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文與注釋雙管齊下之下,我們還是收集了足夠研究二十四位⑧弟子傳記的資料。前六章(編按:本書系列第一至叁冊)是從長老比庫開始:兩位上首弟子——沙利子(Sariputta)與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充分地分攤了佛陀四十五年來建立教說的重任。在世尊去世之後,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成爲僧團的實質領導人,並以他的遠見確保了教說的存續。佛陀的堂弟與侍者——阿難達(Ananda),他強大的記憶力保存了大量的法寶,保護它免于隨著時間而流逝。佛陀的另一個堂弟——阿奴盧塔(Anuruddha),擁有超凡的天眼能力。大迦旃延,是最能將世尊的簡短發言詳加闡述者。
雖然,有時在這些傳記中,有幾個相同的事件會重複出現。例如,沙利子(Sariputta)與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的早期生涯,以及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與阿難達(ananda)在第一次結集前的生活,爲了保持每一篇傳記的完整性,我們保留了這些重複,它們將這些相同的事件,從所涉及不同弟子的個人觀點中凸顯出來,從而提供我們更完整的事件輪廓。接下來的一章(編按:本書系列第四冊)是研究十二位⑨傑出的女弟子,包括比庫尼與近事女在內。敏感的讀者可能會抗議,怎幺可以將十二位女弟子擠進一章中,而男衆弟子則安排了有九章之多,作者似乎有性別歧視。
對于這個抱怨,身爲編輯的我只能回答,男女比例不平衡並非因爲歧視,而是反應原始材料的分配不均。我們很希望對于女性的研究,能一如男性般深入與詳盡,但原始材料所呈現的,除了對女子去皈依佛陀,以及她們覺悟經驗的簡短描寫之外,其他都付之阙如。有時很可悲的,甚至連那些資料也不可得。
例如,蓮華色是比庫尼僧團的第二大弟子,然而她的傳記描寫(在注釋書中),卻幾乎都集中在她前世的長篇故事上——對現代人來說顯得頗爲敏感。接著,便是少許她身爲僧團比庫尼之曆史生活的簡短段落。
女衆弟子這一章也包含一位尚未達到任何聖果的近事女在內。她是高沙喇國(Kosala)巴謝那地王(Pasenadi)的皇後——瑪莉咖(Mallika),雖然瑪莉咖並未證得入流果,並曾因一個異乎尋常的罪行而短暫轉生地獄,但她仍然是佛陀虔誠的支持者,她的行爲在其他各方面都堪爲模範。
本章最後一個故事——伊西達西(Isidasi,意譯爲“仙見”)比庫尼,可能不是佛陀的直接弟子,有內部證明顯示她的詩甚至可能是在世尊去世後一百年才作的,但由于她的故事是在《長老尼偈》中被發現,且由于內容精彩,我們也將它納入本書中。
在女衆弟子之後是描寫一位比庫,他雖然並未被列在八十位大弟子中,但他一生的故事卻如神話一般,那就是盎古利馬喇(Angulimala)比庫。他早年是個最凶惡且殘忍的連續殺人犯,但在佛陀的開導下,他從罪惡的生活轉變成聖潔的生活,並成爲懷孕婦女心目中的“守護聖者”。
接著,我們要研究佛陀的第一施主——給孤獨長者的生平與成就,他將佛陀喜愛的僧團住處供養佛陀,並在許多方面都是在家佛教徒理想的代表。最後,我們以四位弟子一系列的短篇故事作爲總結,包括另一位重要的在家弟子質多長者在內,他對“法”的了解與在禅修上的技巧,贏得許多比庫的贊歎。
資料來源
我們對大弟子描寫的主要來源是援引自上座部佛教的經典集合——巴利藏經,以中世紀的印度亞利安語,即現在所知的巴利語保存。這個集合包含叁藏:“經藏”(Sutta Pitaka)、“律藏”(Vinaya Pitaka)、“論藏”(Abhidhamma Pitaka)。⑿最後這一藏,包含心理一哲學分析的技術領域,幾乎與我們的目的完全無關;而律藏則主要是取其戒條的背景故事,而非它自身的主題事物——僧團秩序的管理儀規。
來源之一 ——經藏
經藏因此成了我們傳記研究的基石。這一藏包含四大部:《長部》(Digha Nikaya)、《中部》(Majjhima Nikaya)、《相應部》(Samytta Nikaya)、《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其中的《相應部》分爲五十六章,在共同主題下有許多短經;而《增支部》則是依照數目型態,從一到十一集的短經集合。我們在《增支部》的一篇中,發現<是第一品>,佛陀在其中提出了八十位大弟子。
除了四大部之外,經藏還有第五部:《小部》(Khuddaka Nikaya),是該藏卷數最龐大的部分。在這部經典雜集中,我們發現四本與大弟子特別有關的作品,有兩本是一組的:《長老偈》(Theragatha),包含與兩百六十四位比庫有關的一千兩百七十九偈,與《長老尼偈》(Therigatha),包含與七十叁位比庫尼有關的四百九十四偈。
