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僧人這個意見,就借天眼來看,看看碗中的雞肉,果然是自己的父親,看看在旁的妻子,果然是自己的母親,看看面前的兒子,果然是自己的宿世冤家。到了這個時候,不得不信僧人所說的話,更不得不感謝高僧的指示,因而就從高僧學道,以解宿世之冤。
【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
以下明人類衆生生老病死的現象。在念父母恩中,講十月懷胎時,曾略爲說到人類受生的情形。據佛經說:當父母結合時,吾人業識見光而投入母胎中,進入母體胎盤中的胎兒,其所盤踞的地方,是在母體的生熟髒間,四周圍繞的都是不淨之物,因此,一入胎中,即等于投入“糞穢叢中”。以人類說,不論男女,無分貴賤,肉體因有一層表皮包裹的關系,致使內部的諸多不淨物,不得流露于外,實際肉體內部是極汙穢的。我們慣常稱這身體是“臭皮囊”,靜思之下,的確是很切合的。
盡管胎兒處在這不淨的胞胎裏,但還得等待到成熟時期,亦即是要經十個月的時間,然後才得出胎。在這“十月包藏”的時間內,胎兒的生活,是很“難”受而不好“過”的。依佛經說:在胎如在地獄:當孕婦以熱辣的食物下肚時,胎兒所感受的,如在八熱地獄之中;當孕婦以冰凍的食物下肚時,胎兒的感受,如在寒冰地獄之中;當孕婦將固體的食物吞下肚時,胎兒的感受,如在夾山地獄之中;當孕婦在走路的時候,胎兒的感受,如在碓□地獄之中;當孕婦彎下腰的時候,胎兒的感受,如在壓山地獄之中。初期的胚胎,因體積小,在胎中所占的面積亦小,是還有活動的余地,但隨時日增進,胚胎在母體內,也就逐漸成長,因自身的體積增大,其所占的面積,當然日見狹窄,而活動自亦受到限製。本此,胎獄中的痛苦怎樣,不難由此可以想見。胎兒在胞胎裏,于十月時間內,是隨每月的階段,而有不同的變化。到了十月期滿,最後分娩之時,胎兒的整個身體,是頭下足上的顛倒著,及至呱呱墮地,頭是倒置而下。以此看來,人出世時,是十分可憐的,所以說:“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這證明了佛經說的生處不淨,的確是不錯的,因爲是從尿道中出生的。
每一生命出世,當其在年幼時,什麼事都不知道的,即東南西北的方向,也沒辦法辨別清楚,以東爲西,以南作北,是尋常的事,所以說:“少也何知,東西莫辨”。原因在這時期,知識還未開發,什麼都需要人教導的。所以人出生後,有相當長的幼稚期,不特不能獨立生存,還有賴于父母的教養,才漸漸的學會語言、知識、技能。
一旦到了長大之時,亦即生命成熟時期,約在十五六歲左右,知識開始啓發,根境相接觸時,心識有所辨別,往往生起貪欲之心。在這時候,就是十二緣起中所說觸緣愛,所以不論觸對什麼境界,只要自己認爲是可愛的,即對它生起貪欲,而想取得這喜愛的事物。同時,在這階段,不論少男少女,都開始愛好修飾,以期取悅異性,且其內心,對異性的愛慕之情,也在逐漸滋長,甚至對五欲境界,無不生起貪求,所以說:“長而有識,貪欲便生”。由于貪欲心的生起,于是對客觀的外在境界,就進一步的采取行動而求攫取,這就是十二緣起中所說的愛緣取。一經采取行動,就造作了業力,不論是善是惡,又爲未來生命,奠定了動力。特別是在今日這個世界,一般無知瘋狂的青少年,沈湎于物欲及肉欲中,其造業的力量,遠勝一般成人。造業開始,在分位緣起說,就是取緣有。有,就是業的別名,以此而感未來的新生命。
一般人,大都有這麼一種錯覺,以爲出現到這世間來的生命,從生到死,是要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曆程,甚至感到悠悠歲月,不知如何度過是好。殊不知生命是很短促的,誠如古人說的:“光陰如白駒過隙”,哪裏會有很久的生命?所以說:“須臾而老病相尋”。人出世後,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的各階段,很快的就又邁入老年。一入老年,疾病就跟著而來,因爲那時體內細胞的組織已呈退化,一切新陳代謝的機能逐漸衰退,不但活力不足,更因機能的衰退,而各項疾病叢生。“看看雞皮鶴發,漸漸老態龍鍾”,這豈不是老相即來的明證?“身肉消瘦,皮幹枯等”,這豈不是病相即來的明證?而且老病相侵,痛苦不已,人生究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
生命出現在這世間,不但老病接踵而至,就是無常也是跟著而來的。所以說:“迅速而無常又至”。這裏說的無常,就是代表死字。原來有情的生命體,不論是在什麼地方,不論是在什麼時候,最後終爲死神之所毀壞的。而且當死神到來的時候,縱然以迅速騰躍的腳步奔跑,或者以極大勢力財物等想避免,都無法逃避得了的。因爲生命是生存在時間中,而時間沒有一刹那停住在那裏不向前走的。所以不論任何人的壽命,都在歲月如梭的時間中,而日趣于滅壞,決不可能久存的。經中喻如被殺的牲畜,當被牽赴殺場時,只有一步一步的逼近,哪有逃脫的余地?試問在這世間,有哪一個生命,能永久不結束的?能永久被保持的?既然如此,無常怎能不至!
