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人一生中所做的一切,便添加在斷定未來是上天或下地獄的業力儲庫裏。
再者,正念亦是分別涅槃與苦海輪回的因素。在八正道裏,戒定慧之圓滿有賴于正念的建立。沒有了正念,便連任何道德基礎也沒有。最終,在成就洞察智慧之極致時,那異常強銳的正念滲透那濃濃的無明,體證到那永恒的安甯——涅槃。因此,請嘗試盡量保持正念,以脫離苦海的生死輪回。
(一)Frankenstein是Mary W:Shelley之小說“Frankenstein”中的怪物名稱,它把創作它的生理學者毀滅。這裏意喻把自己的創造者摧毀的産物。
(二)Terminator,滅止人的性命的特別器材。
掌握主要調控
現在你已明了(我希望)擁有正念是多麼的重要,你也許便感興趣知道如何去培育它,以作出那嶄新的改變。主要的作法就是要培育這種醒覺,直到它成爲習慣及持續,然後把它用在特別用途,如獲取知識與技巧。
首先,讓我給你一些必定有所幫助的建議。這些是你能安全地作出嘗試的一些練習。它們歸納入以下叁個小標題:
※行禅
※坐禅
※日常活動的正念
第叁章:主要調控(二)
※行禅
你可否想象牽涉到行走的活動範疇嗎?你走去上班,作行走運動、觀光、走去用晚餐、走去方便,以及許多有趣及不適當提及的東西。
但當你在晨光裏在偏僻的海灘上散步的感受與思緒,可就與你走向牙醫的椅子上時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全部在心境裏。請注意,這心境能斷定你將有什麼作爲及生活的際遇。你若很不留心的行走,你最終可能走入醫院或墳墓。當然,在這時代許多人都減少了行走,他們以車代步。乘著這新科技所賜予的速度,你也許須付出更多的正念來確保安全。讓我給你一些關于行禅的修習指示:
·要學習以正念去行禅,你需要找一個甯靜的地方。長度大約需叁十尺。它最好是清潔,平直的地方,同時周圍沒有人在注視著你的活動。要不然,能有十步的距離也行了。
·首先,你必須在心中生起對自己站勢的覺醒。這不是想象,而是感覺身體的真實情況(如實地感覺身體)那張力。紮實感,也許有些擺動。輕松地保傳挺直的姿態。雙手相握以保持平靜。你可閉上眼睛,及讓心自在、平靜、輕松及快樂。學習放開你所有的問題與思維。它們不值得你老是攀緣住。讓心歇一歇。就只活在當下及保持覺醒。
·接著,在攝心靜氣之後,開始行走。注意走著的足步下端,小腿之下。眼睛開著,自在地以你感到最舒適最輕松的速度行走。爲了幫助把心專注在足部、你可在心裏默念“右,左”或“走”、“走”或你所喜愛的任何字眼。記得,不要想,只把心專注在當下。
·到了轉身的時候,注意轉身的動作。
·每當注意力溜去思維時,你便必須喚回你的醒覺,正念地觀“想”,然後回去觀照腳步。如果緊張感或苦悶冒出來,你便必須停下腳步,以同樣的方式喚回醒覺。站著有正念地觀“緊張感”或苦悶,才繼續行禅。
·我規勸修行者以心能跟得上的節奏行走。心一旦跟上了,行禅便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這時便保持這節奏。
·當你覺得較平靜或有些疲倦時,放慢你的步伐,同時身心皆更輕松地行走。那些能如此得定的人能行禅一小時,卻仿佛只度過一分鍾時光一樣。他們感覺上似乎輕飄飄地在雲上行走一樣。你可因此覺得非常喜悅。
·可是,有一點要補充的是,當你感到真正輕松自在時,讓心保持熱切覺醒地觀注步伐。嘗試去感覺那種種流水般延綿的感覺——緊,推與拉的力量,輕或重,及腳底觸地時的接觸。
·爲了讓初學者在這方面都有更敏銳的知覺,導師們發明一套把每個步伐分成二到六個階段來觀察的方法。雖然對多數人來說,叁個階段也足夠,它卻能在修習者具足有關條件時逐步增加。
·在精修或正式的禅修期間,標准的做法是做一小時行禅,其中再分作叁個階段——首二十分鍾是一步禅,次二十分鍾是二步禅,剩余的二十分鍾是叁步禅(加起來共一小時)。
·這麼做的用意是要讓心達致更專注的醒覺,這能通過放緩步伐及作更透徹的觀照來達致。能引發最多正念的行禅方式便是最恰當的行禅法。
·從一個到六個部分的行禅法如下:
右 - 左
提起,踏下
提起,推前,踏下
(腳跟)上升,提起,推前,踏下。
上升,提起,推前,降低,踏下。
上升,提起,推前,降低,踏步,下壓。
(請參考A圖的各種行禅步驟)
·禅者在仔細觀察一個步伐裏的每個部分,將能發覺到其中的感覺或力量。他能實實在在地體驗它那生滅流逝的緊迫力、推前的力量或踏下時硬感的散播。
·整體而言,每一段行禅前生起的動機,以及停、轉之動機,亦須以正念去觀照。
·你若能這麼做,你可能達致一個完全忘我的狀態,所剩余的也只是醒覺與其目標的過程而已。這時你已開始了內修的曆程,走向認識我們真正是誰,是什麼本性的道路。那時一切因無明而起的與實相的矛盾——那一切苦痛之根將告終。
第叁章:主要調控(叁)
※坐禅
行禅所采用的修習原則亦運用在坐禅裏,差別只在于基本的目標。什麼原則?
