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

  法增比丘撰

  凡夫的死

  凡是生下来的都将会死,死后随其所造业,各自受生去。佛说:“业是土地,心是种子,渴爱是水分;有情为无明所矇蔽,为渴爱所缚,将会导至投生到另一个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中部3:76])

  在[杂阿含760经]里佛说:“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为三?谓老、病、死。”而死是凡夫最不可喜、最不可愛、最不可念的。

  在[别译杂阿含67经]里佛说:“尔时波斯匿王,於闲靜处,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何谓可憎?所谓老也。何谓不可爱?所谓病也。何谓不可追念?所谓死也。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诣佛所,頂礼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靜处,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爱,三者不可追念。何谓可憎?所谓老也。何谓不可爱?所谓病也。何谓不可追念?所谓死也。佛告王曰:如是。如是。此三种法,实如王言。

  佛言大王:世间若无此三,佛不出世,亦不说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为众说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王车严饰盛 庄挍甚奇妙

  久故色毀败 如身必归老

  实法无衰老 展转相付故

  咄哉老賊恶 端正殊妙色

  汝能坏败也 设寿滿百年

  必入于死径 病來夺其力

  老将付与死 是故常乐禅

  捡心勤精进 了知生边际

  胜彼魔军众 度有生死岸”

  佛来生在人中,为众说法,而不去生在天上,或其他世界,就是因为人中的老病死是可憎、不可愛、不可追念的。

  在[杂阿含670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如上说。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离五恐怖。何等五?谓不活恐怖.惡名恐怖.众中恐怖.死恐怖.恶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我们天天在造作众多恶业,极少善业,当老病死来时,我们真的是心中恐怖,无可救药,无可怙恃,找不到可逃避处。

  正如[别译杂阿含86经]里佛对一位不修善的婆罗门说的:“尔时有一老婆罗门,年耆根熟,先於往日,多造众恶,极为粗弊,毀犯所禁,不信福善,不先作福,临終之时,无所依止,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日,多造众恶,极为粗弊,毀犯所禁,不能修福,又不修善,亦复不能先作福德,临終之时,无所依止。佛言:实如汝语。老婆罗门言:善哉瞿昙!当为我说,使我长夜获於安乐,得义得利。佛言:实如汝说,汝於往日,身口意业,不作善行,毀犯禁戒,不修福德,不能先造(福德),临命終時,无所怙恃,汝於今者,实为衰老,先造众罪,所作粗恶,不造福業,不修善行,不能先造,可畏之时,所归依处,比如有人,将欲死时,思愿逃避,入善舍宅,以自救护,如是之事,都不可得,是故今当身修善行,意口亦然,若三业善,临終之时,即是舍宅,可逃避处。”

  我们不要以为人老了,不能修善,归依三宝即是大善,再修福德,才是临命終之时,心能依止的。不然临終心若恐慌,为恶业所催,自然堕落在恶趣,无可救药。

  死的次第

  根据[摄阿毘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第五]所载:众生有“四种死与结生(patisandhi)的次第,死是命根被切断,众生的死因有四种:

  1.由于寿命已尽,

  2.由于业力已尽,

  3.由于寿、业两者俱尽,

  4.由于毁坏业而致死的,这是非时死。

  众生在死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的业力,在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之中现起以下三种相之一:

  1.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导至下世(后有)的业,这能导至下世的结生。

  2.业相(kammanimitta)---将成熟导至下世投生至何处的善恶业,或见到他以前造业时曾见到的色相等的业相。

  3.趣相(gatinimitta)---或见到下世(后有)当得忍受(苦、乐)的去处的趣相。

  他的意识便住于那现起的业、业相或趣相(所缘tādarammana),依照将要成熟之业的染净,及依照将得到生有之处,他的心相续,数数转起(āvajjana),强大的倾向于该所缘;依随这些所缘而使新的业,如重新造作般出现在他的意门。

  临终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有bhava生命。分,成分。)灭尽之时,他的死亡心生起之后就灭尽,死亡心灭尽之后,结生心立刻生起,执取同样的所缘,或有所依或无所依,而住于后有(新的一世)。因为它是受“无明随眠”(avijjānusaya)的缠缚,以“渴爱随眠”(tanhānusaya)为根本而造业所生;因为它把前生的业有与后生的业有连接起来,所以称为“结生”的意识(patisandhicitta),为相应法所执取,是俱生法的主要住处,而成为轮回生命的先导者。

