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66.以自己的方式
1977年左右,龍普應邀去位于曼谷素公維路的達摩蒙功寺參加一項慶典。在典禮上,有一個儀式是對佛像,佛牌的加持,他被請去 “坐護”。儀式完畢後,他來到外面一個小棚裏休息。在那裏,他對一大群當時在曼谷學習的親弟子們談話。其中一位比丘評論說,他過去從來沒有見過龍普參加這樣的儀式,不知否是這是第一次。接著他又問,怎樣 “坐護”
龍普答:
“我不知道別的阿姜在“坐護”或“坐佑”時都在做什麼。 至于我,我只是照老樣子入叁摩地。”
--------------------------------------------------------------------------------
67.“想把功課學好...”
一位年輕的女孩有一次對龍普說: “我聽索薩-孔素阿公說,凡是想變聰明、學習好的人,應當首先練習坐禅,令心靜止。我想變聰明、學習好,因此一直試圖禅修,使心靜止。可是它從來不肯靜下來。有時我比以前更加躁動不安。當我的心不能這樣子靜下來時,怎麼才能夠把功課學好呢
”
龍普答:
“把注意力放在心上,知道你正在學的究竟是什麼,那樣會幫助你把功課學好。心不靜時,讓它知道,它不靜。因爲你太想要它靜了,它就不靜。只要繼續平靜地禅修,總有一天它會聽你的話,靜下來。”
--------------------------------------------------------------------------------
68.遊方的目的
有些比丘、沙彌,在雨安居後,喜歡成群結隊地去各處遊方。個個大肆張揚,准備他的必需品和全套的頭陀裝備。不過許多人的行止卻偏離了遊方隱修的目的。例如,有些人穿著苦行頭陀的行頭,卻去坐空調車。有些人去訪問在公司辦公室的老朋友。
因此,有一次,龍普在一大群禅僧的集會中說:
“把自己打扮成好看的遊方僧,根本是不合適的。它背離了外出遊方的本意。你們每個人應當多想想這件事。遊方禅修的目的只有一個: 訓練心、精修心、使它無染。只讓身體出去遊蕩修練,卻不把心也帶著,根本沒有什麼殊勝的地方。”
--------------------------------------------------------------------------------
69.爲了止,必須知
一位禅修者有一次對龍普說: “我聽從您的教導,一直在試圖終止思考。可是從來沒有成功。更糟的是,我感到十分挫折,腦子昏昏沈沈的。不過,我堅信您教的沒有錯,因此我想請教下一步怎麼做。”
龍普答道:
“那說明你沒聽懂。我告訴你停止思考,但你一直只是在思考停止思考,因此,怎麼會有真正的停止呢
扔掉你對停止思考的無明。放棄你對停止思考的想法。如此而已。”
--------------------------------------------------------------------------------
70.都有果報,但不同
龍普的生日是十一月下弦月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雨安居結束後的第二天。因此他的弟子,學問僧也好,禅修僧也好,都喜歡在那天趕來頂禮他,或者請教禅修上的問題,或者報告自己在上個雨安居裏的修行成果。這個傳統,在他還活著時,一直持續著。
“通過讀與聽研究法,得到的是辨識與概念的果報。通過修練研究法,得到的是實際層次的法在心裏的果報。”
--------------------------------------------------------------------------------
71.只在一處找
龍普的弟子當中,摩诃陶維薩比丘是第一位通過巴利文最高級第九級考試的。因此,以龍普的名義,布拉帕寺主持了一次慶祝他這項成就的活動。
摩诃陶維薩比丘頂禮龍普後,龍普給了他以下一段短小的訓誡:
“能考過九級考試,說明你很用功、足夠聰明、是一位聖典的專家,因爲這相當于是學業的終點了。不過,只對學習有興趣,是不能帶來苦的解脫的。你必須同樣對心的修練也有興趣。
