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P2

  ..續本文上一頁,就稱爲願力。願與力要平衡,力才能推動願的實現,所以力是非常重要的。力就是動作,就是身體力行。  

  最近大家都很忙碌,我們的工作房不只是大家在工作,連臺北來的幾位老菩薩也跟著從早忙到晚,幫忙完成這些加工産品,她們的手若多動一下,我們的成品就多增加一塊,一天中無數的分分秒秒過去,她們的手也跟著進行無數次的動作;諸位同修也是一樣,一大早坐上工作臺,手握著機器,電源一開,電動機器就開始轉動,大家的手也不斷地操作機器,而産品就一塊一塊地生産出來,這便是“動作”──力。我們若有心要自力更生來修行,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維持生計,這份願當然是很好的,但是你若只坐在那兒不肯操作,要怎麼自力更生呢?所以既然有這樣的心願,就要去勞作。  

  我們慈濟醫院成立的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爲了慶祝慈院周年紀念日,每一位莅臨參加的大德都有一份紀念品,大家爲了節省額外的支出,所以親自製作,因此後面也有一批工作人員在趕工。像吳教授這麼大的年紀,也和大家一樣,如此關心這件事,熱心地教導大家,雖然他在臺風天回去學校兩天,准備開班授課,但是又在臺風天趕回來,這就是他的關心,而且他把這份關心轉化爲力量。若是他只在口頭上說說,只坐在臺北家中關心,那麼,今天也不會有這些成果。他關心就表現在行動中,從臺北來指導我們,在他教導我們工作的這段時間裏,爲了准備下學期的課業,于費南臺風來臨時趕回臺北。兩天後雖然亞力士臺風又侵襲本省,但是他仍然冒著風雨趕來花蓮。  

  你們看看,這就是願心所表現出來的願力,這樣,我們才能完成那些成品;總之,這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運用佛陀的教育。所以,只要我們心中發願,就不能減少這份表現于行動的動作,這就叫作力量,有力才能有成就,因此“根”上要再加“力”,以完成道業。  

  “五根”與“五力”的名稱相同,首字都是信、進、念、定、慧。  

  

  第一、信力  

  “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不爲偏小諸疑所動,故名信力。”   

  “五根”首爲“信根”,“五力”第一是“信力”,“信”是信正道及助道法。我們要有信心,信不能偏差,信一偏則見見就偏,見有所偏差則行爲就不正,所以信必定要正信。  

  正道包括已講過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還有未講的“八正道”;這就是佛陀所說的人間物理、生理、心理之正確道法,所以我們要信,就要信正道和助道法,也就是叁十七道品助道法,這才是正確的佛法。  

  “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遮是預防,我們的正信、正念若能增長,堅固信根,就能夠預防各種煩惱的産生。人生有許多苦惱,生爲凡夫,或墮落叁途,甚至常在六道,就是因爲有這念無明的煩惱。而無明的煩惱都是由邪知邪見所生的,邪知邪見則是因爲欠缺正信的道業,所以産生許多煩惱,在六道中無法脫離。  

  如果我們能堅定信根,自然能廢除許多煩惱,也不會受偏小諸疑所動──“偏”即偏差的信念,“小”即小乘的見解。人生在世,難免會有種種疑難,若能建立正知正見,則一些民間信仰與民俗的觀念,都不能動搖我們的心。  

  不要認爲社會上的領導人物就能控製自己的心念。有位花蓮地方的人士來到這裏,他是某個機構的首長,雖然平時管理衆人的事,但是本身卻有一份不能安定下來的心理,對于宗教、自己的身體和家庭,都存疑惑之心。例如他身體不好,就懷疑自己那裏不對勁,是不是罹患什麼重病……?于是去請教某人士,那位人士告訴他:“可能是你沒有拜祖先,所以祖先不安,而你的身體也跟著不安。”   

  他聽了之後想一想,認爲這件事可能是真的,因爲他有叁位兄弟,最近他兄弟的妻子一懷孕就會流産,而且他本身身體也不好,所以他認爲這位人士告訴他的話是真的──可能是自己沒有拜祖先,祖先的靈魂不安,以致家人也不得安甯。因此,他一直問我要如何處理。  

  殊不知平時他也學禅,而且禅學中的幾句名言他也說得很好。他說:“說實在話,人死時應該慶祝,不應該悲哀,因爲人死即是解脫之時。”我就說:“對!生死事大,說時簡單,但平時一稍有坎坷就非常徨恐,真正有幾個人能修行到如此超脫──真正體認到往生是好事,而值得慶賀?話說回來,既然能真正徹底領悟到往生是解脫,就不會把平時遇到的坎坷及不如意事,都歸咎于沒拜祖先。”   

  我分析了祖先與子孫的關系給他聽,也做了一番人生舍此取彼,彼此之間因緣業力的說明後,他才真正體會到佛教教育應該是如此。這就是“信力”,若有堅定的信力,自然不會被其他偏小諸疑擾亂自己的心,所以我們學佛正信是非常重要的。盡管在世俗上能領導他人,卻不能控製自己的心念見解;盡管自認是佛教中人,卻還告訴他人說這是祖先在作祟,那就錯了。  

