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法句經新譯▪P2

  ..續本文上一頁,畜生,阿修羅四惡趣),忍受巨大苦。

  

  18、

  今世喜樂受,來世喜樂受,

  造作善業者,兩處喜樂受,

  念己造善業,心中更愉悅,

  趣向善道時,享受諸喜樂。(17,18兩偈合誦)

  

  19、

  雖多誦經文(sahitam叁藏經典),放逸不依法,

  如牧數他牛,不獲沙門果。

  

  20、

  雖少誦經文,遵教如法行,

  息滅貪嗔癡,正智心解脫,

  不著今後世,彼獲沙門果(預流果,二果,叁果,阿羅漢果)。(19,20兩偈合偈)

  

  第二 不放逸品(Appamada Vagga)

  

  21、

  勤向不死(Amata指涅槃)徑,放逸趣死徑,

  精勤者不死,放逸如已死。

  

  22、

  智者如實知,精進之道理,

  安徐喜精進,親證聖樂境(叁十七道品)。

  

  23、

  智者心堅定,精進修止觀,

  解脫四系縛(貪愛、有、邪見、無明),

  證無上涅槃(寂靜無苦境界)。

  

  24、

  勤奮持正念(念住),約己守正行,

  正命辨善惡,精進善名揚。

  

  25、

  勤勉不放逸,持戒自調禦,

  智者作自洲(Dipa,沙洲,庇護所),

  不爲瀑流(煩惱)沒。

  

  26、

  愚者陷放逸,智者善護持,

  精進不放逸,如獲無上寶。

  

  27、

  不行于放逸,不浸溺欲樂,

  正觀禅修者,獲得大安樂。

  

  28、

  正念除放逸,慧生無憂苦,

  智者觀衆苦,如山巅下望。

  

  29、

  放逸中無逸,智者獨醒覺,

  如善馳良駿,超越老羸馬。

  

  30、

  帝釋(Maghava摩伽婆,即帝釋Sakka,叁十叁天主。做人時爲他人謀福利,死後爲天主)

  不放逸,故爲諸天主,

  精進爲人贊,放逸受人诃。

  

  31、

  喜精進比丘,畏懼放逸苦,

  如熊熊大火,焚盡大小結(Samyojana或Sannojana,身見、疑、戒禁取,貪、嗔—五下分結;色愛、無色愛、我慢,掉舉惡作,無明—五上分結)。

  

  32、

  喜精進比丘,惶恐放逸害,

  是故不退轉,而趨向涅槃。

  

  第叁 心品(Citta Vagga)

  

  33、

  心念亂無序,難護難製禦,

  智者調其心,如匠矯箭直。

  

  34、

  心如棄地魚,跳抖而不安,

  仁者故遠離,煩惱惡魔界(Maradheyya,煩惱境)。

  

  35、

  難禦輕浮心,隨欲而流轉,

  智者製其心,調禦得安樂。

  

  36、

  心溜蕩善變,細微難察覺,

  智者護其心,護衛得安樂。

  

  37、

  遠遊與獨行,無形隱胸窟(Guhasayam心識所在),智者善禦心,解除諸魔縛。

  

  38、

  心念不穩固,不解真谛法,

  信心不堅者,智慧難成就。

  

  39、

  心無貪與嗔,逾越善惡業,

  精勤之覺者(阿羅漢的信,勤,念,定,慧五根常具足),心中無畏懼。

  

  40、

  身如易碎瓶,護心如城堡,

  慧劍鬥魔王,勤修不染著(以智慧觀照)。

  

  41、

  觀色身無常,敗壞棄地上,

  神識空無有,猶如廢焦木。

  

  42、

  仇敵害仇敵,怨家惡怨家,

  心向于邪道(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嗔、邪見),遠甚仇家害。

  

  43、

  善非父母作,亦非眷屬作,

  心向于正道(十善:布施、持戒、修定、尊敬、服務、回向、隨喜、聞法、說法、正見),遠勝親朋作。

  (42,43兩偈合誦)

  

  第四 華品(Puppha Vagga)

  

  44、

  誰知己與世(Pathavi大地。指人、餓鬼與畜生),

  天界與地獄?(六道輪回)誰悟善說法

  (叁十七道品)?如花匠選花。

  

  45、

  修學(Sekha學人,修道人)知己世,天界與地獄,

  修學悟善法,如花匠選花。(44,45兩偈合誦)

  

  46、

  當觀色無常,如泡如幻影,

  斷魔欲花箭(魔王花矢喻心爲欲境所誘惑),死魔(Maccuraja死神)無從見。

  

  47、

  采集百花卉(欲樂),心生諸染著,

  沈淪于生死,洪流卷睡村。

  

  48、

  采集百花卉,心生諸染著,

  貪欲無厭者,死魔得所乘。(47,48兩偈合誦)

  

  49、

  聖者(Muni牟尼,寂然者,指沙門)入村邑,

  猶蜂入花間,唯將花蜜取,不損花色香。

  

  50、

  不舉他功過,勿觀作未作,

  唯觀己修行,已修與未修。

  

  51、

  人若不奉行,已說之善法,

  無能得善果,如美花無香。

  

  52、

  人若真奉行,已說之善法,

  必能得善果,如美花芬香。(51,52兩偈合誦)

  

