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P5

  ..續本文上一頁到不如意的痛苦事,也心甘情願,無有怨尤;人事再岐岖、再坎坷,也能寬容大量地包容,這就是初發的道心。一旦日子久了,心量愈來愈狹小,道心越來越退轉,這就是所謂的“一暴十寒”。  

  我常常說“成者自成”、“悟者自悟”,一位老師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愛護學生,但是卻不能代替學生成就學業,還必須看學生本身是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佛陀以平等的愛心來教育我們、引導我們,但是真正的修行必須自己去修,修養也要靠自己去力行,若只聞而不修,或思之卻不修,也不能有所成就。  

  佛陀常爲這類衆生而擔心,所以我們要好好守持定力,既已發心,就要堅固這一念初心,不可因周圍的環境而影響了定力。所以說:“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日曬一天,蔭蓋十天,不曾見過如此仍能夠繼續生長的種子。  

  定是無上妙道之種芽  

  又說:“無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間,故不難見”──無上的妙道,是指佛陀的教理非常微妙,這個無上微妙的道理要勞勞地印在心版上;不要像字寫在黑板上,很輕易地就可以擦掉。黑板只是短時間的作用,不能永久留下寫上去的無上妙道,我們應該將文字與道理好好地收攝在心靈裏,將道法深刻地印在心版上,若能如此,就叫做“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間”。  

  今天聽到一個道理,內心有所體會,若將這些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的人與事上,就能夠馬上破除諸亂想,這就是內心領會到無上的妙理,所以說:“故不難見”,這些妙道是簡單易懂的,說什麼“修行會道難”,其實,只要你把道理常常銘記在心,則無論何時接觸到人與事,就能體會到所聽過的道理,這不是很容易嗎?  

  所以他又說:“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道理就是這麼簡單而易懂,想要求取真理並不困難,只要立志堅定,努力實行,則很快就能體悟妙道。所以我一再鼓勵大家,學佛不是光聽佛法或坐禅念佛而已,必須身體力行。而慧遠大師也說,只要立定志願、身體力行、恒久持續下去,就可以很快求得無上妙法。所以,“坐立可待”這句話的意思,並非叫我們坐禅等待證道,而是說堅志力行才能輕而易舉地求得正道法。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假若今天告訴你的道理,你都相信,而且都認爲很有道理,但是一受環境的影響,便心志動搖,開始起疑心,如此就不容易得道了。所以說“朝則勤而夕而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早上雖然很勤奮,晚上卻懈怠懶散,說實在話,這樣不僅不能很快見道,恐怕終身都會背道而行。  

  一個人想追求道,卻偷懶懈怠,就會背道而行,無法“會道”──心領神會,與道合。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殷勤精進,建立我們的志向、堅定我們得心念,這樣,心與道就不會背道而行了。  

  “定能生慧”,“慧”由“定”生,“定”是學佛者叁無漏學──戒、定、慧之一,想求得智慧必須培養定力。多用心,建立志願,堅定心念,以增長定力,堅固“定根”,“定根”不斷地增長,就可破諸亂想,發諸事理,這都靠我們的堅志力行。  

  玉裏義診與心靈救拔  

  有一次,慈濟醫院義診服務隊下鄉,地點是玉裏及富裏。看了外在境界人與事,  

  我深深體會到佛陀來人間的目的。  

  佛陀所說的教法,無一不是啓發我們智慧的根源,佛陀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大苦,在人事上則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及五蘊熾盛苦;種種的苦難,都在人與事中。我在玉裏看到的那些病苦衆生,他們不只是病,還加上貧,除了物質及身體上的貧病交迫之外,心靈更有嚴重的缺陷,像這些人就是我常說“貧中之貧”的衆生──他們除了物質上的匮乏之外,也欠缺常識智慧。  

  第一天晚上,我們結束一天的義診工作,大家聚在一塊兒休息,有兩位護士坐在我的身邊,我問她們:“看了這些病患,你們有何感想呢?”她們就說:“我們覺得義診的意義非常好,如果能再進一步爲病者服務,那將會更好。”我問說:“你們有沒有發現比較特殊的個案呢?”其中一位護士回答:“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壓及心髒病,而且是嚴重的心絞痛,隨時都可能病發死亡,但是我們沒帶舌含片出來……。如果有了舌含片,並且隨身攜帶,即使他半夜忽然心絞痛,這顆救命藥丸立刻可以挽救一條生命;可惜我們少帶了這種藥。”   

  我一聽她這樣說,馬上告訴她應該早一點說,因爲我隨身攜帶這種藥品。她接著又談到這個老人的病情,根據我們醫生的診治說,她必須馬上送回醫院開刀,但是病患不了解自己病情的危險性,還堅持說:“我這個時候怎麼可以到花蓮動手術呢?我必須回家照顧我的孫媳婦,因爲她坐月子,我要幫她的忙。”醫生急切地勸她說:“你這種病怎麼可以再去操勞?你要趕快到醫院做深入的檢察及治療。”她仍輕松地回答:“如果有人能幫我照顧孫媳婦一天,我再去看看!”   