  众生的结生(patisandhi)

  临终者的死亡的路心(心路cittavithi),由于意门转起迟缓的缘故,只有五个速行心(javana)的剎那;如果是由于现于意门的现在所缘而死亡的,则结生、有分也取得现在所缘。那些在欲界结生的所缘,是由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取得现在与过去所缘的业相与趣相。但业只是意门识取过去的所缘,所有这一切的欲界结生的所缘法,皆是有限的。趣相可以是现在或过去所缘,如地狱众生的号叫,或天界的音乐和香味等。

  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所以必定是业相。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所以也必定是业相。无想有情的生起是命根九法聚,所以是“色结生”。无色界有情是“非色结生”(名结生)。其余的有情是“色非色结生”(色与名结生)。

  众生死后有四种结生:

  1.恶趣结生---有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与阿修罗众四种,是欲界的恶趣地(apāya bhūmi)。

  2.欲界善趣结生---有人、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与他化自在天七种,是欲界的善趣地。以上这十一种称为“欲善趣地”(kāmasugati bhūmi)。

  3.色界结生---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与光音天,是“二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三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净居天,是“四禅地”,色界地有十六种天,其中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与色究竟天,是“净居地”或五阿那含天。以上这十六种称为“色界地”(rūpāvacara bhūmi)

  4.无色界结生---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与非想非非想处地,是“无色界地”(arūpāvacara bhūmi)的四种。

  在欲界中,四恶趣、人与苦处阿修罗的寿量,是没有定数的。四大天王的寿量,是五百岁的天寿,合人间的寿量为九百万岁。从此三十三天的寿量是四大王天的四倍。夜摩天的寿量是三十三天的四倍。兜率陀天的寿量是夜摩天的四倍。化乐天的寿量是兜率陀天的四倍。他化自在天的寿量是化乐天的四倍。

  初禅的异熟心,在初禅地中,转起结生、有分、死。如是第二禅异熟心与第三禅异熟心,在第二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第四禅异熟心,在第三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第五禅异熟心,在第四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无想有情,唯是色而结生,在结生之后的生活与死的时候,亦唯是色的活动与灭。这六种名为色界结生。

  色界天中,梵众天的寿量是一劫的三分之一,梵辅天的寿量是半劫,大梵天的寿量是一劫,少光天的寿量是二劫,无量光天的寿量是四劫,光音天的寿量是八劫,少净天的寿量是十六劫,无量净天的寿量是三十二劫,遍净天的寿量是六十四劫,广果天的无想有情天的寿量是五百劫。无烦天的寿量是一千劫,无热天的寿量是二千劫,善现天的寿量是四千劫,善见天的寿量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的寿量是一万六千劫。

  初无色等的异熟心,在初无色等地中,如其次第,转起、结生、有分、死。此等四个名为无色结生。

  无色界天中,生于空无边处天的寿量是二万劫,生于识无边处天的寿量是四万劫,生于无所有处天的寿量是六万劫,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量是八万四千劫。

  1.在色界结生的所缘,只是假设的业相。同样的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根据情况,是上二界的(业相)与假设的业相。

  2.无想天的有情只有命九法结生而生,因此称他们(无想有情)为“色结生者”。

  3.无色界的有情为“无色结生者”。

  4.其余的有情为“色与无色的结生者”。

  这些结生者,在结生心灭了之后,以同样的所缘,转起一个相似心,犹如河流流动一般不断地生起,直到死亡心的生起。在没有路心生起的时候,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部分,名为“有分相续的意识”,最后在死的时候死亡心生起而后灭尽。此后再结生等,犹如车轮,次第展转转起(āvajjana)。众生随其所作业,除了上述的四处,别无趣向之处。能够认识这点,是要有正见的。

  1.死后堕地狱

  在[杂阿含1233经]里记载:“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Mahanama),命终无有儿息。波斯匿王以无子,无亲属之财,悉入王家。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日日挍阅财物,身蒙尘土,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身蒙尘土,似有疲惓。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国长者摩诃男,命终有无子之财,悉入王家,瞻视料理,致令疲劳,尘土坌身,从其舍来。佛问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长者大富多财耶?波斯匿王白佛:大富。世尊!钱财甚多,百千巨亿金钱宝物,况复余财。世尊!彼摩诃男在世之时,粗衣恶食,如上广说。佛告波斯匿王:彼摩诃男过去世…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身至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