“法的所有八萬四千部,都來自佛陀的心。一切來自那個心。無論你想知道什麼,你可以在心裏找。”
--------------------------------------------------------------------------------
72.世與法
1979年3月12日,龍普去了色軍府普旁山的聖久洞寺,隱居休養了十多天。離開前的最後一天晚上,寺院的阿姜蘇瓦特和其他比丘沙彌前來拜見。
龍普評論說:
“在此地休息很舒適。空氣好。禅修輕松。它使我想到早年遊方的日子。”
接著,他作了一場法義開示,其中包括以下一段話:
“能知道的都屬于世間。至于沒有知者的,那是法。世間事總是成對而來,法卻是一 件事通到底。”
--------------------------------------------------------------------------------
73.當問與否
許多人,居士也好,比丘也好,對修行有興趣,他們不僅用心修,而且也喜歡尋找善巧導師的指點。
有一次,一群來自中部的禅僧前來長住,聆聽龍普說法,聽從他的禅修指導。其中一位比丘把自己的感受告訴龍普: “我找過許多導師,盡管他們教得都很好,他們一般或者只教戒律,或者只教遊方苦行,或者只教修定的樂與止。至于您,您教的是直達頂峰的途徑: 非我、空性、涅槃。請原諒我那麼直率地問,既然您教導涅槃,您是否已經證得
”
龍普答:
“沒有什麼證得,沒有什麼未證得。”
--------------------------------------------------------------------------------
74.修行的目的
阿姜貝是龍普的近親,住在克芒寺。盡管他老年出家,但是禅修和苦行極其嚴格。龍普有一次稱贊他的修行已經獲得善果。阿姜貝病重將死時,想見龍普最後一面,向他告別。我把這事告訴了龍普。他到那裏時,阿姜貝起身,向他頂禮,接著又躺回到席子上,什麼也沒有說。但是他臉上的微笑和喜悅是顯而易見的。
龍普以清楚而溫和的聲音對他說:
“你一直精進修習的那一切,在這個時候派上用處了。死亡那一刻來臨時,使心合一,然後停止專注,放開一切。”
--------------------------------------------------------------------------------
75.渺茫的果報
當居士們來看龍普時,他一般不問什麼遙遠的問題。通常他會問: “你修過禅定嗎
”有些人答有,有些答沒有。
有位女士,屬于後一類,比其他人更大膽直言。她說: “我看呀,我們就不用費勁修那個禅定了。每年我都聽《大本生詞》(講述佛陀前身毗桑塔羅王子的長篇詩歌)[1],在不同的寺院裏起碼聽過十叁遍。那裏的比丘們說,聽《大本生詞》可以保證我重生在聖彌勒佛住世的時候,我在那裏一定過得快樂、輕松。因此,爲什麼要禅修,讓自己過得不舒服呢
”
龍普說:
“殊勝的東西就在面前,你沒有興趣。反而把希望寄托在傳說中的遙遠事情上。這是沒有希望的人的標志。當喬達摩佛所傳的道、果、涅槃仍然完整在世時,你卻徘徊不定,對它們提不起一點興趣,那麼等到聖彌勒佛的教法來到時,你會更加地徘徊不定 。”
[1]中譯注: 《大本生詞》是根據這段佛本生故事編成的泰文長詩,共十二章。每年在寺院由十二名比丘吟誦,長達一天。該儀式在北部和東北部十分流行。
--------------------------------------------------------------------------------
76.不過如此
有時,當龍普注意到來跟他修法的人依然猶疑不決,渴求純粹是世間的喜樂和享受,以至于還不願放開它們,去修 習佛法時,會給他們講一段教言,讓他們去思考,對事物達到如實知見。
“我要你們大家仔細審查喜樂,看一看究竟什麼時候是你一生當中最喜樂的。你真正對著它看的時候,就會知道,它不過如此,跟你經曆過的其它東西相比,沒多大差別。爲什麼沒多大差別呢
因爲世間本身不過如此。它能給的就是那麼多—…
《法語微言(阿姜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