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福無有量。
570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欲。
571 心可則爲欲,何必獨五欲,違可絕五欲,是乃爲勇士。
572 無欲無有畏,恬惔無憂患,欲除使結解,是爲長出淵。
573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574 伐樹忽休,樹生諸惡,斷樹盡株,比丘滅度。
575 夫不伐樹,少多余親,心系于此,如犢求母。
第叁十叁 利養品,有二十章
利養品者,勵己防貪,見德思議,不爲穢生。
576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
577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爲此害賢,首領分于地。
578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者爲賢。
579 雖有天欲,慧舍無貪,樂離恩愛,爲佛弟子。
580遠道順邪,貪養比丘,止有悭意,以供彼姓。
581 勿猗此養,爲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
582 愚爲愚計,欲慢用增,異哉失利,泥洹不同。
583 谛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閑居卻意。
584 自得不恃,不從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585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計數,衣服飲食。
586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
587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潛隱習教。
588 約利約耳,奉戒思惟,爲慧所稱,清吉勿怠。
589 如有叁明,解脫無漏,寡智鮮識,無所憶念。
590 其于食飲,從人得利,而有惡法,從供養嫉。
591 多結怨利,強服法衣,但望飲食,不奉佛教。
592 當知是過,養爲大畏,寡取無憂,比丘釋心。
593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揣食,夫立食爲先,知是不宜嫉。
594 嫉先創己,然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
595 甯啖燒石,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
第叁十四 沙門品,叁十有二章
沙門品者,訓以法正,弟子受行,得道解淨。
596 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衆苦。
597 手足莫妄犯,節言順所行,常內樂定意,守一行寂然。
598 學當守口,寡言安徐,法義爲定,言必柔軟。
599 樂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費。
600 學無求利,無愛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
601 比丘少取,以得無積,天人所譽,生淨無穢。
602 比丘爲慈,愛敬佛教,深入止觀,滅行乃安。
603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憂,乃爲比丘。
604 比丘扈船,中虛則輕,除淫怒癡,是爲泥洹。
605 舍五斷五,思惟五根,能分別五,乃渡河淵。
606 禅無放逸,莫爲欲亂,不吞洋銅,自惱燋形。
607 無禅不智,無智不禅,道從禅智,得至泥洹。
608 當學入空,靜居止意,樂獨屏處,一心觀法。
609 常製五陰,伏意如水,清淨和悅,爲甘露味。
610 不受所有,爲慧比丘,攝根知足,戒律悉持。
611 生當行淨,求善師友,智者成人,度苦致喜。
612 如衛師華,熟如自墮,釋淫怒癡,生死自解。
613 正身正言,心守玄默,比丘棄世,是爲受寂。
614 當自敕身,內與心爭,護身念谛,比丘惟安。
615 我自爲我,計無有我,故當損我,調乃爲賢。
616 喜在佛教,可以多喜,至到寂寞,行滅永安。
617 傥有少行,應佛教戒,此照世間,如日無曀。
618 棄慢無余憍,蓮華水生淨,學能舍此彼,知是勝于故。
619 割愛無戀慕,不受如蓮華,比丘渡河流,勝欲明于故。
620 截流自恃,逝心卻欲,仁不割欲,一意猶走。
621 爲之爲之,必強自製,舍家而懈,意猶複染。
622 行懈緩者,勞意弗除,非淨梵行,焉致大寶。
623 沙門何行,如意不禁,步步著粘,但隨思走。
624 袈裟披肩,爲惡不損,惡惡行者,斯墮惡道。
625 不調難誡,如風枯樹,作自爲身,曷不精進。
626 息心非剔,慢訑無戒,舍貪思道,乃應息心。
627 息心非剔,放逸無信,能滅衆苦,爲上沙門。
第叁十五 梵志品,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無穢,可稱道士。
628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是謂梵志。
629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630 適彼無彼,彼彼已空,舍離貪淫,是謂梵志。
631 思惟無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是謂梵志。
632 日照于晝,月照于夜,甲兵照軍,禅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633 非剃爲沙門,稱吉爲梵志,謂能舍衆惡,是則爲道人。
634 出惡爲梵志,入正爲沙門,棄我衆穢行,是則爲舍家。
635 若猗于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是滅衆苦。
636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舍叁行,是謂梵志。
637 若心曉了,佛所說法,觀心自歸,淨于爲水。
638 非蔟結發,名爲梵志,誠行法行,清白則賢。
639 飾發無慧,草衣何施,內不離著,外舍何益?
