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次第與識的滅盡
法增比丘撰
凡夫的死
凡是生下來的都將會死,死後隨其所造業,各自受生去。佛說:“業是土地,心是種子,渴愛是水分;有情爲無明所矇蔽,爲渴愛所縛,將會導至投生到另一個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中部3:76])
在[雜阿含760經]裏佛說:“世有叁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爲叁?謂老、病、死。”而死是凡夫最不可喜、最不可愛、最不可念的。
在[別譯雜阿含67經]裏佛說:“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世有叁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叁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詣佛所,頂禮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是思惟,世有叁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愛,叁者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佛告王曰:如是。如是。此叁種法,實如王言。
佛言大王:世間若無此叁,佛不出世,亦不說法,以有此叁故,佛出世爲衆說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車嚴飾盛 莊挍甚奇妙
久故色毀敗 如身必歸老
實法無衰老 展轉相付故
咄哉老賊惡 端正殊妙色
汝能壞敗也 設壽滿百年
必入于死徑 病來奪其力
老將付與死 是故常樂禅
撿心勤精進 了知生邊際
勝彼魔軍衆 度有生死岸”
佛來生在人中,爲衆說法,而不去生在天上,或其他世界,就是因爲人中的老病死是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的。
在[雜阿含670經]裏佛說:“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爲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衆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我們天天在造作衆多惡業,極少善業,當老病死來時,我們真的是心中恐怖,無可救藥,無可怙恃,找不到可逃避處。
正如[別譯雜阿含86經]裏佛對一位不修善的婆羅門說的:“爾時有一老婆羅門,年耆根熟,先於往日,多造衆惡,極爲粗弊,毀犯所禁,不信福善,不先作福,臨終之時,無所依止,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日,多造衆惡,極爲粗弊,毀犯所禁,不能修福,又不修善,亦複不能先作福德,臨終之時,無所依止。佛言:實如汝語。老婆羅門言:善哉瞿昙!當爲我說,使我長夜獲於安樂,得義得利。佛言:實如汝說,汝於往日,身口意業,不作善行,毀犯禁戒,不修福德,不能先造(福德),臨命終時,無所怙恃,汝於今者,實爲衰老,先造衆罪,所作粗惡,不造福業,不修善行,不能先造,可畏之時,所歸依處,比如有人,將欲死時,思願逃避,入善舍宅,以自救護,如是之事,都不可得,是故今當身修善行,意口亦然,若叁業善,臨終之時,即是舍宅,可逃避處。”
我們不要以爲人老了,不能修善,歸依叁寶即是大善,再修福德,才是臨命終之時,心能依止的。不然臨終心若恐慌,爲惡業所催,自然墮落在惡趣,無可救藥。
死的次第
根據[攝阿毘達摩義論]---[攝離路分別品第五]所載:衆生有“四種死與結生(patisandhi)的次第,死是命根被切斷,衆生的死因有四種:
1.由于壽命已盡,
2.由于業力已盡,
3.由于壽、業兩者俱盡,
4.由于毀壞業而致死的,這是非時死。
衆生在死的時候,由于其本身的業力,在六個根門的任何一門之中現起以下叁種相之一:
1.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惡業,導至下世(後有)的業,這能導至下世的結生。
2.業相(kammanimitta)---將成熟導至下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惡業,或見到他以前造業時曾見到的色相等的業相。
3.趣相(gatinimitta)---或見到下世(後有)當得忍受(苦、樂)的去處的趣相。
他的意識便住于那現起的業、業相或趣相(所緣tādarammana),依照將要成熟之業的染淨,及依照將得到生有之處,他的心相續,數數轉起(āvajjana),強大的傾向于該所緣;依隨這些所緣而使新的業,如重新造作般出現在他的意門。
臨終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有bhava生命。分,成分。)滅盡之時,他的死亡心生起之後就滅盡,死亡心滅盡之後,結生心立刻生起,執取同樣的所緣,或有所依或無所依,而住于後有(新的一世)。因爲它是受“無明隨眠”(avijjānusaya)的纏縛,以“渴愛隨眠”(tanhānusaya)爲根本而造業所生;因爲它把前生的業有與後生的業有連接起來,所以稱爲“結生”的意識(patisandhicitta),爲相應法所執取,是俱生法的主要住處,而成爲輪回生命的先導者。
衆生的結生(patisandhi)
