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法句經新譯▪P6

  ..續本文上一頁所欲,

  隨所愛好求,我以智調伏,

  如象師持鈎,製伏發情象。

  

  327、

  喜于不放逸,善護衛自心,

  自離于煩惱,如象出泥沼。

  

  328、

  若得賢伴侶,正直具智慧,

  欣然同彼行,克服諸困難。

  

  329、

  若不得賢伴,正直具智慧,

  應如王棄國(抛棄征服的國土),如象獨遊林。

  (328,329兩偈合誦)

  

  330、

  甯獨住爲善,不與愚人伴,

  獨往不造惡,自在象遊林。

  

  331、

  患難遇友喜,少欲知足喜,

  命終積善喜,離一切苦喜。

  

  332、

  在世孝母樂,孝順父亦樂,

  奉事沙門樂,奉事聖者樂。

  

  333、

  持戒垂老樂,不移信心樂,

  圓證智慧樂,不造惡業樂。

  

  第廿四 愛欲品(Tanha Vagga)

  

  334、

  放逸者縱欲,增長如蔓藤,

  此生他處生,如猿覓林果。

  

  335、

  人于此世間,頑劣欲纏縛,

  諸憂苦增長,如毗羅(Birana毗羅草)得雨。

  

  336、

  人于此世間,頑劣欲調服,

  諸憂苦易除,如蓮葉落露。(335,336兩偈合誦)

  

  337、

  我今爲衆說,掘除愛欲根,

  如掘毗羅草,求取香甜根,

  勿爲魔屢害,如洪淹蘆葦。

  

  338、

  伐樹不斷根,雖斬猶再生,

  祛欲不除根,苦楚猶再生。

  

  339、

  人貪著欲樂,叁十六愛流(欲愛、有愛、非有愛分爲六根與六塵各十二),

  心思爲欲染,愛潮蕩癡人(邪見人)。

  

  340、

  愛欲隨處流,蔓草芽(六根)盛長(六塵),

  見諸蔓草生,以慧斷其根。

  

  341、

  快樂是無常,境生欲水長,

  人迷逐欲樂,唯得受生死。

  

  342、

  爲愛欲所使,驚兔網中馳,

  煩惱(貪、嗔、癡、慢、邪見)緊束縛,長受輪回苦。

  

  343、

  爲愛欲所使,驚兔網中馳,

  比丘求愛盡(涅槃),應離于愛欲。(342,343兩偈合誦)

  

  344、

  人若舍欲林,孤寂山林間(出家意),

  複生愛欲心,轉馳向世間,

  觀此松縛人,還俗複受縛。

  

  345、

  鐵木與麻縛,智者言非堅,

  貪戀妻兒財,是爲大堅縛。

  

  346、

  智言此堅縛,松軟難解脫,

  無著舍愛欲,斷棄求出離(出家)。

  

  347、

  耽欲隨欲流,蜘蛛自織網,

  斷縛無著者,解脫一切苦。

  

  348、

  舍過、現、未來(叁世的五蘊),而到達彼岸(涅槃),

  解脫于一切,不再受生死。

  

  349、

  邪念所困擾,熾然求欲樂,

  貪欲倍增長,彼自作堅縛。

  

  350、

  調服諸邪思,常住不淨觀,

  正念滅貪愛,斷除魔束縛。

  

  351、

  無畏達究竟,愛盡無貪欲,

  拔除生有(叁有:欲、色、無色;指輪回)刺,此乃最後身。

  

  352、

  離欲無貪者,通達法次第,

  彼爲最後身,大智大丈夫。

  

  353、

  我調禦一切,我了知一切,

  一切無染著,一切已出離,

  愛盡得解脫,自悟誰爲師?

  

  354、

  法施勝衆施,法味勝衆味,

  法喜勝衆樂,愛盡滅衆苦。

  

  355、

  財富毀愚者,不毀求寂者(求到彼岸),

  愚者爲財富,自害亦害他。

  

  356、

  雜草毀田地,愛欲毀世人,

  供養無欲者,能得大果報。

  

  357、

  雜草毀田地,嗔恚毀世人,

  供養無嗔者,能得大果報。

  

  358、

  雜草毀田地,愚癡毀世人,

  供養無癡者,能得大果報。

  

  359、

  雜草毀田地,貪愛毀世人,

  供養無貪者,能得大果報。

  (356,357,358,359四偈合誦)

  

  第廿五 比丘品(Bhikkhu Vagga)

  (或苾刍Bhikkhu出家受具足戒男子)

  

  360、

  善于調伏眼,善于調伏耳,

  善于調伏鼻,善于調伏舌。

  

  361、

  善于調伏身,善于調伏語,

  善于調伏意,善調伏一切,

  比丘善調伏,脫離一切苦。(360,361兩偈合誦)

  

  362、

  調禦手足語,調禦最高者(頭與心),

  心喜住禅定,比丘獨知足。

  

  363、

  比丘調禦語,善巧不誇耀,

  善說法與義,如甘露法雨。

  

  364、

  比丘住于法,喜悅于佛法,

  念法思惟法,不離于妙法(Saddhamma)。

  

  365、

  莫嫌己所得,莫忌他所得,

  比丘妒忌他,心不得于定(Samadhi 世間與出世間定)。

  

  366、

  所得雖微少,比丘不嫌棄,

  清淨不懈怠,諸天所贊歎。(365,366兩偈合誦)

  

