去在燃灯佛前所立下的誓愿。降生人间之前居于兜率天(Tusita)放大光明的护明菩萨(Setaketu Deva)观知度化众生的因缘成熟,于是投胎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即现今尼泊尔附近)摩耶夫人(Maya Devi),国王净饭王(King Suddhodana)的王后。

  等到即将生产时,王后表示她将回到自己的娘家待产,净饭王于是派了众多随从一路护卫王后。王后途中经过蓝毗尼园(Lumbini Grove)时,见到园中奇花瑞草,便停下来在一棵无忧树(sal tree)下休息,随即生下了太子,他就是后来成就正等正觉的佛陀。就在此时,一切世间光明普照,现三十二种瑞相,大地震动,天象出现异常的光明,三界众生彼此都清晰可见,眼瞎耳聋苦疾者皆痊愈,梵天之乐遍十方。

  此时,就连在忉利天(Tavatimsa Deva)修道的阿私陀尊者(Kaladevala),净饭王时的修行智者,已修得八禅定(Samapattis)且具神通力,见到无量天人欢喜踊跃,知道国王甫得太子,…

《什么是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