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則無佛法疑。上雲發心無法,又說果記無法。恐疑雲:若實無有法得菩提者,則無諸佛。是無法可得,無佛可成,一切皆無,豈不落空見耶?故征釋如來之義,以斷其疑。謂何以故,我說有法得菩提,則不與記;無法得菩提,乃與授記耶?釋雲:授記者,授以得成如來之記;如來者,即諸法如如不動之義。有法可得菩提,即不如如;無法可得,方合如義。

  “如”者不變義,“來”者隨緣義。佛證實相般若,如如不變之體,而能隨緣,示現去來之相,入世度生;雖現去來之相,其實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此即法身如來,當知如本不來,來自如矣,所謂開池不造月,池成月自來。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梵語毗盧遮那,此譯遍一切處,即所謂法身如來。不離一切諸法,即諸法中,隨緣不變,一如之義,諸法是差別之相,如來是平等之性,平等之性,本不離差別之相,如金不離器,波不離水,若明此義,無法可得。

  若有人言,既無有法得菩提記,何以現見如來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得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須菩提下,如來稱實而談,乃稱真如實理而談,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若執實有法可得菩提,即是法執未亡,染汙自性,故決定曰: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得而得,曰得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上來轉釋無法,此則結歸中道。“所得”二字,乃是忘情而證,迷時非失,悟時無得,無得而得,故曰所得。如演若達多,迷頭狂走,縱未歇狂,頭本不失,忽然狂歇,頭非外得,如來所得菩提,乃得得于本得也。

  “于是中”,即于所得菩提中,“無實無虛”者,謂有無俱遣,正顯中道第一義谛也。無實者,方便示現,實無少法可得故;無虛者,隨緣成益,不廢一期修證故。又無實者,佛于然燈佛所,實無有法得菩提故;無虛者,佛今得成爲佛,名釋迦牟尼故。

  無實無虛,即真俗二谛,圓融無礙,不著法相,亦不著非法相。昔南嶽懷讓禅師,參嵩山,機緣不契。嵩山指見六祖。讓到六祖會下。祖問:“從何處來?”讓曰:“嵩山來。”祖問曰:“恁麼物?恁麼來?”讓無以對。次日讓複來呈話,祖不印可;連呈叁次,皆不印可。于是讓依座下,真參實究,“恁麼物恁麼來”,叁年乃悟。一日祖上堂,讓出席,請師問前話。祖曰:“恁麼物?恁麼來?”讓曰:“喚作一物即不中。”此語恰是相應。祖恐落空見,複勘驗雲:“還有修證也無?”讓曰:“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祖印可曰:“汝也如是,我也如是。”此是諸佛之本源,善自護持。如懷讓禅師,可謂二谛圓融,契合中道。此無實,乃染汙即不得,真谛也;無虛,乃修證即不無,俗谛也。

  “是故”下,重申前義,以是無實無虛之故,如來說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無實;妄體本真,法法無非佛法,故無虛。一切法,即十法界依正,染淨,聖凡,因果諸法。觀相元妄,生死涅槃,二者皆如空華;觀性元真,會相歸性,一一皆是佛法。

  法華經雲:“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正是世谛語言皆合道,誰家弦管不傳心。又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者,佛法也;住法位者,住在諸法位中,即不離一切法也;世間相者,一切法相也;常住者,全相即性,一一無非不生不滅之佛法也。

  “須菩提”下,所言一切法者,不壞假名,俗谛也;即非一切法者,不著幻相,真谛也;是名一切法者,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中道第一義谛也。一切非一切,則無實;一切即一切,則無虛。(2)轉釋無法竟。

  (3)喻釋無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喻明如來所得菩提,無非親證本有法身之體。法身遍一切處,上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可謂長大矣,故喻人身長大。須菩提因喻有悟:法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別有身,故曰非大身;以法界爲身,故名大身。

  偈曰:因無所得果亦然,無法可得得授記,諸法非法名佛法,大身非身名佛身。(3)喻釋無法竟。

  (4)度生無法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此斷第十四種,無因度生嚴土疑。上雲實無有法發菩提心,恐疑既無法發心,則無菩薩,教誰度生?教誰嚴土?前疑無佛,此疑無菩薩。爲遣此疑,故說此文。“亦如是”者,佛以前段自己,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爲菩薩作則,故雲菩薩亦如是,實無有法,名爲菩薩。若菩薩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是以菩薩自負,以度生自任,心中實有我爲能度,生爲所度,能所熾然,我執全在,即同凡夫心行,不名菩薩。

