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力篇▪P2

  ..续本文上一页,就称为愿力。愿与力要平衡,力才能推动愿的实现,所以力是非常重要的。力就是动作,就是身体力行。  

  最近大家都很忙碌,我们的工作房不只是大家在工作,连台北来的几位老菩萨也跟着从早忙到晚,帮忙完成这些加工产品,她们的手若多动一下,我们的成品就多增加一块,一天中无数的分分秒秒过去,她们的手也跟着进行无数次的动作;诸位同修也是一样,一大早坐上工作台,手握着机器,电源一开,电动机器就开始转动,大家的手也不断地操作机器,而产品就一块一块地生产出来,这便是“动作”──力。我们若有心要自力更生来修行,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计,这份愿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你若只坐在那儿不肯操作,要怎么自力更生呢?所以既然有这样的心愿,就要去劳作。  

  我们慈济医院成立的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为了庆祝慈院周年纪念日,每一位莅临参加的大德都有一份纪念品,大家为了节省额外的支出,所以亲自制作,因此后面也有一批工作人员在赶工。像吴教授这么大的年纪,也和大家一样,如此关心这件事,热心地教导大家,虽然他在台风天回去学校两天,准备开班授课,但是又在台风天赶回来,这就是他的关心,而且他把这份关心转化为力量。若是他只在口头上说说,只坐在台北家中关心,那么,今天也不会有这些成果。他关心就表现在行动中,从台北来指导我们,在他教导我们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为了准备下学期的课业,于费南台风来临时赶回台北。两天后虽然亚力士台风又侵袭本省,但是他仍然冒着风雨赶来花莲。  

  你们看看,这就是愿心所表现出来的愿力,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那些成品;总之,这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佛陀的教育。所以,只要我们心中发愿,就不能减少这份表现于行动的动作,这就叫作力量,有力才能有成就,因此“根”上要再加“力”,以完成道业。  

  “五根”与“五力”的名称相同,首字都是信、进、念、定、慧。  

  

  第一、信力  

  “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五根”首为“信根”,“五力”第一是“信力”,“信”是信正道及助道法。我们要有信心,信不能偏差,信一偏则见见就偏,见有所偏差则行为就不正,所以信必定要正信。  

  正道包括已讲过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还有未讲的“八正道”;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人间物理、生理、心理之正确道法,所以我们要信,就要信正道和助道法,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助道法,这才是正确的佛法。  

  “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遮是预防,我们的正信、正念若能增长,坚固信根,就能够预防各种烦恼的产生。人生有许多苦恼,生为凡夫,或堕落三途,甚至常在六道,就是因为有这念无明的烦恼。而无明的烦恼都是由邪知邪见所生的,邪知邪见则是因为欠缺正信的道业,所以产生许多烦恼,在六道中无法脱离。  

  如果我们能坚定信根,自然能废除许多烦恼,也不会受偏小诸疑所动──“偏”即偏差的信念,“小”即小乘的见解。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种种疑难,若能建立正知正见,则一些民间信仰与民俗的观念,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心。  

  不要认为社会上的领导人物就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有位花莲地方的人士来到这里,他是某个机构的首长,虽然平时管理众人的事,但是本身却有一份不能安定下来的心理,对于宗教、自己的身体和家庭,都存疑惑之心。例如他身体不好,就怀疑自己那里不对劲,是不是罹患什么重病……?于是去请教某人士,那位人士告诉他:“可能是你没有拜祖先,所以祖先不安,而你的身体也跟着不安。”   

  他听了之后想一想,认为这件事可能是真的,因为他有三位兄弟,最近他兄弟的妻子一怀孕就会流产,而且他本身身体也不好,所以他认为这位人士告诉他的话是真的──可能是自己没有拜祖先,祖先的灵魂不安,以致家人也不得安宁。因此,他一直问我要如何处理。  

  殊不知平时他也学禅,而且禅学中的几句名言他也说得很好。他说:“说实在话,人死时应该庆祝,不应该悲哀,因为人死即是解脱之时。”我就说:“对!生死事大,说时简单,但平时一稍有坎坷就非常徨恐,真正有几个人能修行到如此超脱──真正体认到往生是好事,而值得庆贺?话说回来,既然能真正彻底领悟到往生是解脱,就不会把平时遇到的坎坷及不如意事,都归咎于没拜祖先。”   

  我分析了祖先与子孙的关系给他听,也做了一番人生舍此取彼,彼此之间因缘业力的说明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佛教教育应该是如此。这就是“信力”,若有坚定的信力,自然不会被其他偏小诸疑扰乱自己的心,所以我们学佛正信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世俗上能领导他人,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见解;尽管自认是佛教中人,却还告诉他人说这是祖先在作祟,那就错了。  

