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语微言(阿姜敦)▪P7

  ..续本文上一页------------------------------------------------------------------

  66.以自己的方式

   1977年左右,龙普应邀去位于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参加一项庆典。在典礼上,有一个仪式是对佛像,佛牌的加持,他被请去 “坐护”。仪式完毕后,他来到外面一个小棚里休息。在那里,他对一大群当时在曼谷学习的亲弟子们谈话。其中一位比丘评论说,他过去从来没有见过龙普参加这样的仪式,不知否是这是第一次。接着他又问,怎样 “坐护”

  

   龙普答:

   “我不知道别的阿姜在“坐护”或“坐佑”时都在做什么。 至于我,我只是照老样子入三摩地。”

  --------------------------------------------------------------------------------

  67.“想把功课学好...”

   一位年轻的女孩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索萨-孔素阿公说,凡是想变聪明、学习好的人,应当首先练习坐禅,令心静止。我想变聪明、学习好,因此一直试图禅修,使心静止。可是它从来不肯静下来。有时我比以前更加躁动不安。当我的心不能这样子静下来时,怎么才能够把功课学好呢

  ”

   龙普答:

   “把注意力放在心上,知道你正在学的究竟是什么,那样会帮助你把功课学好。心不静时,让它知道,它不静。因为你太想要它静了,它就不静。只要继续平静地禅修,总有一天它会听你的话,静下来。”

  --------------------------------------------------------------------------------

  68.游方的目的

   有些比丘、沙弥,在雨安居后,喜欢成群结队地去各处游方。个个大肆张扬,准备他的必需品和全套的头陀装备。不过许多人的行止却偏离了游方隐修的目的。例如,有些人穿着苦行头陀的行头,却去坐空调车。有些人去访问在公司办公室的老朋友。

   因此,有一次,龙普在一大群禅僧的集会中说:

   “把自己打扮成好看的游方僧,根本是不合适的。它背离了外出游方的本意。你们每个人应当多想想这件事。游方禅修的目的只有一个: 训练心、精修心、使它无染。只让身体出去游荡修练,却不把心也带着,根本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

  69.为了止,必须知

   一位禅修者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从您的教导,一直在试图终止思考。可是从来没有成功。更糟的是,我感到十分挫折,脑子昏昏沉沉的。不过,我坚信您教的没有错,因此我想请教下一步怎么做。”

   龙普答道:

   “那说明你没听懂。我告诉你停止思考,但你一直只是在思考停止思考,因此,怎么会有真正的停止呢

   扔掉你对停止思考的无明。放弃你对停止思考的想法。如此而已。”

  --------------------------------------------------------------------------------

  70.都有果报,但不同

   龙普的生日是十一月下弦月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雨安居结束后的第二天。因此他的弟子,学问僧也好,禅修僧也好,都喜欢在那天赶来顶礼他,或者请教禅修上的问题,或者报告自己在上个雨安居里的修行成果。这个传统,在他还活着时,一直持续着。

   “通过读与听研究法,得到的是辨识与概念的果报。通过修练研究法,得到的是实际层次的法在心里的果报。”

  --------------------------------------------------------------------------------

  71.只在一处找

   龙普的弟子当中,摩诃陶维萨比丘是第一位通过巴利文最高级第九级考试的。因此,以龙普的名义,布拉帕寺主持了一次庆祝他这项成就的活动。

   摩诃陶维萨比丘顶礼龙普后,龙普给了他以下一段短小的训诫:

   “能考过九级考试,说明你很用功、足够聪明、是一位圣典的专家,因为这相当于是学业的终点了。不过,只对学习有兴趣,是不能带来苦的解脱的。你必须同样对心的修练也有兴趣。

   “法的所有八万四千部,都来自佛陀的心。一切来自那个心。无论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在心里找。”

  --------------------------------------------------------------------------------

  72.世与法

   1979年3月12日,龙普去了色军府普旁山的圣久洞寺,隐居休养了十多天。离开前的最后一天晚上,寺院的阿姜苏瓦特和其他比丘沙弥前来拜见。

   龙普评论说:

   “在此地休息很舒适。空气好。禅修轻松。它使我想到早年游方的日子。”

   接着,他作了一场法义开示,其中包括以下一段话:

   “能知道的都属于世间。至于没有知者的,那是法。世间事总是成对而来,法却是一 件事通到底。”

  --------------------------------------------------------------------------------

  73.当问与否

   许多人,居士也好,比丘也好,对修行有兴趣,他们不仅用心修,而且也喜欢寻找善巧导师的指点。

   有一次,一群来自中部的禅僧前来长住,聆听龙普说法,听从他的禅修指导。其中一位比丘把自己的感受告诉龙普: “我找过许多导师,尽管他们教得都很好,他们一般或者只教戒律,或者只教游方苦行,或者只教修定的乐与止。至于您,您教的是直达顶峰的途径: 非我、空性、涅槃。请原谅我那么直率地问,既然您教导涅槃,您是否已经证得

  ”

   龙普答:

   “没有什么证得,没有什么未证得。”

  --------------------------------------------------------------------------------

  74.修行的目的

   阿姜贝是龙普的近亲,住在克芒寺。尽管他老年出家,但是禅修和苦行极其严格。龙普有一次称赞他的修行已经获得善果。阿姜贝病重将死时,想见龙普最后一面,向他告别。我把这事告诉了龙普。他到那里时,阿姜贝起身,向他顶礼,接着又躺回到席子上,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脸上的微笑和喜悦是显而易见的。

   龙普以清楚而温和的声音对他说:

   “你一直精进修习的那一切,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处了。死亡那一刻来临时,使心合一,然后停止专注,放开一切。”

  --------------------------------------------------------------------------------

  75.渺茫的果报

   当居士们来看龙普时,他一般不问什么遥远的问题。通常他会问: “你修过禅定吗

  ”有些人答有,有些答没有。

   有位女士,属于后一类,比其他人更大胆直言。她说: “我看呀,我们就不用费劲修那个禅定了。每年我都听《大本生词》(讲述佛陀前身毗桑塔罗王子的长篇诗歌)[1],在不同的寺院里起码听过十三遍。那里的比丘们说,听《大本生词》可以保证我重生在圣弥勒佛住世的时候,我在那里一定过得快乐、轻松。因此,为什么要禅修,让自己过得不舒服呢

  ”

   龙普说:

   “殊胜的东西就在面前,你没有兴趣。反而把希望寄托在传说中的遥远事情上。这是没有希望的人的标志。当乔达摩佛所传的道、果、涅槃仍然完整在世时,你却徘徊不定,对它们提不起一点兴趣,那么等到圣弥勒佛的教法来到时,你会更加地徘徊不定 。”

  [1]中译注: 《大本生词》是根据这段佛本生故事编成的泰文长诗,共十二章。每年在寺院由十二名比丘吟诵,长达一天。该仪式在北部和东北部十分流行。

  --------------------------------------------------------------------------------

  76.不过如此

   有时,当龙普注意到来跟他修法的人依然犹疑不决,渴求纯粹是世间的喜乐和享受,以至于还不愿放开它们,去修 习佛法时,会给他们讲一段教言,让他们去思考,对事物达到如实知见。

   “我要你们大家仔细审查喜乐,看一看究竟什么时候是你一生当中最喜乐的。你真正对着它看的时候,就会知道,它不过如此,跟你经历过的其它东西相比,没多大差别。为什么没多大差别呢

   因为世间本身不过如此。它能给的就是那么多—…

《法语微言(阿姜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