【風火交煎,神識于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幹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生命自入胎來,無一刹那暫停,而不趣向死亡。所以可說生的開始,就是死的開始,生死猶如形影一樣的不相舍離,什麼時候一息不來,什麼時候便成永訣!但死的時候又是怎樣的?這幾句文,就是描寫人類于死亡邊緣時的種種苦況,可見死不是很安然而是很痛苦的!
“風火交煎”,形容死時的寒熱相迫。風與火,是四大中的二大,其性雖都是向上的,但火是分化的,具有離心的功能;而風是輕動的,具有變動的功能,火猛風鼓,相互交煎,時臨死亡的人,平時如沒有相當佛法上的修持工夫,必然就會“神識于中潰亂”。意即顯示這時,神志昏迷,心識混亂,沒有辦法把持得住自己這念心,對于什麼自然模糊起來。在平時,我們的眼識能分辨人物,我們的耳識能辨別音聲,但當死時,由于四大分張,風火交煎的關系,神識就隨之崩潰而呈混亂狀態,聲音入耳既不能辨別,人物現前也無法辨認。同時,由于風火交煎的影響,生命體內的精血,就被煎熬得竭盡,“精血既竭”,則表層“皮肉”,當然也就“自外幹枯”,不再如生前的光澤滋潤。這從現實世間,我們明白見到,不特臒者死時幹枯,有很多肥胖的人,到了死時,不是變成骨瘦如柴,就是將人縮短成爲嬰兒一樣大小。這因風鼓動火,火乘勢而熾然,身上的水份,自然被蒸發,而變爲幹枯了。
還有,人當臨命終時,由于四大分離,其痛實在是不堪言狀的,勉強的說:其時生命體上,沒有一根毛孔不感到似被針鑽一樣的難受,所以說:“無一毛而不被針鑽”。同時,人的生命體上,是有很多竅穴的,如頭面的七孔,或身上的九孔,乃至體內骨骼相接之處,都是竅穴。可是當你命終之時,你將感到全身竅穴,沒有一竅不似被刀割一樣的難受,所以說:“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針鑽刀割,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所以每見世間的人們,稍微被針刺了一下,或者被刀割了一點,立刻呼痛不已,何況一毛一竅,都被針鑽刀割?當更苦痛不堪!所以一個人死時,的確是很苦的。因而佛在每部經中,都痛切的告誡吾人,死苦是怎樣的慘烈!再以烏龜脫殼的譬喻,來與人死神識離體作一比較。如將烏龜置于熱鍋裏烹煮,當它煮熟時,龜殼就脫落,雖說龜殼在煮熟時才能脫落,但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說:“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可是,如果一個人死時,神識離去人的軀殼,比烏龜脫殼倍加困難,所以說:“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這裏說的神識,就是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根據唯識學說:人在入胎時,第八阿賴耶識首先而來,人當臨終時,第八阿賴耶識最後離體。在第八識將離而未離時,瀕于死亡邊緣的人,真是極其痛苦的。其痛苦的程度,遠勝于活龜的脫殼。因人類的情識,較之其他衆生更爲旺盛,加以一向執持生命肉體執慣了的,現在忽然要精神與肉體分離,自然是苦不堪言的。
複次,人當死時,或對其生平辛苦積聚的財産難舍,難舍仍得要舍;或對其最極親愛的眷屬難離,難離仍得要離;或對其他最極友愛的朋翼難分,難分仍得要分;或對其現實生命體不願放棄,不願放棄亦得放棄,再加上臨命終時,備受種種的憂苦,所以死苦是相當慘重的!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賓士;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于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
以身心說:我們的一顆心,看似屬于自己,而實無有一定的主宰,亦即自己絲毫做不得主,所以說:“心無常主”。爲什麼會如此?因它常隨境轉,攀緣六塵境界,時時刻刻的在東奔西馳,不是心猿意馬,就是妄想紛飛;好似做生意的人,出外貿易,處處奔走,沒有一時一刻的暫息,所以說:“類商賈而處處賓士”。嚴格說來,吾人的一念心,實在難以駕馭,完全不聽招呼。不說是通常的人,即平時對佛法有相當修持的人,想要把心一直系于一處,亦是不容易做到的。不過兩者之間亦略有所區別:通常一般對佛法沒有涉獵過的人,他(她)們對自己的心是蒙然不知的,而曾在佛法上用過工夫的人,就可發現這顆心的如同野馬,無法予以馴服的。你要它停在這個境界上,它非要跑到那個境界上去,你要它就留在那個境界上,它卻又飛回這個境界上來,真如商人爲了商務利益,到處勞碌奔波不息,沒有片刻得以安定的。
再說我們這個身體,亦不能永遠保持定形,如說于所得身不可保信,因爲不斷的舍身,就不斷的改變身形。且以人類來說:今生是個人形,來生未必…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