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教
大善者--烏巴慶老師
烏巴慶老師于1951年時曾應宗教研究團體做有關佛教方面的講授,當時他已位居緬甸審計長要職。這個研究團體的負責小組是由美國政府「特殊技術暨經濟處」(Speci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ivision)有關資訊、經濟與財政等官員所組成的。老師當時在仰光衛理教會(位于Signal Pagoda Road)連續叁場的演講,稍後被編纂成小冊子發行,書名就是「什麼是佛教」(What Buddhism Is.)。本文將其節錄如下:
第一場(1951年9月23日)
今天能有此機會爲各位演講「什麼是佛教」,我覺得是一項殊榮。首先,我必須向各位坦承,我就像一般街上的販夫走卒;不僅從未上過大學,也不懂科學;而且我也不是巴利語(Pali)經律論叁藏(Tipitakas)的佛教理論學者。但我必須說明的是,我讀過許多頗負盛名且知識淵博的佛教出家人,以緬文著述的佛學書籍。我大部分都是透過實修,而不是理論方式來了解佛教的;我希望可以把各位在其他地方不易見到的佛教的一面呈現出來。但我也必須承認,我目前仍只是修持佛法的在家修行人,以及嘗試著以佛教來學習諸法實相的實驗者。身爲在家修行者,我只能利用繁忙公務之余的有限時間來學習,因此進展得相當緩慢,此外,我要聲明的是,接下來的演講內容或許不是絕對正確,其中可能有對或錯,但是我向各位保證,我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出自于心中最誠摯的意念。
佛陀曾在噶拉瑪經(Kalama Sutta)中開示說:
「不要因爲是口耳相傳的,就信以爲真;
不要因爲是世世代代遺留下來的傳統,就信以爲真;
不要因爲是約定俗成的,就信以爲真;
不要因爲是經典記載的,就信以爲真;
不要因爲合乎邏輯推論的,就信以爲真;
不要因爲習慣如此,就信以爲真;
不要因爲導師、長者的威信,就信以爲真。
唯有實際觀察、分析你們親身所體驗的,且因此獲得利益,你們才接受並加以實踐。」
因此,除非各位不斷地求證和實修,而確認我所說的,否則我並不祈求你們現在就相信我所提出的哲理。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出自法句經(Dhammapada)的偈頌正是佛教的精髓。聽起來很簡單,要做到卻很難。任何人除非能將佛陀的教導付諸實踐,否則稱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佛陀曾說;
「諸比丘,我已告訴你們我親身證悟的真理。你們也要靠自身的體驗來了知實相,並加以實踐、精進修持及廣爲傳布;如此才能使這個純淨的教法源遠流傳,而使人天都能獲得利樂與福祉。」
在開始解說佛陀的教導之前,我要先向各位介紹喬達摩(Gotama)佛陀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因爲這些對你們多數人而言都很陌生,因此我覺得有義務向各位介紹佛教的一些背景概念。我會先簡要地講解佛教的宇宙觀,世界,世間等時空概念。毫無疑問地,這會激發你們深入思考,因此我也要請各位暫時不去想這些問題,先耐心地聽我講解,等到討論時間再提出你們的問題。
宇宙結構
佛教的宇宙觀大致可總結如下:
下界(Okasa Loka-- the universe of space)是身與心(Nama and Rupa—名色)所居住的地方。在此世間,身和心都受製于因果律的影響。接下來的中界(Sankhara Loka-- the universe of mental forces),有創造力或被創造的。這是藉由身、口、意的修持而超脫心識創造力量所達到的心識境界。第叁就是最後的上界(Satta Loka-- the universe of sentient beings),此界衆生爲心識力量所生。我們也可將這叁界合稱爲「叁界一體」(three-in-one)的宇宙,因爲任何一界都無法自立于叁界之外,也可說是相互連結貫穿的。
各位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整個宇宙體系(Cakkavalas)的結構。每個體系都有叁十一界天,而且都各有相當于人世間及其日月星辰,以及其他界天的結構。像這樣的宇宙體系有數以千萬計,簡直難以計數。離我們最近的一萬個宇宙體系都是在同一位佛陀出世(Jati-khetta)的世界中。事實上,佛陀當時在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附近的大林精舍(Mahavana)說大會經(Maha-Samaya)時,除了有來自我們這個宇宙的諸梵天(Brahmas and Devas)之外,甚至這一萬個世界的梵天們也都前來聽聞佛陀說法。佛陀也可以將慈悲的思惟波動傳達給居住在佛國世界(Ana-khetta)的億萬衆生們,而其余尚有遠在佛陀思惟波動可及之外(Visaya-khetta)的宇宙體系。現在各位就可以從這些佛教概念中想象整個宇宙的大結構。因此,在整個下界中,我們世間有形物質的渺小,就像恒河沙數中的一粒微塵罷了。