  問:此段之文,與降心離相文意,有何差別?答:前雲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是以衆生作同體想,發心度他,故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亦對他言。此雲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是對自己作自負想,我能度他,故雲即不名菩薩,亦對自說。

  “何以故”者,何故不名菩薩?“須菩提”下,正釋雲:實無有法,方名菩薩。以一切法,緣會而生;緣生之法,畢竟無性;了知無性之性,即是妙明真性,斯可爲菩薩矣。

  “是故”者,以是有法不名菩薩,無法乃名菩薩之故。佛說一切法,本來無我,我相既無,諸相自泯,能度所度,俱不可得。(4)度生無法竟。

  (5)嚴土無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此言法性土,本無所嚴,既無所嚴,安有實法?故呼當機而告之曰:若菩薩作如是言:我當廣修六度,莊嚴佛土,則是以功自居,我、法全在,是不名菩薩。

  文殊般若經雲: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菩薩如是,豈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四相未除,即凡夫之見,其誰名菩薩耶!

  “何以故”下,謂法性土既無可嚴,何以如來常說,菩薩應修萬行,莊嚴佛土?乃釋曰:如來說莊嚴佛土者,乃就佛事門中,不舍一法說,雖然莊嚴不著能所之相,果能不著,即真如界內,不染一塵也,故曰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者,以定慧寶,莊嚴自性佛土。非嚴而嚴,嚴而非嚴,心常清淨,不著諸相。著則有染,即非莊嚴;不著,則自性清淨莊嚴,是名莊嚴。(5)嚴土無法竟。

  (6)達我無法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前雲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此則結歸;有生可度,有土可嚴,皆不名菩薩。若菩薩能通達諸法性空,本來無我,亦複無法,我、法既無,並空亦遣,則叁執全消,叁德洞顯,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文中無我、法者,即是無我相,無法相,加一無字,其理自明。真是二字,翻前即非,此乃佛語照應之妙。本科分示因果無法竟,合前大科。一、正明菩提無法竟。

  二、直顯般若本體,分二

  (一)審示 (二)直顯

  (一)審示,分叁

  1、約知見圓明 2、約色相言說 3、約衆生非生

  1、約知見圓明,分叁

  (1)示佛見圓見 (2)示佛知圓知 (3)示實福非福

  (1)示佛見圓見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此斷第十五種,諸佛不見諸法疑。上雲:菩薩不見衆生可度,不見佛土可嚴,恐疑如果如是,則成佛時,亦應不見一切法,則如來五眼,將何所用耶?爲遣此疑,故一一舉問須菩提,如來有五種眼不,以審當機見解如何,並非如來平日,不知自己,曾具幾眼,還要向當機口角邊,覓消息討下落也。五眼通收十界,如來五眼圓具,菩薩惟具前四,二乘但具前叁,天趣具二,鬼神有業報五通,亦得具二,其余四趣衆生,只具肉眼,又則肉眼通十界,天眼通六界,慧眼通四界,法眼通二界,佛眼惟佛界。偈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肉眼四大所成,勝義根清淨四大所成,依肉而住,發爲能見,其功能但觀障內之色,牆壁障礙之外,乃至隔紙則不能見,故曰礙非通。天眼能觀障外之色,故曰通非礙,慧眼觀空,如二乘,能觀真谛我空之理,故曰了知空。法眼能觀俗谛諸法,了知諸法之相,得法無礙辯,故曰惟觀俗。佛眼猶如千日,照種種異法差別之相,一一同是平等般若實相,如依器見金,見衆器差別之相,同是一金平等之相,故曰照異還同,圓明普照十方法界之內,無處而不含容。又佛所具前之四眼,名雖是同,其功用一一超勝,故皆名佛眼。

  此處如來曆問五眼,良有深意,無非欲將平等實相般若本體,和盤托出。當機能具頂門只眼,澈底洞見,故一一答曰有。如來既有肉眼,則不異凡夫,凡夫亦有肉眼,何嘗非佛,是明生佛平等。如來既有天眼,不異諸天,諸天亦有天眼,何嘗非佛,是明佛天平等。如來既有慧眼,不異小乘,小乘亦具慧眼,與佛何殊,是名小大平等,佛爲大聖故。如來既具法眼,不異菩薩,菩薩亦具法眼,與佛無異,是名因果平等。菩薩因人,如來果人故。如來既具佛眼,不異諸佛,諸佛亦具佛眼,與佛平等,是名佛佛道同。此中不惟佛與佛同,在凡同凡,在聖同聖,斯爲直顯般若本體,平等一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也。(1)示佛見圓見竟。

  (2)示佛知圓知

  “須菩提…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