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像法期間,有個窮女子出現于世,見到一尊迦葉佛的塑像,像上的金已剝落,覺得不很莊嚴,于是發心欲爲佛像裝金,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結果只好向人乞化,把一點點錢積聚起來買金,金買好了,又請叁十二位工匠來鋪金。匠人感于貧女乞討錢財來爲佛像裝金的虔誠,乃共發心義務來完成這一工作,由于這一福德善根因緣,他們死後就生到忉利天上,叁十二個工匠做叁十二天的天子,貧女爲叁十叁天的天主。

  帝釋是略稱,具足應雲釋提桓因,義譯爲能天主,亦佛法中的護法神,與中國向來說的玉皇大帝相似,所以有人以玉皇大帝比喻帝釋天。因帝釋是佛法的護法神,所以常來人間聽佛說法。當其正聞法時,對佛所說世間無常的道理,尚能深自領悟,但一回到天上,即爲天上的欲樂所迷,忘記了什麼叫做無常,當然也就不能如法修行。

  關于這,佛經中亦有這樣一個說明:有次帝釋來人間聽法後,表示回到天宮,定要好好修行。待帝釋回到天宮後,佛的神通第一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爲了考驗帝釋是否真的修行,緊隨帝釋天後,亦到忉利天宮,竟見帝釋天終日在享受五欲快樂,根本忘了修行的這回事。目犍連尊者爲了警覺帝釋天,特以神通力令天宮震動。帝釋驚悸之余,一眼看見目犍連,即很誠懇的說:尊者!你怎麼與我開這麼大的玩笑?使我的宮殿都震動起來!尊者開示他說:剛才你從佛處聞法回來,說要如法修行的,怎麼一回到天上,就忘得一幹二淨,只知道享受欲樂呢?天宮震動,是警告你世間一切是無常的,欲樂不可貪著,亦是不可靠的,你爲什麼這樣迷戀于欲樂呢?

  若諸國土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帝釋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說什麼法?爲說生滅無常的真理,令其覺悟世間無常,依法修行而得解脫。

  自在天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叁種天身。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爲欲界的最高一層天。所謂他化自在,是即表示這天所有的種種娛樂,不用自己費力去變化,自有其他天人變好各式各樣的五欲快樂,供其無礙自在的享受,所以稱爲他化自在天,這是他福德所感的。智論卷九說:“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頌疏世間品卷一說:“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

  此欲界的自在天與色界的大自在天,以佛法說,都是違害正法的魔王天。通常說的天魔,就是指此。如佛弟子修行得法,魔王就會下來擾亂,使行者增添很多麻煩。如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前,即曾遭遇魔王擾亂。魔王擾亂,有軟硬不同的兩種辦法:軟的辦法,是以種種欲樂的引誘,如魔女的媚惑,王位的賜與,財利的奉贈等;硬的辦法,是以種種手段的威嚇,如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等對付。但佛當時對這一切,根本不加理睬,亦不爲其所動,真正做到儒家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工夫,所以佛能降魔而成正覺。降魔,即是降伏這他化自在天的天魔。

  魔王是擾亂修行人的,所以普通都說魔王不好,要遠離魔,不但不予合作,亦不與其往來。但大乘佛法,對魔王亦要感化;魔王本處在黑暗中,要勸導他走向光明;魔王行爲是要向下墮落的,即鼓勵他不斷向上;魔王動念大都趨向惡的方面,即要設法使他改惡向善。所以世間若有衆生,“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所說,不是魔王法,而是如來正法,使之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墮落走向升華,由罪惡走向純善,使之改邪歸正,終于得到解脫。

  魔王與佛是敵對的,發現佛身去感化他,不特不接受感化,且可能更會與佛對立,發現菩薩身去感化他,他亦會感到你是爭取他的眷屬的,同樣不會接受菩薩的教化。在此情形下,只好示現同樣的身分,首先與他打成一片,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以佛法加以勸導,令改邪歸正做好人,進而引之入佛法中來,唯有運用如此方便,才能度化自在天魔。所以大乘佛法,不但不厭魔恨魔,而且對魔予以高度的同情和憐愍,以佛法轉化他,才是佛法精神。若遇魔來,即立刻的離開,對之不加理會,那麼,世間的惡魔和惡人,不是永遠不能受化,不能改邪歸正了嗎?所以菩薩度化衆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對象,就是天魔都要現身度化。大乘佛法的偉大,即在于此。

  大自在天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四種天身。大自在天是中國話,印度叫做魔醯首羅天,亦即大魔王天,在色界第四禅廣果天上的一天。與前自在天,同樣是擾亂修行人的魔鬼,其道理和前面所說是一樣的。智論所說叁目八臂騎白馬執白拂者,就是外道所奉祀的大自在天。若有國土衆生,“應以大自在天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使令從佛法的修學中,而得身心的自在解脫。

