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好事,心存惡念作奸犯科,不肯安于正當的生活中,偏偏要成群結黨,吃喝嫖賭,每天在不得安甯的日子中度過,常常逞凶鬥狠,惹是生非,這就是阿修羅道。我們若一點事都不做,則將來必然下地獄,甚至輪回于畜生道及餓鬼道。
人身難得,生而爲人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修行,我們能看到世間許多惡人而産生自我警惕之心,看到世間無數苦難的人也會使我們引發善念,生起助人的善心,這就是修行的機會。所以說“人身難得”,我們生而爲人有機會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才不會思想偏差;不起邪念,就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說:若念根(正念)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正念,圓滿出世之功德。
我們要謹記:
“念誠乃得道,自致法滅度,善念得智慧,一切縛得解。”
“念誠乃得道”──我們的正念若能確實地建立,就能得道。我常說:“修行如初,成佛有余。”修行時若能守住最初求道時的那一念心,則成佛就不難了,所謂“念誠乃得道”,只要心誠意誠,虔敬修持,自然能夠成就道業。
“自致法滅度”──修行不是別人替我們修的,路也不是別人替我們走的,如果作惡犯罪,縱然父母或子女及時修行,也不能代爲彌補這些罪過。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修你得,我修我得”,總而言之,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追求正法,自己去實行正道。所以說“自致法滅度”,滅度就是得道的意思,不會使我們身不由己的輪回在六道之中。
“善念得智慧”──若有一份善念,就能得到智慧;若缺少善念,就會時時陷于無明亂心之中。智慧如何求得呢?佛陀在世時,舉了一例來說明,他說:
“有位求道者,以非常誠懇的心去求師,而這位師父並不太重視這位弟子;弟子跟隨他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師父都沒有傳授這位弟子一點道法。不過,這位弟子非常誠懇恭敬,死心塌地的跟隨師父,幾年來,心念始終如一。
“有一天,師父出門辦事遇到朋友,于是相邀對酌,結果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地回到家,就往床上用力一坐,然後倒頭呼呼大睡。沒想到這一用力竟然把床腳震斷了一只,弟子一看到師父的床鋪只剩下叁只腳,就趕快蹲到床下,用肩膀支撐那折斷的床腳,讓師父能四平八穩地躺在床上。至第二天天明時,師父醒來看到弟子蹲在床下,並用肩膀撐著床鋪,就問弟子爲何整夜蹲在那兒?弟子回答說:“因爲師父醉酒,怕師父睡不穩,滑落床下受傷,所以不敢驚擾您,而以自己的肩膀支撐床鋪。”
“師父聽了深受感動,因爲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傳授弟子一點道法,從此開始認真地將自己的法門傳給他。過了一段時間,幾乎已傳授這位弟子八成的道法,這時,師父想試試弟子的誠意。有一天,他將鹽拌在水裏充當酒,對弟子說:“我想喝酒!”然後將整桶鹽水喝下。結果,喝完鹽水就開始嘔吐,吐完後,他又假裝酒醉昏睡,弟子便寸步不離地在師父身邊照顧,師父像說醉話一樣告訴弟子“你若尊重我,就把地上的東西吃下。”說完就假裝睡著了。他一面偷偷觀察弟子的反應,一面裝睡,沒想到弟子真的蹲下要把師父吐出來的東西吃下去。師父見狀,趕緊伸手將弟子拉起來,非常感動的說:“你這一念誠心令我無比感動,我全部的道法你已學了八分,其余的二分,我會專心一意地傳授給你。””
修習佛法就是要抱持這念誠心,所以說“善念得智慧”,有誠懇的心意,修行的誠念,才能夠得到師長所傳授的真理與教法,開啓自己的智慧。
“一切縛得解”──一切的無明煩惱及種種束縛,也能用智慧去解除。
善念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稱爲念力。每個人應該多向正道念力去實行,謹記“天下安危始于匹夫”,人人要好好修養正念。
法由心起,心向惡則念惡,若趨于善則必定念善。學道也是一樣,專心一念精進力行,則日日殷勤不懈,心若一時疏忽懈怠,則修行的功夫就會懶散,所以,“念”是非常重要的,“念誠乃得道”,若有誠懇的心念,不怕修道不得,要謹記心念的力量。
第四、定力
“攝心正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是名定力。”
“定力”──“定”就是堅定的意思,一件事若要做成功,就必須堅定信念、堅定志願、堅定信念,所以,“定”也就是一切事情成就的力量。例如在校求學者,讀書、考試、成就學業,需要定力;經營事業者,若想要成功,也需要這份堅定的力量;而我們學道、修行,更不能欠缺“定”──堅定的志念。所以,定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人生成功之母。