正念地觀照的叁步原則:
1、保持正念;
2、正念地跟隨或觀注所觀照的目標;
3、觀察目標的內在本性,不落入思考與觀念。
“本性”在這裏是指組成整個被我們觀照的目標的感覺過程。
·當禅者在行走時,他正念地跟隨著步伐,及觀察組成整個步伐的感覺過程。坐禅則利用呼吸時的腹部之感覺。但有一些修習者亦采用鼻尖的呼吸感覺。
·通常人們在坐禅時是盤腿挺背坐著,雙目關閉,那些膝蓋僵硬的人可以坐在椅子上。不要靠背,因爲這不適宜保持醒覺。你若要完全放松到入睡,這麼做到很適合。只是你若真要如此,倒不如躺臥下來。
(關于各種坐式可參考B圖)
·自然地呼吸。當你這麼做時,且清醒地觀注腹部上升與下降的感覺。
·心裏隨著腹部有關的動向默念:“上升”與“下降”(或簡稱“上”、“下”)
·初學者爲了欲跟隨著腹部的動感,可把手掌微貼在腹部,直到熟悉這禅定目標方止。當心溜到別的目標上,諸如思維,聲音,癢受等時,一旦知道了就要把自己的醒覺帶回來,心中觀“聽、聽”或“想、想”等,然後可回到原來的目標。
·當你嘗試這麼做時,你會發現到心是多麼的難以捉摸。這就好,至少你已更了解你自己,同時也在克服它。經過一番練習。心便會減少開溜,而能安住在腹部上下的動向了。于是便可進入透徹觀察的階段。開始時禅者只能知覺腹部的上升與下降的動向。經一番努力後,便能知覺到更多了。這動向時不時會有很大的改變。它們可能長、短、快、慢、順暢或跳動等等。甚至就在腹部的上升期間,都可能有著許多各種生與滅的感覺。它最終也只是心與新的目標之過程而已。
·最後,往往在你放棄之前找上門的便是痛了。若痛微弱,嘗試忽略它。但若它已明顯,且拴住了你的注意力,你便必須以它作爲你的主要禅定目標。
·重要點在于運用這腹部的觀照來培育正念(在這方面,也包含忍耐)。那叁點觀察的原則也重要。首先你必須以正念去觀痛。然後持續觀它一陣了,而心別被它幹擾。你若能這麼做,便可觀察那痛的自然性質,不論它是硬、熱或麻。它亦可能是拉、扭或削割的感覺。還有許多超乎你可想象的。它可是非常有趣的。
之後,你可以繼續去發現它的過程——它如何生起,變化及壞滅。你有可能通過觀察痛而對你的自然本性得到更深的了解。痛是你個人的組合之一部分。當你再也不能忍耐時,便是放棄的時候了。
(且參考C圖的連續表)
※日常活動
我們最先要學的是正念本身。我們讀過它,聽過它,現在是通過直接的體驗去認識它的時候。這並不同于只是知道些什麼。這是以清晰穩定的心去了知。這樣你便錯不了,同時你不會有任何執著、嗔恨、愚癡、昏沈、掉舉(煩躁)、疑惑、妒忌等等。一旦你能夠清楚地分辨它(正念),便不難把它引發出來。所需的也只不過是意志罷了。能一直都保持正念是多麼美好的事啊!但你必須能夠清楚分辨有正念與無正念心境,才能夠做到這點。在這之後,便有賴于你自己去練習,練習,再練習。
從一方面來看,維持正念就好比是進行一個旅程。正當你騎著單車翻山越嶺時,你必須把視線專注在路上。平衡你的單車。然後繼續踩踏。你需要作好一番嘗試與犯錯後才能掌握好那技巧。在生活中或在禅修裏亦然,禅者需要經驗去處理各種處境及所遇上的目標。而當那特別有考驗性及艱難的事物降臨時,禅者可退避一陣,直到他已學會如何克服它爲止。痛便是一個例子,也是生命中無可回避的一個現象。
一旦禅者了知這正念是什麼及如何維持它,便可進而盡量對自己的一切活動保持正念。這從甜睡中醒來時開始,禅者充滿正念的開眼睛。同樣的,當他起床、洗刷、吃、喝時皆保持正念,正念在整天的活動中皆延續不斷。直到一天結束時他躺臥下來入睡爲止。
例如,在吃飯的時候,禅者將必須有正念地觀照整個吃的活動的每個步驟。首先是欲吃的念頭,接著是望著那食物,伸手,提起食物,送到口中、開口、咀嚼、咬食、吞及所有其他的步驟。在一個禅定進修中,我們可以放緩自己的動作。以便盡量把醒覺的心專注。我們事實上是可以相當不理會周圍的事物。最終,我們將能如坐禅與走禅一樣,所經曆的一切也只純粹是過程而已。
但是,在家中或工作上,我們無…
《讓火山止熄(舍棄我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