在這兩個作品中,古代的佛教僧團長老說出導致他們過出家生活的事件、覺悟的成就,以及他們見法的偈(gatha)。雖然其中有許多偈只是訓勉的話(在經中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事物),並不太像自傳,然而這些訓勉的偈,卻讓我們得以一窺說話者的人格。
在《小部》裏,第叁本與本書有關的作品是《本生經》(Jataka),藏經中的《本生經》只有偈,單獨閱讀很難理解,完整的《本生經集》(在《本生經注》中被找到)包含藏經偈中所蘊含的五百四十七個“出生的故事”。它們敘述了菩薩——未來的苟答馬(Gotama)佛陀,在過去生中積聚成佛資糧的冒險經曆與英勇事迹。
受到華麗的印度神話所滋養,這些故事以傳說與寓言作爲佛法的工具,傳達佛教倫理的課程。透過這些故事的“前言”與“後記”,它們與大弟子的研究産生關聯。“前言”先道出佛陀僧團成員的插曲,帶出接下來他要說的故事,通常這些插曲反映了遙遠過去的事迹,它們大都與和(應刪除)重要弟子的前世有關。在“後記”中,佛陀則比較過去生與此世所處環境的性格一致性(例如,“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那時是大象,沙利子(Sariputta)是猴子,而我自己則是聰明的鹧鸪鳥”),這將有助于我們發現弟子們的輪回背景。
與本書有關的第四本《小部》作品是《譬喻經》(Apadana),全部都是偈,並且較晚出現,所以選用得很少。它是一本選集,是在佛陀座下得到阿拉漢果的比庫與比庫尼敘述他們過去世所做的功德,偶爾還會提到他們最後的解脫成就。這本經分爲兩個主要部分:<長老譬喻>(Thera-apadana,共五十五章,各有十個故事),與短很多的<長老尼譬喻>(Theri-apadana,共四章,各有十個故事)。
來源之二——巴利注釋書
我們所援引的第二個原始素材是巴利注釋書,其重要性僅次于藏經。在藏經的衆多注釋書中,有四本對我們特別珍貴,除了前面提過自成一類的《本生經注》外,還有《增支部》的《是第一品注》,它出現在《增支部》的完整注釋《滿足希求》(Manorathapurani)中。它被歸于最偉大的巴利注釋者佛音論師(Acariya Buddhaghosa)所作。它的作品是奠基于古錫蘭注釋(已不存在),這些注釋,都被保存在錫蘭古都阿耨羅陀補羅(Anuradhapura)的大寺(Mahavihara)中。
這一章的注釋有對每位在各領域最傑出弟子的傳記描寫。每個故事都有個類似的模式,一開始會提到這位弟子在過去世中發願成爲上首弟子,接著穿插在過去幾世中他們做了一些傑出的事,然後提到在最後一世中與佛陀相遇。通常這些故事在他們被指定爲大弟子時結束,但偶爾也會繼續提到他們在出家生涯中的事件。
另外兩本注釋書分別是《長老偈注》與《長老尼偈注》,它們都被命名爲《勝義燈》(Paramatthadipani),並且被歸爲印度東南沿海巴多羅底陀寺(Badaratittha)的法護論師(Acariya Dhammapala)所作,他比佛音也許晚了一個世紀,它們明顯是奠基于舊文獻上,並反映出大寺的注釋原則。這兩本注釋書有部分與《增支部》的資料重複(有時會出現有趣的變異),吸納了《譬喻經》的引文,同時也解釋了這些弟子說出被認爲是他們所作特殊偈的緣由。
還有第四本注釋書,後來被證明爲是有用資料的泉源,雖然通常是富于想像的,即《法句經注》,它通常被歸爲佛音所作,雖然這說法有時會受到現代學者質疑。這本注釋書有個基本前提,即《法句經》中看得到的每個偈(或偈的每一行),都是佛陀爲回應某個特殊事件所說。這注釋的目的是,敘述引發佛陀說那首偈的過程,但它通常帶領我們超越即時的背景事件,到達造就那首偈的整個複雜環境網絡。有時這個注釋說到一系列的背景故事,甚至延伸到前世,因此揭露了發生在佛陀與其弟子之間的業力背景。
方法附記
在此要強調一點,除了注釋中的背景故事之外,我們對大弟子傳記的配置,並未考慮它們的相關性與一致性。事實上,在整個巴利藏經中,我們甚至找不到佛陀的相關傳記;關于這點,在巴利傳統中最早的嘗試,似乎是《本生經注》的序——《本生因緣》(Jataka-nidana)。
我們對弟子傳記最爲完整的資料來源<是第一品>的注釋,似乎偏重他們過去的輪回史,而非他們在佛陀座下的經曆,而其他注釋解釋最多的是個別事件,而非完整的生平。因此,本書的略傳是從遺留下來的經典中慢慢搭建而成,我們嘗試以自己的思維與诠釋爲接合材料,把它塑造成井然有序的整體。
此外,讓我們更難作的是,巴利藏經的編輯者在敘事時,並未根據連貫的原則,不像我們…
《佛陀的聖弟子傳 本書作者、英文版編者介紹 中文版編者前言 英文版編者前言 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