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鑰▪P2

  ..續本文上一頁在于常規現實,但是佛陀觀察到,我們對它們了解再多、相信再多,也不會真正有益。那樣並不能找到真正的甯靜。他教導我們,你一旦了解它們,就應該把它們放下、舍棄、松開。因爲心與心所正是引導你在生活中爲善爲惡的原因。你明智,它們引導你爲善; 你愚蠢,它們引導你作惡。心與心所就是這個世界。佛陀利用世間事物來觀察世界,獲得如實知見後,了解了世界,自稱世間解——即明察世界者。

   你在了解真相之前,必須培養奢摩他與維巴沙那。從書裏學習,也許可以獲得心與心所的理論知識,但是你不能用那樣的知識來切實地斬斷貪、瞋、癡。你只研究了貪、瞋、癡的外在特點,只會描述雜染的不同特點……貪是這樣的,怒是那樣的,等等。你了解的,只是它們的外在特點與表面狀態,也只能在那個層次上談論它們。你也許已經得到了一些覺知(awareness)與洞見,但重要的是,當雜染真的在心中升起時,心是不是受它們的控製,呈現它們的特點

   比方說,你遭遇一個不喜歡的思維客體,會産生一種反應,導致心呈現某些特點。你是不是執著于那個反應

   你能不能放下那個反應

   你一旦意識到升起的反感,“覺知”是不是會把反感儲存起來,還是見到後,“覺知”能立刻把它放下

  

   如果你經曆不喜歡的事,仍然把反感儲存在心裏,你必須重頭開始修。因爲你還有錯誤; 修持不圓滿。修持達到圓滿的地步,心會自動把事放下。要這樣對待修持。你在修持時要切實深入地探索心,獲得洞見,自證果報。如果你試圖根據理論,以意識在不同時刻的數目與各自特點來描述心與心所,那還很不夠。真相比這要複雜得多。你真要了解這些東西,必須獲得直觀洞見,獲得透視事物的親身理解。如果你沒有真正的洞察力,又怎麼超越理論呢

   那是沒有結果的。你就得永遠學下去。

   因此禅修是最重要的。我在個人修持中,並沒有把所有時間花在研究對心與心所的理論描述上。我觀察 “覺知”。內心升起反感的念頭時,我問: “爲什麼有反感

  ” 升起喜愛的念頭時,我問: “爲什麼有喜愛

  ” 這就是禅修之道。我不了解那些精細的理論要點,也沒有對心與心所作詳細的分析。我只是始終在對付心中那一點,直到整個解決了反感與欲喜的問題,讓它們徹底消失。不管發生什麼,如果我能把心帶到一個地步,在那裏喜歡與不喜歡終止了,那就超越了苦。心已經達到無論經曆什麼都保持甯靜的地步。沒有執取、粘著……它止息了。這是你的修持該瞄准的目標。其他人要談理論,那是他們的事。不過到頭來,不管談了多少,還得回到這一點開始修。你談得不多,也是從這一點開始修。無論你談多談少,都得回到這一點。有生,它從這裏來。有滅,也在這裏發生。無論心念怎樣繁殖,沒有多少差別。佛陀稱這個地方爲 “知性”(that which knows)。它的功能是了解如實知見。等到你明辨了真相,自然就了解心與心所的行動模式了。

   心與心所一直在欺騙你,一刻也不停。你在讀書時,只不過是在研究這個欺騙的外在形式。你在學習那些東西時,它們同時也在騙你。找不到其它辦法來形容。即使你了解它們(的欺騙性),那一刻它們仍然迷惑你。事情就是這樣。佛陀並沒有讓你只了解苦和雜染的名稱,他的目的是讓你真正找到修持的道路,引導自己超越苦。他教導我們去探索,找到苦因,從最基本的苦,到最精細的苦。

  戒、定、慧

   我個人來說,我沒有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已經可以修了。了解正道從戒德開始,就足夠了。開始有戒德(sila)很優美。中間有奢摩他(samatha,定)很優美。最後有智慧(panna)很優美。隨著你修行的深入,它們就出現了,雖然你仍可以把它們看成修持的叁個並列部分,它們卻是一體的。訓練的先決條件是戒德,其實也需要智慧,但我們一般說修持從戒德開始。那是基礎。只是智慧是決定戒行有多成功、多圓滿的因素。你需要觀照自己的言行,探索因果,那都是智慧的作用。你必須依靠智慧確立戒德。

   根據理論,我們說先有戒德、奢摩他,後有智慧; 不過我對這個作了思考,覺得智慧是所有其它方面的基礎。你需要完全理解你的言行對心的影響,理解有害效果是怎麼來的。你用智慧作向導,經過推理思考,把握淨化你的言行。你的言行同時受善與惡的心理狀態影響; 了解了它們的不同特點,就看見需要修的地方了。你會看見,要培養戒德,就得行善棄惡。一旦心放棄惡行、培養善行,會自動朝內走,變得堅固穩妥。當心對言行不再有疑惑與不確定時,便不再動搖,爲固守奢摩他提供了基礎。

