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钥

  阿姜查: 解脱之钥

  1956年5月24日

  [英译]美国无畏山寺

  [中译]良稹

  The Key to Liberation——Teachings of Ajahn Chah

  Translated from Thai by the Sangha of Abhayagiri Monastery

  原文版权所有 © 2002 美国无畏山寺。免费发行。

   我们学习佛法的根本原因,是要找到超越苦、获得宁静的方法。无论你研究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研究心(citta,心智,心识)或者心所(cetasikas,mental factors, 心理因素),只有使你从苦中解脱的方法,才是修持的正确方法,而不是其它什么方法。这是因为苦和苦因就在当下。

   你在观想苦因时应当了解,我们称为心的这个东西,当它静止时,那是正常状态。一旦它动起来,就有了行蕴(sankhara, 或译造作)。心中升起了喜爱,那是行蕴; 升起反感,那是行蕴; 有去这里那里的欲望,那是行蕴。只要你对这些蕴没有保持念住,就很容易追逐它们、受它们影响。一旦心动,就有了世俗行蕴(sammuti-sankhara),当即沦陷于缘起世界。佛陀教导我们观照的,正是这些蕴、这些心的动态。

   每当心有动态,它都是无常、苦、非我。佛陀要我们观察和观想这一点。他教导我们观想影响心的行蕴,观想十二因缘: 由无明而生行蕴、由行蕴而生意识、由意识而生名色,等等。

   你已经在书里学习、阅读了这个主题,尽管那里说得正确,实际发生时你却跟不上。好比从树上落下: 一眨眼你已经从树顶摔到地面,却一点不知落下时经过了多少根树枝。心经历一个客体(arammana,对象,所缘),受它吸引,突然你感到心情好起来,却不知导致这个心情的原因与状态。当然,在某种层次上事情按照经典上描述的理论过程发生,但同时又超越了理论的局限。实际上,没有什么记号告诉你现在是无明、现在是行蕴、接下来是意识、现在是名色,等等。那样看问题的学者们,在这个过程发生时,是没有机会把那一系列名词读完的。尽管佛陀分析了意识的瞬间,描述了各个组成部分,以便于理解,但实际发生时,我看更象是从树上落下来。一切发生如此之快,你不会有时间计算落下多远,某个时刻身在何处。就知道自己 “砰”地一下砸到地上,而且很痛!

   内心事件的发生也类似。一般来说,你经历苦时,看到的都是结果,也就是心里有苦痛、悲哀、绝望。你实际上并不知道它从哪里来,那个你从书里是找不到的。书里没有哪里会描述你那个苦的细节与因缘。尽管现实按照经论中描述的过程进行,但那些只读书、却从来没有超越书的人,是不能在事件实际发生时把握它的。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安住于 “知性”(that which knows),只观察事物的生灭。一旦训练意识留驻于 “觉知”(awareness),一旦探索了心,对心与心所的真相获得了洞见(又译内明),你会把心看成非我。

   你会发现一切心理状态与物质状态终究是必须放下的,你会清楚地看到,执取或给予不必要的重视是愚蠢的。

  理论与实践

   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学习心与心所之后对它们执着起来,他只是教我们了解它们是无常、苦、非我。因此佛教修持的根本目的,是把它们放下、放到一边。你必须对心与升起的心所确立和保持觉知。实际上心在过去早已习惯于远离觉知这个天然状态,习惯于产生行蕴(sankhara),行蕴又作进一步的虚构与造作。因此心已经习惯于思维的不断繁殖,再加上各种善恶概念的影响。佛陀教导我们把这一切放下,但是你能够放下之前,必须学习与修行。

   考虑八圣道,它是以智慧或者说正见为基础的。有了正见,接下来就有了正志、正语、正行、正业等等。这些都需要心所,心所又从那个觉知升起。觉知好比一盏灯,有了正确的觉知,会贯彻整个正道,产生正志、正语等等,好比灯光照亮你行走的路。无论心经历什么,终究得从觉知中升起。如果这个心不存在,那么知觉也不存在。这些是心与心所的根本特点。

   这一切都是心的现象。佛陀教导说,心就是心,它不是一个活着的个体、一个人、一个自我、“我们”或“他们”。法就是法,它不是一个活着的个体、一个人、一个自我、“我们”或“他们”。没有什么有任何实质性。这个人的存在,不管看哪个方面,无论是受、想,都在五蕴范畴。因此都得放下。

   禅定如同一块木板。比方说,维巴沙那(vipassana,观)是木板的一头,奢摩他(samatha,止)是另一头。你要是把木板拿起来,只是一头起来呢,还是两头都起来

