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護國經講義▪P21

  ..續本文上一頁本是佛說,而言非佛說者;對余經實非佛說,反言佛說。無有是處一句,對上必不起叁字,相照應。既然必不起,若再作二十八輕罪,無有是處。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者:能于一阿僧祇劫中,修行伏道下忍行。始得證入僧伽陀位。梵語僧伽陀,此雲習種性,十住位也。即以十信心,熏習成種,能爲趣向佛道之性。

  

  “複次,性種性,行十慧觀,滅十顛倒,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僞。但有名,但有受,想有法,不可得,無定相,無自他相故。修護空觀,亦常行百萬波羅密,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羅陀位。

  

  此明伏忍中品。性種性者:上性字,即前習種性;下種性二字,乃因性。以前性爲因性,修行十慧觀,即教化品中十止心。四念處、叁善根、叁世忍、全憑智慧觀照,故名十慧觀。滅十顛倒者:滅即止也。四念處:滅常樂我淨四倒;叁善根,滅貪嗔癡叁倒;叁世忍,滅無因、無果、無因果叁倒。合爲十顛倒。

  

  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僞者,不獨能滅十倒,並及我人知見,分分悉皆虛假僞妄。但有名五句,釋假僞之義。以是叁假皆不可得,無有定相,無自他相故。無自相者:觀無我相;無他相者:觀無人相。

  

  修護空觀者:即叁空觀。未得名修,已得名護。亦常行百萬波羅密,念念不去心者:即念念常修般若,而無一念舍離般若之心。

  

  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者:從初心至此,經二阿僧祇劫,常行正道。住波羅陀位,譯爲性種性義,又翻守護,所修十行堅守不失也。

  

  “複次,道種性,住堅忍中。觀一切法,無生、無住、無滅。所謂五受、叁界、二谛,無自他相。如實性,不可得故。

  

  此明伏忍上品。道種性:道即地上平等之中道,種性是因性,能爲中道因性故。住堅忍中者:即教化品中十堅心觀,一切法本無生住滅叁相可得。所謂下解釋觀境。觀五受陰無相,得五分法身,一戒忍,二知見忍,叁定忍、四慧忍、五解脫忍。觀叁界因果無相,得叁解脫門,空忍、無願忍、無相忍;觀二谛,無自相、無他相。如真實法性,不可得故,得無常忍、無生忍。

  

  “而常入第十,第一義谛,心心寂滅,而受生叁界。

  

  而常入第十者:先觀五陰,次叁界,後二谛,由前向後,次第而入,爲常入。第一義谛者,顯明究竟之義。又勝義中真勝義。世谛是不了義,真谛是勝義。此中道第一義谛,乃勝義中真勝義。心心寂滅,即念念無生。前所觀諸境無生,此能緣之心,亦寂也。

  

  而受生叁界者:地前叁賢菩薩,留惑潤生。以無始願力爲因,大悲爲緣,發心入廛垂手,和光同塵,種種方便,教化衆生,乃至叁途無所不入。如釋迦過去爲鹿王等。地藏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等。

  

  “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生。

  

  何以故?征雲:心已寂滅,何故受生?釋雲:未登初地,未破無明,所熏見愛,業習果報,未曾壞盡,壞即斷也,故得受生。此乃乘願而來,恒順菩薩大悲救世之道而生。

  

  “複以叁阿僧祇劫,修八萬億波羅密,當得平等聖人地。故住阿毗跋致正位。

  

  複經叁阿僧祗劫,修八萬億諸度。在十回向位,回佛心,而向佛果,將入初地,故雲當得平等聖人地。平等乃二谛圓融,中道平等。十地得聖種性,爲聖人也。

  

  故住阿毗跋致正位,譯爲不退地。不退有叁:一、位不退,二、行不退,叁、念不退。初地得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故稱正位。

  

  “複次,善覺摩诃薩,住平等忍,修行四攝,念念不去心。

  

  此明信忍下品。初地菩薩,善覺法身中道之理,故曰摩诃薩。住平等忍者,標實相智也。以初地雙觀空有,不著二邊,故曰住平等忍。修行四攝二句,標方便智也。常行四攝,念念不離心,廣修布施度。

  

  “入無相舍,滅叁界貪煩惱。于第一義谛而不二,爲法性無爲。

  

  此下先釋實相智,後釋方便智。入無相舍者:入無相觀,實相智現,了知一一無相。能舍一切,不生執著。以布施度悭貪,故能滅叁界貪煩惱。

  

  于第一義而不二,爲法性無爲者:此下明叁無爲。此虛空無爲,雙觀有無,不偏真俗,全歸中道第一義空,故不二。法性無爲即虛空無爲也,以清淨法性,猶若虛空故。

  

  “緣理而滅一切相故,爲智緣滅。無相無爲。

  

  此擇滅無爲。緣理而滅一切相故者:緣中道理,而滅一切虛妄之相故。能緣是正智,以正智緣境,滅諸妄相,爲智緣滅。妄相既滅。煩惱亦滅,故得無相無爲。

  

  “住初忍時,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智緣而滅故,非智緣滅。無相無爲。

  