   這個堅固的定力又形成了修持中更有力的第二個能量來源,讓你更全面地觀察視覺、聽覺與其它官感。一旦心智堅定不移確立了甯靜與念住,你可以連續觀照色、受、想、行、識,觀照色、聲、嗅、味、觸、想,看見這一切在不斷升起。結果你會對這些現象怎樣依天性而升起的真相,獲得洞見。有了不間斷的覺知,便有了智慧升起的因。一旦有了明晰的如實知見,你那個老的自我感會逐漸從過去的影響中拔除,轉變成智慧。到最後,戒、定、慧在修持中融合起來,成爲持久合一的整體。

   智慧增長了,會培養奢摩他,讓它更加穩定、不可動搖。奢摩他越堅固,戒德越堅定、越圓滿。戒德增長了,會培養奢摩他,奢摩他增強後,又導致智慧的成熟。修持的這叁個部分是很難分開的,它們有那麼多相互重疊之處。它們共同增長,構成了佛陀所稱的正道。當戒、定、慧達到頂峰時,正道就有足夠力量摧毀雜染。貪、瞋、癡中無論升起什麼,只有正道有力才能摧毀它。

   佛陀教導的作爲修持體系的四聖谛是: 苦(dukkha) 、苦因(samudaya) 、滅苦(nirodha) 、和滅苦之道(magga),後者指的是戒、定、慧,是訓練心智的方式。盡管我大聲講戒、定、慧,它們卻不在外表,而是根植于心智本身。戒、定、慧要不斷起作用,不斷成熟起來。心中的正道強大,無論經曆什麼樣的色、聲、嗅、味、觸,正道都會占上風。正道弱了,雜染便占上風。正道強,會摧毀雜染。正道弱、雜染強,正道會給摧毀。雜染會毀滅你的心。如果面對意識裏出現的色、受、想、行,你的念住不夠快,它們會把你摧毀。正道與雜染就這樣走在一起。修持中注意力集中的地方是你的心。你在正道上每走一步都得與雜染爭鬥。好象你心裏有兩人在爭論,實際上是正道與雜染在搏鬥。正道的功能是掌握心智、培養觀照佛法的技能。只要你能繼續觀照,雜染就會輸。但是任何時候,你的修持衰退,雜染重占上風。正道消失,雜染取而代之。這兩方面必須不斷這樣爭鬥,直到結束爭鬥、分出輸贏。

   到最後,苦、苦因、滅苦、滅苦之道會在你的心中確立起來。那時候你就切切實實地修到了洞察四聖谛的地步。無論升起什麼苦、無論以什麼形式,一定有因。那就是第二聖谛——苦因。因是什麼

   是你戒、定、慧的修持弱。正道弱時,雜染便占了上風。它們控製了心時,就成爲苦因,不可避免産生各種苦。苦升起來,意味著滅苦的那個因素消失了。正道升起的因素是戒、定、慧。它們力道足時,正道會勢不可擋,滅除苦因。那時候,苦就屈服了,不再升起,因爲正道的修持在斬除雜染,苦在心中止息了。爲什麼你能滅苦呢

   因爲對戒、定、慧的修持已經達到最高階段,也意味著正道達到不可停止的地步。我說,你要能這樣修,那麼你關于心與心所的理論知識學到哪裏都無關緊要了,因爲到頭來,一切都彙集到這一個地方。心超越了概念上的知識,會對禅修極其自信與確定,因爲它已經不再存疑。即使它開始走偏,你不必追多遠就能把它帶回正道。

   芒果樹葉是什麼樣的

   只要撿起一片葉子看看就知道了。哪怕你看了一萬片葉子,也不會比看一片葉子了解更多。基本上它們都一樣。你看一片樹葉,就了解了所有芒果樹葉。如果你看芒果樹幹,只要看一株就了解了所有樹幹。一切芒果樹幹都一樣。即使有千萬株,只看一株就看見了一切。佛陀教導我們要這樣修持佛法。

   戒、定、慧就是培養佛陀稱爲正道的方法,但是正道仍不是佛陀教導的中心。它本身不是目標,本身並非佛陀想要的。但這個正道指向內心。好比從曼谷到農帕蓬寺這裏;你要的是到達這個寺院,並不要這條路或者柏油材料,但是爲了旅行,你需要用到這條路。路與寺院不是一回事。路只是通往寺院,但你要到寺院,要走這條路。你也許會說,戒、定、慧並不組成佛教的中心,但它們確實是通往佛教中心的路。你一旦把戒、定、慧修到最高階段,結果就升起了甯靜。這是修行的最終目標。一旦心平靜下來,即使你聽見聲音,它不打擾你。達到這樣的甯靜狀態,你不再會在心中造出什麼了。佛陀教導我們放下。因此無論你經曆什麼,不必恐懼擔心。修行到了真正有成果的地步,你有了親身洞見,不必去相信別人的話了。

   佛教並不是建立在奇異能力基礎上的。它不依賴于展示各種奇迹、神通、超人素質。佛陀沒有贊揚、鼓勵那些東西。這種能力也許存在,隨著你的禅定,也許可能發展出來,但是佛陀並沒有加以贊揚或者鼓勵,因爲它們可能會讓人誤入迷途。他贊揚的只有那些讓自己從苦中解脫的人。這點他們得依靠修持才能做到。我們的工具是布施、戒德、定力、智慧。這些是我們必須培養的。這些東西組成了指向內心之路,但是爲了到達最後目的地,必須首先有智慧來保證正道的培養。八聖道,意味著戒、定、慧。心被雜染覆蓋,路不能暢通。正道強大,就能摧毀雜染。雜染強…

《解脫之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