  說到這裏,或者有人要問:菩薩爲什麼要現魔王身說法?這在維摩诘經不思議品中有這樣的話說:“爾時維摩诘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衆生,現作魔王”。示現魔王身的菩薩,不特不爲魔衆所娆,且能如法教化魔衆。因爲必須現魔王身才能感化他們,所以不得不如此方便示現。但這不是普通眼光可以看得出來的,是以吾人別把魔王看成真正的魔鬼,有的應以菩薩來看待的,這從菩薩示現魔王可以得到證明。

  天大將軍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五種天身。查此天大將軍,是帝釋天的家將,經常保護帝釋天的,亦屬欲界忉利天的天人相。在一般人看來,帝釋是常受快樂的,而且其所受快樂,非人間所可比擬,但帝釋亦時受戰爭的威脅,因阿修羅常來向其挑戰,而發生激烈的戰爭。每當帝釋與阿修羅作戰時,那個首先出陣交鋒的,就是這位天大將軍,經中有時叫做那羅延將軍,或堅固力士、金剛力士等。佛教山門內俗稱哼哈二將的,左邊就是那羅延堅固力士,右邊就是那密迹金剛力士,而此統稱天大將軍。天大將軍爲菩薩之所示現的,如韋陀贊中說的“韋陀天將,菩薩化身”,是最好的明證。菩薩化身的韋陀,爲佛法的護法神,手中持有金剛降魔杵,鎮守山門,擁護佛法。此菩薩示現的天大將軍身,不一定是指那位菩薩,有時可能是文殊、普賢,有時可能是觀音、勢至。現在本經說:若有國土衆生,“應以天大將軍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以化度之,使他從佛法的護持中,逐漸走上解脫的大道,甚至令其成就最高無上菩提。

  毗沙門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六種天身。毗沙門是天王,爲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天,屬欲界地居天的第一天,居于須彌山的半腰。東方名叫持國天王,南方名叫增長天王,西方名叫廣目天王,北方名叫多聞天王。多聞,爲毗沙門的義譯,亦譯遍聞、普聞,不過通常都叫多聞。在婆羅門教,將之稱爲財神,即守護財寶的神。佛教大寺廟中,山門內有四大金剛,即此四大天王,皆爲佛法的護法神。能修五戒十善的,即可上生四天王天,世間若有一類衆生,以其他的身分不能度化他,“應以毗沙門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說什麼法?除了令其好好的做佛法的護法外,並且爲說五戒十善的生天法,使之以此爲階梯,而逐漸的趨向解脫之道,以求得身心解脫。

  由此可知佛法流行在世間,不但要有弘法者,還要有護法者,如在家學佛的國王大臣以及一般男女居士,都是佛法的護持者,佛陀有時曾鄭重的將護持佛法的責任,付托一般居家學佛者的。天神護法,現在不妨說一實例:如佛教比丘、比丘尼戒律,依照向來所說,白衣是不許可看的,誦戒時,白衣亦是不可聽的。佛在世時,一次比丘們舉行半月誦戒,有人在門外偷聽,可是護法神見到,立刻以金剛杵,對偷聽者,當頭擊下,令他趕快離開。證知有護法天神護持佛法的。

  觀音菩薩應現天身,如上所說,只是欲色二界的六種天身。于欲界中,說到地居的二天,空居的他化自在天,沒有說到夜魔、兜率、化樂的叁天;于色界中,說到初禅的梵天,四禅最高的大自在天,沒有說到其他的諸天;而于地居的四王天中,亦只說到北方多聞天王,東南西的叁方天王,亦未說到,這是什麼道理?是不是菩薩不應其余諸天之身?不!菩薩任何天身都可示現的,現在所以沒有說到者,是舉一以代表其余,免得經文過于煩瑣!

  己叁 能應五人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此明能應五人,但這五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在國家負有領導責任或有相當地位的人,他們原來不一定是信佛的佛弟子,但菩薩示現爲他們的身分後,可以逐漸轉化他們來信佛,而成爲佛法有力的外護,使佛法在世間,更爲廣大的流行,以影響更多的人來信佛,這是很重要的。

  在應五人中,首先說應小王身。王在君主時代,爲一國的主人,是統領整個國家的,具有無上的權威。在中國古代,諸位都知道,大國的國王稱爲大王,小國的國王叫做小王,所以小王是對大王而言。但在印度,除了一般國王,傳說尚有轉輪聖王,是能統一天下的,如鐵輪王能統一南贍部洲,銅輪王能統一二洲,銀輪王能統一叁洲,金輪王能統一四大部洲。即此統一天下的輪王稱爲大王,一般小國的統治者叫做小王。小國的國王,不是一個兩個,如古代的中國及印度,都是有很多小國的國王,這在佛經叫做粟散王,謂小王之多,如粟散在各地那樣的多。

  國王,不論是大是小,都是一個最高的統治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國家的總統,或元首、主席之類。他們對國家的全體人民,負有保衛照顧的責任,即保障全民生命財産的安全。所以一國治理得好與不好,在古代專製時代,與集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