  佛教是一种大智慧的教育,我们要教育自己、教育他人,须先建立正信的念力,多以正信的念力来建设自己的精神教育,这就称为“信力”。  

  

  第二、精进力  

  “行此正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根。”   

  学佛一定要分秒必争,要时时行动,不要停顿。“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多么遥远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开始。如人两脚行路,踏前脚时要提起后脚,再继续往前迈步。  

  今天该做的事若不能专心做好,而将精神用在昨天的事上,这是错误的,这是故步自封,把自己限制在双脚站立的范围之内,不肯精进,便永远不会进步。学习佛法也是如此,若能专心一念于今天该做的事,就叫做道心;如果时时惦记着昨天的事,就叫做杂乱心。学道最重要的是守护今天的道心,不仅是要守护道心,更要推动向前迈进,这称为精进。精就是无杂,进就是不退,无杂就是专心;所以专心不退转,就叫做“精进”。  

  “行此正道法”,正道法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五根及现在所说的五力,以及将来要分析的七觉支、八正道,这些都是正道法,也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看开道理、如何做好该做的事,这些都是佛陀对众生最基本的教育。一个学佛者一定遵循三十七助道品的方法,这是凡夫达到圣人境域所要学习的道法。  

  “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去身心懈怠”──“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能够使我们萌生善念,使善根发芽;而“五根”、“五力”的道法,能使善根增长,深入泥土中,如此则可坚固根力,使一切的善念都增长。所谓“增长”,不只是要往上生长,还要往下扎根,与泥土、水分、空气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增长根力。精进根增长之后,便能除去身心的懈怠。  

  林洋港夫人的人生观  

  很多人都太过于保护自我,怕身体太劳类累,而舍不得付出力量;有的人怕双手太粗糙,舍不得用双手做事。现代的妇女常常上美容院,因此美容院的生意相当好,他们为了使青春永驻,就到美容院磨青春痘,把皮肤磨得又细又白,除此之外,更怕脸上有皱纹,连笑都不敢笑;结果面容变得非常冷酷、严肃,有句话形容得很好──“冷若冰霜”。有的人虽然很明艳、很漂亮,但是却冷冽似冰霜,把笑靥冻结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冰霜美人”。  

  为了保持青春永驻,不肯展现笑容,使家庭气氛变得阴森森的,实在是件可怕的事。除此之外,还怕双手粗糙,手脚的指甲都要经过美容师的修剪,修得又细又长,且涂抹得非常艳红,因此不愿用手做家事、洗衣服,工作时还要戴手套、擦护手膏,唯恐双手粗糙生茧,像这样就是太爱护身躯了。  

  佛陀教育我们,形貌并不重要,真正值得人喜爱的是温柔、殷勤。温柔是指面容干净,时常面带笑容,微笑的面容比抹黑擦白的化妆更漂亮,所以我们应该常常保持温柔的气质及干净的面貌,这样会令人更喜爱;而粗糙的双手比涂满色彩的手更令人觉得踏实、可贵。  

  以前林洋港先生担任内政部长时,我曾拜访过他,我们在谈话时,正好林太太从菜市场回来。她与一般的妇女一样勤俭,以她的身分,并不需要上市场、下厨房、打少扫房屋,而且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她应该是个装扮华丽的贵夫人,这样才能配合她的身分。但事实并非如此,她的双手已工作得粗糙厚短,指甲也钝钝的,我们俩握手时,我摸着她粗糙的手,她婆婆就说:“我的衣服都是媳妇亲手做的,每针每线都经过她的手……。”   

  林太太接着就说:“我出生于农村,叫我享受,我享受不来,家里的事我都自己做。婆婆喜欢吃软的食物,若请佣人来掌厨,也不一定合她的口味。我上有婆婆,下有子女,希望婆婆、先生及孩子们都能高兴快乐,所以亲自下厨为家人做羹汤。”   

  我觉得这样的女人最美,因为她无地位高下的分别心,也无贡高、我慢之之心,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朴实乡下妇人的口吻,一点也没有官场的派头或架势,这是她最美好温柔的气质,而那双手就是她贤淑的代表。  

  人不可为了求安逸、怕操劳,而过度保护自我,这样反而无法提升人格;真正的人格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劳作,勤快工作。修行一定要由自身修起,若缺乏勤快就叫做懈怠,多增长善根,就能去除身心懈怠。  

  安危他日终无定  

  取舍之极定于内,  

  安危之萌定于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  

  危非一日之危,  

  皆从渐不可察,  

  以道德积道得,  

  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  

  任何事都必须发自内心,要积极勤快,所谓“取舍之极定于内”,要取善舍恶,以达到最虔诚的境域,必须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心能分别善恶,应取的坚持取得,应舍…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力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