現在我就來爲各位介紹我們這個宇宙體系的叁十一界天,當然這和其他所有宇宙體系的結構是一樣的,大致可分爲:
無色界(Arupa Loka)無物質的梵界
色界(Rupa Loka)微細物質存在的梵界
欲界(Kama Loka)人、天、惡道衆生所在的世界。
無色界是由無物質、無形色的四梵界組成。色界是仍有微細物質存在的世界,分爲十六天。欲界可細分如下:
(a)六天界(Deva Lokas):
(i)四天王天(Catumaharajika)
(ii)忉利天(Tavatimsa)
(iii)夜摩天(Yama)
(iv)兜率陀天(Tusita)
(v)化樂天(Nimmanarati)
(vi)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i)
(b)人道
(c)下四道(Apaya):
(i)地獄(Niraya)
(ii)畜生(Tiracchana)
(iii)餓鬼(Peta)
(iv)阿修羅(Asura)
所有這些界天不論淨或不淨、清涼或熱惱、光明或黑暗、輕或重,以及喜樂或悲慘等等,一切都是由身、口、意的心識或意念(Cetana)所造作出來心識力量特性的顯現。我們以修行者爲例,由于他將充滿慈悲的意念散播給十方衆生,那麼其所産生的心識力量必定是清淨、清涼、光明、輕盈與喜樂,這樣的力量會將他推往梵天(Brahma)。現在我們再舉個反例,一個充滿嗔恨、憤怒的人,也會如俗話所說的「相由心生」一樣:其心念的不淨、熱惱、黑暗、沈重與悲慘也會隨之顯現。因此,我要說的是,由嗔恨(dosa)生起不善的心識力量必會落入惡道之中。同樣地,貪(lobha)或癡(moha)生起的心識力量也會造作出相同的結果。相反地,由于布施、持戒與慈悲等善行,那未來必定有福報,如此所産生的心識之流自然會將之推向人天等道。各位先生女士們,這部分的佛教概念與喬達摩佛陀的生平故事有關,也是我接下來要介紹的。
成佛的具足條件
喬達摩佛陀是現在這個住劫,也就是賢劫(Bhadda Kappa)所出生的五佛中的第四佛。在他之前則有拘留孫佛(Kakusanda)、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na)及迦葉佛(Kassapa)。在過去的住劫中,亦有無數佛弘揚相同的佛法來救渡衆生脫離苦海。所有一切諸佛都是慈悲光明的覺悟者。
過去曾經有位名爲善慧(Sumedha)的隱士,因具足所有成佛的條件,而得到燃燈佛(Buddha Dipankara)的授記:他將證得一切知智而成佛,其族姓就是喬達摩。具足成佛條件的菩薩(即未來佛)必須曾于過去無量劫中勤修最上等的波羅蜜(paramis)或圓滿功德,也就是:
1. 布施(dana)
2. 持戒(sila)
3. 舍離(nekkhamma)
4. 智慧(pañña)
5. 精進(viriya)
6. 忍辱(khanti)
7. 實相(sacca)
8. 堅定(adhitthana)
9. 慈心(metta)
10. 平等心(upekkha)
可見要成佛是一件多麼艱巨的工作啊!必須具有證悟一切知智的無上願力。菩薩在授記後的漫長修行期間,終于在維山達拉王(King Vessantara)時,因爲舍離人世間一切欲樂,出家勤修而成就佛果。他決心離開皇宮、妻兒及所有世俗之物來達成他過去在燃燈佛前所立下的誓願。降生人間之前居于兜率天(Tusita)放大光明的護明菩薩(Setaketu Deva)觀知度化衆生的因緣成熟,于是投胎迦毗羅衛國(Kapilavatthu,即現今尼泊爾附近)摩耶夫人(Maya Devi),國王淨飯王(King Suddhodana)的王後。
等到即將生産時,王後表示她將回到自己的娘家待産,淨飯王于是派了衆多隨從一路護衛王後。王後途中經過藍毗尼園(Lumbini Grove)時,見到園中奇花瑞草,便停下來在一棵無憂樹(sal tree)下休息,隨即生下了太子,他就是後來成就正等正覺的佛陀。就在此時,一切世間光明普照,現叁十二種瑞相,大地震動,天象出現異常的光明,叁界衆生彼此都清晰可見,眼瞎耳聾苦疾者皆痊愈,梵天之樂遍十方。
此時,就連在忉利天(Tavatimsa Deva)修道的阿私陀尊者(Kaladevala),淨飯王時的修行智者,已修得八禅定(Samapattis)且具神通力,見到無量天人歡喜踴躍,知道國王甫得太子,…
《什麼是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