臨終者的死亡的路心(心路cittavithi),由于意門轉起遲緩的緣故,只有五個速行心(javana)的剎那;如果是由于現于意門的現在所緣而死亡的,則結生、有分也取得現在所緣。那些在欲界結生的所緣,是由六個根門的任何一門取得現在與過去所緣的業相與趣相。但業只是意門識取過去的所緣,所有這一切的欲界結生的所緣法,皆是有限的。趣相可以是現在或過去所緣,如地獄衆生的號叫,或天界的音樂和香味等。
色界結生的所緣是概念,所以必定是業相。無色界結生的所緣是概念或廣大心,所以也必定是業相。無想有情的生起是命根九法聚,所以是“色結生”。無色界有情是“非色結生”(名結生)。其余的有情是“色非色結生”(色與名結生)。
衆生死後有四種結生:
1.惡趣結生---有地獄界、畜生界、餓鬼界與阿修羅衆四種,是欲界的惡趣地(apāya bhūmi)。
2.欲界善趣結生---有人、四大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與他化自在天七種,是欲界的善趣地。以上這十一種稱爲“欲善趣地”(kāmasugati bhūmi)。
3.色界結生---有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是“初禅地”。少光天、無量光天與光音天,是“二禅地”。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叁禅地”。廣果天、無想有情天、淨居天,是“四禅地”,色界地有十六種天,其中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與色究竟天,是“淨居地”或五阿那含天。以上這十六種稱爲“色界地”(rūpāvacara bhūmi)
4.無色界結生---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與非想非非想處地,是“無色界地”(arūpāvacara bhūmi)的四種。
在欲界中,四惡趣、人與苦處阿修羅的壽量,是沒有定數的。四大天王的壽量,是五百歲的天壽,合人間的壽量爲九百萬歲。從此叁十叁天的壽量是四大王天的四倍。夜摩天的壽量是叁十叁天的四倍。兜率陀天的壽量是夜摩天的四倍。化樂天的壽量是兜率陀天的四倍。他化自在天的壽量是化樂天的四倍。
初禅的異熟心,在初禅地中,轉起結生、有分、死。如是第二禅異熟心與第叁禅異熟心,在第二禅地轉起結生、有分、死。第四禅異熟心,在第叁禅地轉起結生、有分、死。第五禅異熟心,在第四禅地轉起結生、有分、死。無想有情,唯是色而結生,在結生之後的生活與死的時候,亦唯是色的活動與滅。這六種名爲色界結生。
色界天中,梵衆天的壽量是一劫的叁分之一,梵輔天的壽量是半劫,大梵天的壽量是一劫,少光天的壽量是二劫,無量光天的壽量是四劫,光音天的壽量是八劫,少淨天的壽量是十六劫,無量淨天的壽量是叁十二劫,遍淨天的壽量是六十四劫,廣果天的無想有情天的壽量是五百劫。無煩天的壽量是一千劫,無熱天的壽量是二千劫,善現天的壽量是四千劫,善見天的壽量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的壽量是一萬六千劫。
初無色等的異熟心,在初無色等地中,如其次第,轉起、結生、有分、死。此等四個名爲無色結生。
無色界天中,生于空無邊處天的壽量是二萬劫,生于識無邊處天的壽量是四萬劫,生于無所有處天的壽量是六萬劫,生于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壽量是八萬四千劫。
1.在色界結生的所緣,只是假設的業相。同樣的在無色界結生的所緣,根據情況,是上二界的(業相)與假設的業相。
2.無想天的有情只有命九法結生而生,因此稱他們(無想有情)爲“色結生者”。
3.無色界的有情爲“無色結生者”。
4.其余的有情爲“色與無色的結生者”。
這些結生者,在結生心滅了之後,以同樣的所緣,轉起一個相似心,猶如河流流動一般不斷地生起,直到死亡心的生起。在沒有路心生起的時候,因爲它是生命的主要部分,名爲“有分相續的意識”,最後在死的時候死亡心生起而後滅盡。此後再結生等,猶如車輪,次第展轉轉起(āvajjana)。衆生隨其所作業,除了上述的四處,別無趣向之處。能夠認識這點,是要有正見的。
1.死後墮地獄
在[雜阿含1233經]裏記載:“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诃男(Mahanama),命終無有兒息。波斯匿王以無子,無親屬之財,悉入王家。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日日挍閱財物,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從何所來?身蒙塵土,似有疲惓。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國長者摩诃男,命終有無子之財,悉入王家,瞻視料理,致令疲勞,塵土坌身,從其舍來。佛問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長者大富多財耶?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錢財甚多,百千巨億金錢寶物,況複余財。世尊!彼摩诃男在世之時,粗衣惡食,如上廣說。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過去世…
《死的次第與識的滅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