  佛教是一種大智慧的教育,我們要教育自己、教育他人,須先建立正信的念力,多以正信的念力來建設自己的精神教育,這就稱爲“信力”。  

  

  第二、精進力  

  “行此正道法時,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法,是爲精進根。”   

  學佛一定要分秒必爭,要時時行動,不要停頓。“千裏之路,始于初步”,不論多麼遙遠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開始。如人兩腳行路,踏前腳時要提起後腳,再繼續往前邁步。  

  今天該做的事若不能專心做好,而將精神用在昨天的事上,這是錯誤的,這是故步自封,把自己限製在雙腳站立的範圍之內,不肯精進,便永遠不會進步。學習佛法也是如此,若能專心一念于今天該做的事,就叫做道心;如果時時惦記著昨天的事,就叫做雜亂心。學道最重要的是守護今天的道心,不僅是要守護道心,更要推動向前邁進,這稱爲精進。精就是無雜,進就是不退,無雜就是專心;所以專心不退轉,就叫做“精進”。  

  “行此正道法”,正道法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五根及現在所說的五力,以及將來要分析的七覺支、八正道,這些都是正道法,也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看開道理、如何做好該做的事,這些都是佛陀對衆生最基本的教育。一個學佛者一定遵循叁十七助道品的方法,這是凡夫達到聖人境域所要學習的道法。  

  “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去身心懈怠”──“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能夠使我們萌生善念,使善根發芽;而“五根”、“五力”的道法,能使善根增長,深入泥土中,如此則可堅固根力,使一切的善念都增長。所謂“增長”,不只是要往上生長,還要往下紮根,與泥土、水分、空氣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增長根力。精進根增長之後,便能除去身心的懈怠。  

  林洋港夫人的人生觀  

  很多人都太過于保護自我,怕身體太勞類累,而舍不得付出力量;有的人怕雙手太粗糙,舍不得用雙手做事。現代的婦女常常上美容院,因此美容院的生意相當好,他們爲了使青春永駐,就到美容院磨青春痘,把皮膚磨得又細又白,除此之外,更怕臉上有皺紋,連笑都不敢笑;結果面容變得非常冷酷、嚴肅,有句話形容得很好──“冷若冰霜”。有的人雖然很明豔、很漂亮,但是卻冷冽似冰霜,把笑靥凍結起來,成了名副其實的“冰霜美人”。  

  爲了保持青春永駐,不肯展現笑容,使家庭氣氛變得陰森森的,實在是件可怕的事。除此之外,還怕雙手粗糙,手腳的指甲都要經過美容師的修剪,修得又細又長,且塗抹得非常豔紅,因此不願用手做家事、洗衣服,工作時還要戴手套、擦護手膏,唯恐雙手粗糙生繭,像這樣就是太愛護身軀了。  

  佛陀教育我們,形貌並不重要,真正值得人喜愛的是溫柔、殷勤。溫柔是指面容幹淨,時常面帶笑容,微笑的面容比抹黑擦白的化妝更漂亮,所以我們應該常常保持溫柔的氣質及幹淨的面貌,這樣會令人更喜愛;而粗糙的雙手比塗滿色彩的手更令人覺得踏實、可貴。  

  以前林洋港先生擔任內政部長時,我曾拜訪過他,我們在談話時,正好林太太從菜市場回來。她與一般的婦女一樣勤儉,以她的身分,並不需要上市場、下廚房、打少掃房屋,而且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她應該是個裝扮華麗的貴夫人,這樣才能配合她的身分。但事實並非如此,她的雙手已工作得粗糙厚短,指甲也鈍鈍的,我們倆握手時,我摸著她粗糙的手,她婆婆就說:“我的衣服都是媳婦親手做的,每針每線都經過她的手……。”   

  林太太接著就說:“我出生于農村,叫我享受,我享受不來,家裏的事我都自己做。婆婆喜歡吃軟的食物,若請傭人來掌廚,也不一定合她的口味。我上有婆婆,下有子女,希望婆婆、先生及孩子們都能高興快樂,所以親自下廚爲家人做羹湯。”   

  我覺得這樣的女人最美,因爲她無地位高下的分別心,也無貢高、我慢之之心,說的每一句話都帶著樸實鄉下婦人的口吻,一點也沒有官場的派頭或架勢,這是她最美好溫柔的氣質,而那雙手就是她賢淑的代表。  

  人不可爲了求安逸、怕操勞,而過度保護自我,這樣反而無法提升人格;真正的人格必須身體力行,親自勞作,勤快工作。修行一定要由自身修起,若缺乏勤快就叫做懈怠,多增長善根,就能去除身心懈怠。  

  安危他日終無定  

  取舍之極定于內,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  

  危非一日之危,  

  皆從漸不可察,  

  以道德積道得,  

  以禮義積禮義,  

  以刻薄積怨恨。  

  任何事都必須發自內心,要積極勤快,所謂“取舍之極定于內”,要取善舍惡,以達到最虔誠的境域,必須由自己的內心來決定。心能分別善惡,應取的堅持取得,應舍…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