640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
641 佛不教彼,贊己自稱,如谛不妄,乃爲梵志。
642 絕諸可欲,不淫其志,委棄欲數,是謂梵志。
643 斷生死河,能忍起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644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645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646 心棄惡法,如蛇脫皮,不爲欲汙,是謂梵志。
647 覺生爲苦,從是滅意,能下重擔,是謂梵志。
648 解微妙慧,辯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649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謂梵志。
650 棄放活生,無賊害心,無所娆惱,是謂梵志。
651 避爭不爭,犯而不愠,惡來善待,是謂梵志。
652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653 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谛,是謂梵志。
654 所施善惡,修短巨細,無取無舍,是謂梵志。
655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656 棄身無猗,不誦異行,行甘露滅,是謂梵志。
657 于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658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659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660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661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諸聚不歸,是謂梵志。
662 棄樂無樂,滅無熅燸,健違諸世,是謂梵志。
663 所生已訖,死無所趣,覺安無依,是謂梵志。
664 已度五道,莫知所墮,習盡無余,是謂梵志。
665 于前于後,乃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
666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是謂梵志。
667 自知宿命,本所更來,得要生盡,睿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謂梵志。
第叁十六 泥洹品,叁十有五章
泥洹品者,敘道大歸,恬惔寂滅,度生死畏。
668 忍爲最自守,泥洹佛稱上,舍家不犯戒,息心無所害。
669 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爲最友,泥洹最快。
670 饑爲大病,行爲最苦,已谛知此,泥洹最樂。
671 少往善道,趣惡道多,如谛知此,泥洹最安。
672 從因生善,從因墮惡,由因泥洹,所緣亦然。
673 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分別,真人歸滅。
674 始無如不,始不如無,是爲無得,亦無有思。
675 心難見習可睹,覺欲者乃具見,無所樂爲苦際,在愛欲爲增痛。
676 明不清淨能禦,無所近爲苦際,見有見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
677 睹無著亦無識,一切舍爲得際,除身想滅痛行,識已盡爲苦竟。
678 猗則動虛則靜,動非近非有樂,樂無近爲得寂,寂已寂已往來。
679 來往絕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此彼斷爲兩滅,滅無余爲苦除。
680 比丘有世生,有有有作行,有無生無有,無作無所行。
681 夫唯無念者,爲能得自致,無生無複有,無作無行處。
682 生有作行者,是爲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
683 則生有得要,從生有已起,作行致死生,爲開爲法果。
684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複念行恸。
685 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比丘吾已知,無複諸入地。
686 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
687 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我已無往反,不去而不來。
688 不沒不複生,是際爲泥洹,如是像無像,苦樂爲以解。
689 所見不複恐,無言言無疑,斷有之射箭,遘愚無所猗,是爲第一快,此道寂無上。
690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阈,淨如水無垢,生盡無彼受。
691 利勝不足恃,雖勝猶複苦,當自求法勝,已勝無所生。
692 畢故不造新,厭胎無淫行,種燋不複生,意盡如火滅。
693 胞胎爲穢海,何爲樂淫行?雖上有善處,皆莫如泥洹。
694 悉知一切斷,不複著世間,都棄如滅度,衆道中斯勝。
695 佛以現谛法,智勇能奉持,行淨無瑕穢,自知度世安。
696 道務先遠欲,早服佛教戒,滅惡極惡際,易如鳥逝空。
697 若已解法句,至心體道行,是度生死岸,苦盡而無患。
698 道法無親□,正不問羸強,要在無識想,結解爲清淨。
699 上智餍腐身,危脆非實真,苦多而樂少,九孔無一淨。
700 …
《南傳法句經新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