  此非擇滅無爲。住初地信忍下品時,已破無明,于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正智緣境,滅諸煩惱故,爲非智緣滅。無相無爲。

  

  “無自他相,無無無相故。

  

  此明離相之離亦離。無自他相者:自他本屬對待之法,今靈心絕待,故無自他二相。自他之相雖無,若有無相在,如宗門所雲: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猶隔一重關。故無無相,以一無字是雙遣,以此無字,遣卻二無無無自相,無無他相也。即以空空空之意。

  

  “無量方便皆現前。觀實相方便者,于第一義谛,不沈,不出,不轉,不顛倒。

  

  此釋方便智,有無量差別,皆現在前。此中略舉六種:一釋實相方便智。觀實相方便者:觀方便,不離實相也。于第一義谛,即釋實相爲中道第一義谛。不沈者:不同二乘之沈空。不出者:不同凡夫之出有。不轉者:不爲空有所轉動。不顛倒者:不起顛倒執著心。此即釋非離實智外,別有方便:故曰實智方便。

  

  “遍學方便者,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

  

  此釋遍學方便智。非證非不證者:即無證而證也。初地稱性起修,修即無修。稱性而證,證亦無證。即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一切學:即大小遍學也。

  

  “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故。

  

  此釋回向方便者。非住果者:不住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果。非不住果者:非不住初地果。中中流入,而向薩婆若海。

  

  “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動。

  

  此釋自在方便智。于非道而行佛道者:即行于非道成就佛道。常在塵勞隊裏廣作佛事,饒益衆生。四魔者:一、欲魔:愛欲未斷故,又名煩惱魔。二、身魔:受五陰身故,愛欲爲因,愛命爲果,又名五陰魔,即五陰身也。叁、死魔:無常生滅故。四、天魔:惱亂進修故。初地菩薩,四魔所不動者:得無生忍,斷無明惑,不爲煩惱魔所動。得法性身,更不受身(不受業報身)不爲五陰魔所動,得道法力,承上無身則無死,不爲死魔所動。得離內魔(即前叁魔),自不爲天魔所動,故能自在無礙。

  

  “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達衆生一切行故。

  

  此釋一乘方便智。一乘:即最上一乘。不二相者:惟是平等一相,真俗不二。依此不二法門,通達衆生一切之行。

  

  “變化方便者,以願力自在,生一切淨佛國土。

  

  此釋變化方便智。變化即身業現通,種種變化,因乘願力,自在變現。生一切清淨佛土,教化一切衆生。

  

  此即菩薩叁種意生身:一、叁昧樂正受意生身:以叁昧力,得自在樂,普入諸刹,隨意無礙。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覺了諸法,自性如幻,本無實性,故能普入。叁、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隨諸衆生種類顯現,如鏡現像,而無作爲。

  

  “如是。善男子!是初覺智,于有無相而不二,是實智照。

  

  如是指法之詞,指上文所說之法。是初覺智者:理觀也。理惟是一,故于有無相而不二:有相是俗,無相是真,真俗平等不二,此是實智照理也。

  

  “巧用,不證,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觀。

  

  巧用者:權巧方便,大用繁興,事觀也。不證者:不著證相。不沈者:不沈涅槃。不出者:不出生死。不到者:疑是不倒,因前文有不沈、不出、不轉、不顛倒句。此是方便智照事也。

  

  “譬如水之與波,不一不異。乃至一切行波羅密、禅定、陀羅尼,不一不二故,而一一行成就。

  

  此喻二智不二,譬水之與波。不可言一,動與不動異故。不可言二,彼此濕性同故。以水譬實相智,以波譬方便智。

  

  乃至一切行波羅密者:即所修兩利之行,是事行,屬方便智。禅定、陀羅尼者: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是理觀,屬實相智。不一不二故者:此以法合喻,亦不可言一,以事行有相,理性無相故。亦不可言二,以事行之體,即理性之體故。

  

  而一一行成就者:又明一一行,悉皆體同。如波與水,成就不一不二之義。不同他說,實相智外,別有方便智也。所雲實:即方便之實;方便:即實中方便,有何一異之可言哉。

  

  “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門。無叁界業習生故,畢故不造新。以願力故,變化生一切淨土。

  

  此明進行入位。以經過前叁忍,故雲四阿僧祇劫。以久行是行故,入此功德藏門,此即方便智之行。無叁界業習生故,畢故不造新者:無叁界宿業陳習,業習既無,但了畢故業所感之報,不造新業之因,更不受叁界果報身也。

  

  以願力故,變化生一切淨土者:此釋疑。或問:既不受叁界果報,何以菩薩常不離世間?答雲:以乘願力,來度衆生故,非業系受生,乃變化生一切諸佛淨土。

  

  “常修舍觀故,登鸠摩羅伽位。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

  

  常修舍觀者:乃常修施度,舍離悭貪煩惱,而得施度圓滿。登鸠摩羅伽位者:此名童子地,以生在佛家,爲佛真子,亦名離欲地。

  

  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者:以經律論叁藏,及雜藏,常授與人,令其修習。又以人天善根藏、聲聞藏、緣覺藏、大乘菩薩藏,常化衆生。或有以四攝,爲四大寶藏。

  

  …

《仁王護國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