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不應當傷感、牽挂,因爲那些事已經具足正確地完成了它們的功能。”
--------------------------------------------------------------------------------
55.真谛不二
不少讀過許多書的人評論說,龍普的教導與禅宗或者壇經十分相似。我問過他多次,最後他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方式答道:
“法的一切真谛早已存在于世上。佛陀覺悟到這些真谛時,把它們指出來,傳給世間的衆生。因爲衆生各各不同,有粗有細,他必須用許多言辭,總共八萬四千部。智者面對求道者,在選擇最適合的解說詞語時,必須用最完全合乎真谛的方式,而不是拘泥于文字。”
--------------------------------------------------------------------------------
56.深入細修
克芒森林寺的阿姜貝來與龍普討論修定,他說: “我修定已經很長時間了。已經可以長久住于安止定。出定時,有時會有一種強烈的喜樂自在感,持久不衰。有時有一種光亮感,我可以全面覺知身體。接下來我應當再做什麼
”
龍普答:
“用那個安止定的力量觀心。然後放開一切攀緣,什麼也不剩。”
--------------------------------------------------------------------------------
57.空無
後來,阿姜貝與兩位比丘,還有一大群居士前來拜見龍普。龍普對新來者講授如何修行之後,阿姜貝再次向龍普請教上次的問題。 他說:“放開一切所緣,我只能短時爲之,我做不到久住。”
龍普說:
“即使你只能暫時放開一切所緣,如果你不真正仔細地觀察心,或者你的念還沒有達到全方位,你可能只是放開了一個粗顯的所緣,挪到一個更精細的所緣上而已。因此,你必須停止一切思考,讓心定在空無上。”
--------------------------------------------------------------------------------
58.善解合造
有人說: “我讀過有關您的生平介紹,裏面有一段說,您在遊方修行期間,對心如何合造雜染、雜染如何合造心,有了善解。那是什麼意思呢
”
龍普答:
““心合造雜染,”是指心逼迫意、語、行,從而使外在事物變成“有”, 令它們是好、是壞,升起業的果報,接著攀附那些東西,想:“那是我,那是我自己 。那是我的。那是他們的。”
““雜染合造心,”是指外在事物進來迫使心服從它們的力量,作一些不停地偏離真相的斷定,把心綁在它有一個自我的想法上。”
--------------------------------------------------------------------------------
59.聞所成智與修所成智
有人說: “我從書本上背下來的有關戒德、定力、明辨、解脫的教導,還有各位阿姜的教導,與龍普對它們的精髓的理解,是否一致
”
龍普答:
“戒,意思是一顆無咎之心的正態,那顆心把自己裝備起來,抵製各種惡。定,來自持守那個戒的果報,也就是一顆堅實、寂止的心,那股力量會把它送到下一步,明辨——也就是“覺知”——是一顆空性、輕安、如實透徹地明察事物的心。解脫,則是一顆從那種[明辨的]空性契入[解脫的]空性的心。換句話說,它放開了輕安,所剩的狀態裏,它是無,它什麼也沒有,絲毫沒有余下的思想。”
--------------------------------------------------------------------------------
60.放松執取的策略
有人說: “當我入定靜止時,我試著令心牢固定住在那個靜止中。可是當心遭遇某個所緣或客體時,它就一直去看,結果我試圖維持的那個基礎就失去了。
龍普答:
“如果是那種情形,就說明你的定力的韌性不足。如果這些所緣尤其猛烈——特別是,它們涉及你的弱點時——你必須用觀想的方法對治。開始時,觀想最粗糙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身體[色]——把它一直分析到精細的成分。當你觀察它,達到徹底清楚的地步時,接下來是觀想心理現象[名]——你過去分析過的一切法,譬如黑與白、暗與明之法[素質],成對地辨析。”
--------------------------------------------------------------------------------
61.關于吃
有一群比丘在雨安居之前來拜見龍普。其中一個說: “我禅修很久了,也得到了一些甯靜。不過我對吃肉一直很介意。甚至于看見肉,我就爲那個動物難過,我吃肉而必須犧牲它,讓我很難過。似乎我沒有慈悲心。這樣憂慮時,我的心難以平靜。”
龍普說:
“當一位比丘攝取四種必需品時,他應當首先觀想。如果觀想時,他看見吃肉是一種形式的壓迫,它顯示出對動物缺少慈悲心,那麼他應當戒肉食素。”
--------------------------------------------------------------------------------
62.關于吃(II)
叁四個月之後,同一群比丘在雨安居結束時又來拜見龍普。告訴他說: “我們整個雨安居都吃素。在我們所在的帕薩區空克廊村,居民不懂得素食。我們很難得到素食,而且對供養我們的人也是很大的麻煩。有些比丘到後來身體虛弱,有的幾乎堅持不到雨安居結束。我們沒有能夠如期在禅修中精進。”
龍普說:
“當一位比丘攝取四種必需品時,應當首先觀想。如果在觀想時,他看見,面前的食物——無論如何是蔬菜、還是肉、魚、米飯——是叁淨肉,也就是,自己沒有看見、聽見、或者疑心動物是專門爲供養自己而被殺死,而且這食物是他以正當方式獲得的,是居家人出于信仰而供養的,那麼他應當把它吃了。我們的導師們的修行模式也是如此。”
--------------------------------------------------------------------------------
63.關于吃(III)
1979年3月下弦月的第二天,龍普住在帕空查森林寺裏。晚上八點後,一群喜歡到處遊方,在 靠近人多的地方駐營休息的比丘也來本寺過夜。在拜見龍普之後,他們講述了自己修行中的突出特點。他們說: “食肉的人,是在支持屠殺動物。素食者體現了高度的慈悲。改吃素時,心變得更加平靜、清涼,這就是明證。”
龍普答:
“很好。你們能成爲素食者很好。我表示欽佩。至于仍然食肉的人,如果那種肉是叁淨肉——也就是說,沒有親見、親聞、或者疑心動物之被殺是專門爲了給自己提供食物——而且,該食物是以純淨的方式得到,那麼食這種肉並不違法違律。不過,你說你的心變得平靜、清涼,那是你決意如法如律修行的力量所致。與胃裏的新舊食物無關。”
--------------------------------------------------------------------------------
64.經商與修法
一群商人說: “我們做商人的有我們的職責,也就是說,有時侯得誇大事物、或者賺取高利,但我們極其想修定,而且已經開始修了。不過有人告訴我們,憑我們的生計,是不能禅修的。龍普,您說如何
因爲他們說,販物牟利,是罪過的。”
龍普說:
“爲了活命,人人需要一個職業。每一種職業當中,什麼是正確、合適的做法,有它自己的標准。當你正確服從那些標准時,就算是中性的——不算福德、也不算罪過。至于修法,那是你應當做的,因爲只有修法的人才適合在任何情形下工作。”
--------------------------------------------------------------------------------
65.隱藏的回憶
有一次,龍普住在姚塔帕時森林寺,一大群比丘、沙彌前來拜見。聽了他的開示後,龍榻普羅——他老年出家,但修持嚴格——對龍普說: “我出家也有相當年頭了。 但還是不能夠斬斷對過去的執取。無論我如何把心定在當下,我發現念還是會中斷,又回到過去。您能否再告訴我一個停止它的辦法
”
龍普答:
“不要讓心追逐外在的所緣。如果你的念出了空檔,那麼你一覺察到,立刻把它拉回來。不要讓它去看那些所緣是好是壞。不要陷進去。但是也不要用強力去斬斷。”
--------------…
《法語微言(阿姜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