  367、

  若于心與身(名與色),不執我我所,

  無我故無憂,彼實稱比丘。

  

  368、

  比丘住慈悲,喜悅佛教法,

  證寂靜安樂,諸行之解脫(涅槃)。

  

  369、

  汲去舟中水(舟喻人身,水喻邪念),水去舟行快,

  斷除欲與嗔,比丘證涅槃。

  

  370、

  斷五下分結(身見、疑、戒禁取、貪欲、嗔恚),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慢、掉悔、無明),

  勤修于五根(信、勤、念、定、慧),消滅五煩惱(貪、嗔、癡、慢、邪見),

  比丘越彼岸,名“渡瀑流者”(四瀑流Ogha:欲、有、見、無明)。

  

  371、

  比丘勤修定,心莫逐愛欲(色、聲、香、味、觸),

  地獄吞鐵丸,熾然哀號苦。

  

  372、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

  具足定與慧,彼近于涅槃。

  

  373、

  獨住空閑處(Sunnagara),比丘調靜心,

  如實知見法,得出世法樂。

  

  374、

  常住于正觀,五蘊之生滅,

  欣喜于所悟,覺者知不死。

  

  375、

  慧僧之先務,攝根意知足,

  戒波提木叉(Patimokkha),親近勤善友。

  

  376、

  願彼意和婉,舉止悉端莊,

  心充滿喜悅,必得至苦邊。

  

  377、

  如婆屍迦花(Vassika或Vassiki夏生花、素馨),枯萎而凋落,

  舍棄貪嗔癡,比丘度生死。

  

  378、

  身靜與語靜,心靜善得定(Susamahita入定),

  比丘離世俗,是爲寂靜者。

  

  379、

  當自善策勵,當自善省察,

  自護具正念,比丘安樂住。

  

  380、

  自爲自護衛,自是自皈依,

  故調禦自己,如馬師馴馬。

  

  381、

  信樂于佛法,比丘達寂靜,

  諸行皆止息,寂靜安樂境。

  

  382、

  比丘少出家,勤修佛妙法,

  光明照世間,如月出雲天。

  

  第廿六 婆羅門品(Brahmana Vagga)

  (Brahmana除惡業者)

  

  383、

  勇于斷欲流,離欲婆羅門,

  知諸蘊滅盡,汝便證無爲(涅槃)。

  

  384、

  依止觀二法,清淨達彼岸,

  一切煩惱滅,彼爲婆羅門。

  

  385、

  無此無彼岸,兩岸亦皆無,

  無苦無束縳,彼爲婆羅門。

  

  386、

  無垢離諸漏,林中獨修定,

  清淨無煩憂,所作皆已辦,

  親證最上果,彼爲婆羅門。

  

  387、

  日光與月照,武士甲胄閃,

  婆羅門定光,佛光日夜照。

  

  388、

  棄惡爲梵志(婆羅門),寂靜爲沙門(Samana),

  自除衆穢行,是爲出家人。

  

  389、

  莫擊婆羅門,婆羅門勿怒,

  擊彼者可恥,發怒更可恥。

  

  390、

  婆羅門製心,製止貪執心,

  斷除害他心,唯此能減苦。

  

  391、

  不以身與語,或意造惡業,

  調製此叁處,彼爲婆羅門。

  

  392、

  無論師承誰,徒衆應敬師,

  敬師說佛(正覺)法,如梵志(婆羅門)敬火。

  

  393、

  不因于髻發(Jata結發外道),不因于種姓,

  亦非是生來(印度的生來的四種階級),而爲婆羅門,

  見法具德者,具福(Sukhi幸福、清淨)婆羅門。

  

  394、

  邪慧髻發者,何用著鹿皮?

  內不舍欲貪,外徒具嚴飾。

  

  395、

  汝著糞掃衣(Pamsukula弊惡衣,出家者的袈裟),清瘦筋脈顯,

  林中獨修定,彼爲婆羅門。

  

  396、

  非因母胎生,而稱婆羅門,

  若有諸垢染,但名“婆窪底”(Bhovadi:Bho尊稱君,Vadi說;與君說者),

  淨除諸染著,彼爲婆羅門。

  

  397、

  斷一切結縛,心無有怖畏,

  無著離系縛,彼爲婆羅門。

  

  398、

  斷除勒皮帶(嗔恚),皮缰(貪愛)與繩索(六十二邪見),

  及彼附屬物(隨眠、煩惱:欲貪、有貪、嗔、慢、見、疑、無明),舍棄其闌闩(無明),

  自覺證悟者,彼爲婆羅門。

  

  399、

  他惡罵打罰,默忍不起嗔,

  忍辱潛力軍,彼爲婆羅門。

  

  400、

  不嗔恒行善,不貪自調伏,

  此乃最後身,彼爲婆羅門。

  

  401、

  如蓮葉水珠,針尖之芥子,

  愛欲不能染,彼爲婆羅門。

  

  402、

  人世知苦盡,舍棄諸重擔,

  身心得解脫,彼爲婆羅門。

  

  403、

  具甚深智慧,善辨道真僞,

  親證無上果,彼爲婆羅門。

  

  404、

  不親于僧俗,遊行無住所,

  心中無愛欲,彼爲婆羅門。

  

  405、

  無論強與弱,舍棄于刀杖,

  不殺害有情,彼爲婆羅門。

  

  406、

  衆敵中友善,衆仇中安祥,

  貪執(執著五蘊)中無著,彼爲婆…

《南傳法句經新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