  53、

  猶如集百花,能嵌諸花鬘,

  得生于人中,應作諸善行。

  

  54、

  花香與檀香,多伽羅(Tagara桂香,不沒香)

  茉莉(Mallika小香花),

  諸香不逆揚,戒香遍四方。

  

  55、

  檀香多伽羅,蓮花婆屍迦(Vassiki雨季花),

  于諸衆香中,唯戒香最上。

  

  56、

  多伽羅檀香,香氣實微弱,

  戒香爲最上,香飄諸天上。

  

  57、

  持戒清淨行,住于不放逸,

  魔王無從知,智者解脫處。

  

  58、

  廢棄衆穢土,蓮花生其間,

  見者心喜悅,其花之芬芳。

  

  59、

  愚闇衆生中,佛子生其間,

  猶如彼香蓮,智光照大千。(58,59兩偈合誦)

  

  第五 愚品(Bala Vagga)

  

  60、

  失眠者夜長,倦困者路長(Yojana由旬,印度古長度,一由旬約14公裏多),

  愚人不知法,生死輪回長。

  

  61、

  佛子遠遊行,若不遇良伴,

  勝我或等我,願彼心穩固,

  甯爲獨修持,不與愚者伍。

  

  62、

  執著子與財,愚者常憂戚,

  此身尚非我,況複子與財?

  

  63、

  自知己愚昧,彼實爲智者,

  自認聰明者,彼乃愚癡人。

  

  64、

  愚者雖終生,與智者親近,

  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

  

  65、

  具慧雖短時,與智者相處,

  能領悟法味,如舌辨湯味。(64,65兩偈合誦)

  

  66、

  愚人少智慧,有我爲自殃,

  造作諸惡業,招受衆苦果。

  

  67、

  自作不善業,作已心後悔,

  啼泣淚雙流,當得受異熟(Vipaka將來的果報)。

  

  68、

  自作諸善業,作已心不悔,

  歡喜而意樂,當得受異熟。(67,68兩偈合誦)

  

  69、

  惡業未熟時,愚者思如蜜,

  惡業成熟時,愚者始苦惱。

  

  70、

  愚人修苦行,一月複一月,

  取食茅草端(苦行的一種),功德仍不及,

  正觀者所得(正觀四谛者),十六分之一。

  

  71、

  惡業不即熟,如新擠牛奶,

  不即爲凝固,惡人所造業,

  如灰燼覆火,惡報隨其後。

  

  72、

  愚求智與名,反促其毀滅,

  毀彼之幸福,亦毀彼善根(指智慧)。

  

  73、

  癡僧慕虛榮,僧中居上座,

  寺內擁權威,求白衣禮事。

  

  74、

  僧俗應俱知,諸事我所作,

  應做不做事,皆得順吾意,

  愚人作是想,貪欲憍慢增。

  

  75、

  一道求利養(Labha世利),一道向涅槃,

  當如是明了,佛子諸比丘,

  不喜貪世利,勤修出離心。(viveka身離群,心離欲,離諸行達涅槃)

  

  第六 智者品(Pandita Vagga)

  

  76、

  應隨彼賢人,如揭寶藏者,

  能爲勸過者,隨彼智慧生。

  

  77、

  智者善勸導,使人免諸過,

  善者知愛戴,唯惡人嫌惡。

  

  78、

  不結交惡者,不親近愚者,

  結交善知識,親近有德者。

  

  79、

  得嘗法味者,心寂常安樂,

  智者恒欣喜,聖者所說法。

  

  80、

  矢工調弓箭,治水者導水,

  木匠繩其木,智者(Pandita)善自禦(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81、

  譬如巨岩石,不爲風所動,

  毀謗與贊歎,智者不爲動。

  

  82、

  譬如深淨池,清徹且明靜,

  智者聞妙去,心淨甚寂然。

  

  83、

  聖者離于縛,不著諸欲結,

  樂受與苦受,智者無喜憂。

  

  84、

  智者具戒德,不爲己爲他,

  不求子與財,非法求王位,

  求世間榮祿,而造諸惡業。

  

  85、

  于諸衆人中,鮮有達彼岸(涅槃),

  世間諸鄉朋,此岸(生死輪回)長徘徊。

  

  86、

  法已予善說,應行于正法,

  超越諸欲界,達難登彼岸(涅槃)。

  

  87、

  智者舍黑法(惡法),而修諸白法(善法),

  爲證涅槃境,從家至非家。

  

  88、

  不著貪與欲,舍棄于欲樂,

  智者除諸蓋(五蓋:貪、嗔、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與自心垢穢。

  

  89、

  智者勤修持,證道七覺支(念、擇法、精進、

  喜、樂、一心、舍),解縛(四種執著:貪欲、邪見、戒禁取、身見)盡諸漏,親證般涅槃(Nibbana)。

  

  第七 阿羅漢品(Arahanta Vagga)

  (或羅漢Arahant斷盡煩惱的修行者)

  

  90、

  道盡(生死輪回盡)無憂患,解脫于一切(五蘊),

  漏盡無結縛(Gantha貪、嗔、戒禁取、見取),

  熾盛欲火滅。

  

  91、

  正念勤修持,心中無所住,

  如雁離池沼,舍棄其巢穴。

  

  92、

  無作…

《南傳法句經新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