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次次重复,就是这些东西。生、老、病、死,一次又一次。怎么也得有一种喜乐,比它更超越、比它更殊胜、比它更安稳。这就是为什么圣弟子放弃了有限的喜乐,寻找一种来自身寂止、心寂止、杂染寂止的喜乐。那是安稳的喜乐,无可相比。”
--------------------------------------------------------------------------------
77.不执取,就容易
龙普每年雨安居在布拉帕寺执教,五十多年从无例外。这所寺院位于素辇府城的市中心,正对政府大楼,旁邻法院。因此,汽车卡车不停地扰乱着寺院的宁静。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大象节,或是任何一个节日,一连七天、十五天,嘈杂声响不绝,通宵灯火不灭。那些心依然缺乏韧力的比丘沙弥们特别感其骚扰。
每次他们对龙普提出这件事时,总是得到同样的回答:
“为什么浪费时间对那些东西感兴趣呢
灯光本来就是亮的。杂音本来就是响的。它们的功能就是这样。你不专注听,就完了。行事不要抗拒周遭,因为它们本然如此。要以深度明辨,达到真正的理解,就是这样。”
--------------------------------------------------------------------------------
78.偶而语出惊人
我有一个缺点,喜欢跟龙普半开玩笑地说话。这是因为他从来不恼。身边的比丘沙弥们也总是很容易接近他。有一次我问他: “经上说,天神成百亿地来听佛陀说法。有那么大的空间容纳他们吗
佛陀的声音足够大,他们能都听见吗
”
龙普的回答令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在经文中读到过,也从来没有听任何人这么讲过。而且只在他病重临终时我才听他说过这件事。
他说:
“哪怕天神成百万亿地聚集起来也没问题。因为一个原子的空间足可以容纳八个天神。”
--------------------------------------------------------------------------------
79.即使这种问题
有一个不可追解的问题,无论成人孩童、无论聪明愚笨,一直在无谓地争论,从未达成共识。这个问题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多数情形下,人们只是玩笑式地抬杠,从来不求什么结论。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龙普提出这个问题,心里也估计他不会作答。不过后来,我终于听见他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答复。有一天奔比丘来给龙普按摩脚,他问: “龙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龙普答:
“它们一起来。”
--------------------------------------------------------------------------------
80.一顿责备
有些人,自己根本没怎么禅修,却来问如何精进,才能立马见到果报。有时对这种人,龙普似乎有些不满。
他会责备他们:
“我们修行是为了自御、为了离弃、为了离欲、为了终结苦,而不是为了看见天宫。我们甚至不把看见涅槃作为目标。你就安安静静继续修,不要想看见什么东西。毕竟,涅槃是空的、无形的。它没有立足点,没有什么可以作比。只有继续修,你才能自己知道。”
--------------------------------------------------------------------------------
81.放开一事,粘上另一事
龙普的一位居家弟子来拜见他,自豪地报告他的修行果报,他说: “我今天很高兴来看您,因为我按照您的建议修,一步一步在得到果报。我开始禅定时,放开一切外缘,心就停止了骚动。它汇聚起来,静止、入定。其它一切所缘消失了,只剩下喜乐,一种清凉、清新的极乐。我可以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龙普微笑了,他说:
“你得到果报,很好。说起定中的乐,那的确是乐。没有什么可以和它相比。不过,如果你给卡在那个层次,就只能得到这么多。它不升起能够斩断缘起、重生、渴求、执取的圣道明辨。因此,下一步是放开那个乐,观五蕴,直到把它们看明白。”
--------------------------------------------------------------------------------
82.譬喻
“达到超世的圣者之心,尽管也许活在世间,被周围无论什么环境所包围,但它是不可能被世间牵扯、受其扰动、与那些东西混杂起来的。换句话说,世间的事(得失、贵贱、誉毁、乐痛)不能压倒它,不能把它拉回到凡夫之心的层次。它再也不能受制于杂染与渴求的力量。
“就好比椰奶。一旦你把它挤出椰肉,高温加热,熬到把油分离出来,就不能再把它变回椰奶了。无论你把椰油和分出的椰奶放在一起怎么搅拌,也不能再把椰油变成回椰奶。”
--------------------------------------------------------------------------------
83.另一个譬喻
“道、果、涅槃,是个人的: 你只能亲自直见。修到那个层次的人将会自己看见、自己明白,彻底终止对佛陀教导的疑问。如果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你能做的只是猜测。不管别人怎么为你深入解释,你对它们的知识仍将是猜测。不管是什么猜测,它必然是不确定的。
“这就好比乌龟和鱼。乌龟生活在两栖世界: 地面的世界和水中的世界。至于鱼,它只生活在一个世界,也就是水中。上岸就会死去。
“有一天,乌龟下到水里时,告诉一群鱼,陆地如何好玩。灯光、色彩如何好看,没有水中的一切麻烦。
“那些鱼对此十分惊奇,想知道陆地是什么样子,于是它们问乌龟:“陆地深吗
”
“乌龟答:“有什么深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有许多波浪吗
”
“乌龟答:“有什么波浪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浑浊吗
”
“乌龟答:“有什么浑浊
它是陆地。”
“注意鱼提出的问题。它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水中体验来问乌龟,乌龟只好说,不对。
“凡夫的心对道、果、涅槃的猜测,与那些鱼没什么两样。”
--------------------------------------------------------------------------------
84.外在内在的事物
1981年4月2日晚上,龙普出席某个宫廷仪式回来,住在皇室寺院波瓦寺。一位高阶比丘来访,与他谈法。他也是一位禅修者。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听说前生是夜叉的人,重生为人时,能够学习神通咒语,无论以何种方式使用,都有大法力。此说有多真
”
龙普立刻坐起来回答:
“我对那种事从来不感兴趣。不过,你有没有修到过这个状态: hasituppapada,笑生,心无笑意而自笑的动作
它只对圣者的心发生。凡人不能,因为它超越了造作因缘——自由自在。”
--------------------------------------------------------------------------------
85.五戒未守
高年资的大比丘常常有许多弟子,居家的、出家的。这些弟子当中,有优有劣。特别是比丘当中: 有许多好的,其中又夹杂着几个差的。有一位龙普身边的比丘,在未予而取方面,往往太随便了一点。人们常把此事告诉龙普,但他倾向于什么也不说。
有一次,他要一样被这位比丘拿走的东西,于是派另一位比丘去要回来,可那位比丘不 承认拿了。后一位比丘回来把他的抵赖禀告了龙普。龙普没有埋怨,只说了这句:
“有的比丘如此用心持227戒,以至于忘了持五戒。”
--------------------------------------------------------------------------------
86.不受扰动
晚上十点,我看见龙普正坐着休息,于是过去告诉他: “龙普,阿姜考去世了。”
龙普不问何时、何事,而是说:
“啊,是的。阿姜考受诸蕴拖累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四年前我去拜访他,看见了他的身蕴给他的种种困难。时刻需要依靠他人的照料。至于我,我没有恶身业。不过,关于恶身业,即便是圣者,无论他们达到的层次如何,仍然得应付它们,直到最终从中解脱,不再纠缠。凡夫的心不得不与这种事物住在一起。然而,善修的心,当这些事物升起时,它能够立即放开,维持它的平静、无忧、无执,不与它们牵扯在一起,就不必背负重担。如此而已。…
《法语微言(阿姜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