   当然了,你拿起木板时,两头都起来了。维巴沙那是什么

   奢摩他是什么

   它们就是对于心本身(的了解)。首先通过修练奢摩他,心平静下来、稳定下来。藉着培养奢摩他,你可以让心有宁静。但是,奢摩他的宁静消失后,便升起了苦。为什么苦会升起呢

   因为来自奢摩他的那种宁静本身是苦因。它是导致苦升起的因。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宁静,但修持并没有完成。佛陀从自己的经验里看见了,这并不是修持的终点。缘起的过程尚未除尽; 连续的轮回依旧存在; 圣者的修持还不曾圆满。为什么不圆满

   因为苦依然存在。因此他从奢摩他的宁静出发,继续观照、探索,获得洞见,直到不再执着。那样的宁静是一种行蕴,仍然是缘起的常规世界的一部分。执取于奢摩他的宁静,意味着执取于缘起的常规世界,只要你还执取于缘起的常规世界,你就执取于缘起重生。从奢摩他中获得喜乐的做法,有缘起与重生。修持奢摩他,焦躁不安感消失了,心便执着于由此而来的宁静,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缘起。它还会导致进一步重生。

   缘起与轮回又升起了,当然,佛陀立刻意识到了。佛陀继续观照缘起与轮回背后的原因。只要他还不曾彻底理解真相,则继续以宁静的心为工具,作越来越深入的观照。他观照一切升起的状态,无论是平静还是焦躁,直到最后他看见了,一切状态好比一团热铁。五蕴就象这样。一块烧得发红的热铁,哪里你可以碰一下不伤着吗

   哪里有清凉

   你去碰上面、下面、边上、任何地方,能有一小块清凉地吗

   显然不能,因为整块铁烧得又红又热。同样,五蕴中的每一蕴,好比热铁那样灼烫。执着于心的宁静状态,以为宁静的是你,以为有一个我在感受宁静,都是错误的。如果你以为宁静的是你,或者有人感受宁静,这只是强化了有一个固定个体、有一个自我(atta)的想法。但是自我感只是常规现实。要是你执取于“我感到宁静” 、“我感到焦躁” 、 “我好” 、“我坏”的想法,就说明你还会沦陷于更多的缘起重生。那会有更多的苦。乐消失了转成苦; 苦消失了转成乐。你就沦陷在苦与乐、天堂与地狱之间无穷无尽的轮回里,不得终止。

   佛陀观察到,心这般受习惯影响,他想到缘起重生之因依然存在,修持尚未结束。于是他加深禅定,观照行蕴的真相,因为有因,便有相应的生与死,这些动态特征在心里来回运作。他反复观照,看清五蕴的真相。一切物质现象、一切心理现象、一切精神思考都是五蕴。佛陀教导说,你一旦明辨了这点,就会把它们放下,自然把它们舍弃。要对这些东西有如实知见。只要你还不曾了解事物的真相,你就毫无选择地受苦。你放不下它们。但是一旦彻悟了真相,理解了事物本质,你会把它们看成幻相。这就是佛陀的意思,他解释说,有了如实知见的心,实际上是空的了,它本身不受任何事的羁绊。它不生不灭。它是自由的。它光明清朗,不攀缘任何外在事物。心与外界牵扯起来,是因为受行蕴和自我感的迷惑。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仔细观察心智。开始时那里有什么

   实在什么也没有。缘起与重生,和心的这些动态,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随死而去。佛陀的心接触到愉快的客体时,并不高兴,接触到不愉快的客体时,也不反感。因为他对心的本性有着清楚的了解与洞见。他有洞见,了解这一切现象本身没有什么实质或者精髓。他把它们看成无常、苦、非我,在整个修持中保持着这个深刻的洞见。

   明辨诸法实相的是知性(the knowing)。这个知并不对事物产生愉快感、悲哀感。愉快的状态是 “生”,苦恼的状态是 “死”。有死,那里就有生,有生,那里就有死。这个生死过程就是vatta – 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

   只要行者的心还受习惯影响,象这样动来动去,毫无疑问缘起重生之因继续存在,不必去问他人。佛陀彻底观照了行蕴的特点,结果可以放下行蕴,也放下五蕴中的每一蕴。他成了一个独立的观察者,只承认其存在,不作它想。他经历愉快的心智客体,并不为之着迷,他只是看着,保持对它们的了解。他经历不愉快的心智客体,并不反感。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明辨真相,断除了重生的因缘与条件。维持重生的条件不存在了。他的心在修持中已经达到这个地步,对自身的理解有了自信与确定。这样的心已达到真正的宁静,免除了生老病死。它无因无果,不依赖于因果; 它独立于缘起。一切因已不存在,已除尽了。他的心超越了生死、苦乐、善恶,超越了言辞与概念的限制。不再有任何条件能在他的心中升起执取。任何对生死和缘起过程的执取,都与心与心所有关。

   心与心所确实作为现实的一部分存在。它们确实存…

《解脱之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