  像這樣,既貧又病的人實在太苦了,她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性,還認爲這是突發性的病痛,只要痛過就好了,完全不了解這是關系著生死存亡的危機。但是話說回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因爲我後來問了這個老人家的家庭環境,才知道她有兩個兒子,但是卻因車禍及癌症先後往生,她的一個媳婦不耐貧苦而離家出走,另外一個媳婦患有“超高血壓症”,半身不遂,臥病于床,每天讓這個老人照顧生活起居;而且現在她的孫媳婦又剛分娩,不但無法幫忙家務,還得讓她照顧。  

  這個老人,今年已經七十六歲,雖然本身帶著嚴重的病痛,不但要照顧一個長臥在床的媳婦,又要幫忙孫媳婦坐月子。像這種人生境遇是不是非常可憐呢?家境貧寒,家人又患重疾,她本身也深深埋藏著威脅生命的危機,這種“貧中之貧”的個案,確實非常可憐。當然,其他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  

  例如富裏地區等偏遠地帶,有很多癱在床上的患者不能出門看病,幸虧我們的救護車隨著義診隊爲病患服務,來來回回接送這些長年在病床上掙紮的病人前來看病,在這些患者中,有許多是必須回慈院做檢查、追蹤病源的人。當時我詢問的結果,得知這類病患竟已逾七十人之多。  

  還有一位年輕人,車禍受傷,雖然只是一點外傷,卻不懂得醫療衛生常識,不知道消毒方法,以減少細菌感染,還用粗劣的方法醫治。直到那天,他來我們義診的外科部診治,我看他膝蓋上貼著一塊很大的布條,行動非常不便,于是走上前去看他的病情,護士小姐小心地拆掉那塊肮髒的布條,當她掀開布條的那一刹那,我當場感到全身毛骨悚然!真的難以形容他傷口的潰爛惡狀──只見一堆腐爛壞死的肉下,白骨暴露,黑紅、青白的顔色交雜混合……。  

  才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卻被痛苦折磨到這種地步,像這樣生活在偏遠鄉下,完全沒有醫療常識的人,真是令人同情。  

  如果生活在現代都市社會的人,物質與常識不知比他們好上好幾倍,所以說,我們真正應該善加惜福,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學習如何去除愚鈍貧乏的根源。因此,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産生“慧力”,如果我們具足智慧、常識,自然能改善自己的家庭環境,也可以使我們的生命多一層保障,追求我們永遠不息的慧命。  

  所以,“慧”是一切成就的泉源,是福與慧的根基,我們應該專一心思去追究──如何産生智慧的力量。  

  

  第五、慧力  

  “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這裏所謂的“慧”,是透徹了“四念處觀”而産生的“慧”,“四念處”我們以前已經說過,是對“身”、“受”、“心”、“法”的四種觀察法,只要仔細觀察,謹慎思考,就能了透這四種真谛道理,然後産生“智慧”。  

  “照了一切諸法”──爲何四念處之慧,能照徹所有萬法呢?這是說我們的智慧如心靈之光,之所以不能明白人生的道理,是因爲我們的心地黑暗,愚癡無明,“無明”即心內欠缺一份光明。其實,這份心靈之光是人人具有的,只是被各種色彩遮蓋了。好像一盞燈一樣,本來是一個會發光的物體,只要接通電源就馬上發出亮光,但是如果它被外物遮蓋包圍,光亮就無法照射到外面;並非它不會發光,而是外殼被蓋住了。  

  我們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原有的慧性,有一份心念的慧光,因爲被“無明”遮蔽,而使得這份慧光無法自照。倘若我們能透徹四念處的道理,就像拿開電燈外圍的遮蓋物一樣,光亮能夠照設四方,所以說“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只要將遮蓋慧光的障礙物拿開,就能夠放出光明,照耀外界的種種人、事、物、理。  

  “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如果能曾強慧根的力量,並且將其應用于生活上,就能減除一切邪妄的執著;“邪”是邪思──不正確的想法。  

  慧光切破生之繭殼  

  我們應該了解,並不是我們沒有頭腦,只是我們的思想、觀念有所偏差。學佛就是要破除一切邪妄的執著。知識與真理是我們應該了解與認識的,懂得道理之後,還必須去實行,急道而不行道,就是“偏邪”;知而不行也是偏差,偏在那裏呢?就是偏于狹小的智慧──我思、我見、我執。  

  學佛若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爲衆生服務,一定要先破除這種小我的心理。好像一只小雞一樣,必須啄破蛋殼,才能脫殼而出,然後從小雞長成大雞,大雞才能再生蛋,孵小雞。  

  我們學佛就是如此,衆生的無明,如同被一層硬殼包圍遮蓋,想追求佛道、開啓智慧,就必須像小雞一樣,破殼而出,才能夠見到宇宙天地的光明,否則,永遠被包在殼裏面,暗無天日;這就是偏小的智…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