“定”,就是把心統一起來,“攝”的意思就是統一。例如攝影,用照相機攝取影像,把外界的景物形像牢牢地收攝在一起。而攝心就是控製、統一心念的意思,心念必須收攝統一于正道之中,這就是“攝心正道法”。“正道法”也可稱爲“助道法”──幫助我們如何修行才能成功的方法,我們的心要行茲在茲,學茲在茲。
已經聽過的道法,必須專心一意反覆溫習,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我們讀了書、聽了道理之後,要不斷地反覆溫習,才能夠有所得。與此同理,有些人今天要聽這位法師說的法,明天要聽那位法師說的法,師師有道,這位法師說念佛很好,可以帶業往生;那位法師說坐禅很好,可以立地成佛。究竟你要帶業往生、或是要立地成佛?心念會混亂不清,所以最好選擇正確的教法後,專心攝意在此道法上。
我每天早上向大家講話,都沒有離開人生的佛教,也非鏡花水月,談些玄秘的理論。我所鼓勵的,就是佛陀教育衆生回歸人性、爲人生服務的道理,我平時將佛法的道理藉各種事相闡述出來,與大家互相切磋勉勵,若能全神貫注、專一心思于佛教及慈濟的精神上,那麼,這就是我們爲人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修學人生佛教的道法。所以,我們要攝心正道,行茲在茲,既然走在這條慈濟的道上,就要全心全意,心無二志;人在這兒,心也要在這兒,腳也要走在這條康莊的菩薩道上,不可心神散亂,這就是所謂的“攝心正道法”。
一暴十寒非定之道
“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心若能專一,透徹我們所聽的道理,便能體會到實踐道理是如此簡單容易,這就是“體悟”,也可說是“定根增長”;所學、所行皆一致,就是真正的體悟。有句話說:“助人爲快樂之本”,若是光說不練,則永遠無法知道快了是什麼,如果能身體力行去幫助別人,便能體會到助人的快樂。在基督教或天主教中稱此爲“見證”,佛法中稱爲“體悟”;能體悟則定根增長,若定根增長,則能破除諸亂想。
多付出、多幫助別人,心靈就能得到安穩與快樂,無有亂想,發現道理,稱爲“發諸事理”。想徹底了解佛法,不只是空口論道,而必須身體力行、實踐。行道是“事”,論道是“理”;我們要能說能行,悟而實證;若是明白道理,這只是“悟”而已,要真正身體力行去證實,才能有所得。若光會談論道理仍然不夠,因爲這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而已,必須真正去實行。所以說:能說能行,才是真正的道;悟而能證,才是真正的理。
我們必定要攝心于正道法,如此“定根”自然會增長;若一切的疑想能撥開,事與理自然能合一。總而言之,“定根”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殷勤地體會證悟。
遠公曰:
“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無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間,故不難見,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慧遠大師說:“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他的意思是說,天地宇宙之間縱然有許多生長力極強、很容易繁衍的植物,見土即能活命,但是這些東西也需要因緣具備──有陽光、水份、空氣、土壤,才能夠生長;如果這些因緣沒有具足,則種子無法繼續生存成長。所以他說,若將種子種在土裏,只照射一日的陽光,其余十日都籠罩在陰影中,那麼,這顆種子將無法生長起來。
過去我們常常種田,這個道理應該很容易了解,也能夠體會。以前我們種花生等五谷雜糧時,只要一將種子埋進土裏,就希望隔天有陽光日照;但是若每天出大太陽,也令人煩惱,所以過幾天後,就希望下陣雨,補充水分;一但多雨不晴,又會開始擔憂,因爲根部一直泡在水中會爛掉。所以種子種下後,也必須有適當的因緣來助成,水分、土壤、陽光、空氣,都要非常均勻,種子才能成長。
學佛與此同理,最初發心時,大家都很認真,恨不得一日當兩日,用功拜佛念佛。但是衆生都有一個毛病,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好像佛每時每刻都在面前,因此非常認真修行。“學佛二年,佛在半天”──這時候便認爲佛已經離我遠些,偷懶幾天沒有關系,就這樣拖延懶散,一年之中,拖了好幾個月。“學佛叁年,佛在天邊”──日子久了,心中的佛已經無影無蹤,既然看不見佛,于是長年懈怠不肯用功,這種情形就稱爲“一暴十寒”。
剛開始時非常認真用功,日子一久,就慢慢松懈,到最後,心中一點念也沒有了。好比一粒生長力很強的種子,照射一日的陽光之後,緊接著十天把它放在陰暗中,那麼,即使它很容易成長,也無法繼續堅固地生長下去。學佛也是一樣,必須有恒心──恒久的長遠心,不可只有一念熱心,馬上又退轉了道心,若是如此,就無法在佛道上有所成就。所以我常常警惕大衆:“學佛如初,成佛有余”,發心學佛後,要始終抱持著當初發心的那一念心;做事也是一樣,要守持如初的心志。
一個人初發道心時,即時遇…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