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力篇▪P4

  ..续本文上一页做好事,心存恶念作奸犯科,不肯安于正当的生活中,偏偏要成群结党,吃喝嫖赌,每天在不得安宁的日子中度过,常常逞凶斗狠,惹是生非,这就是阿修罗道。我们若一点事都不做,则将来必然下地狱,甚至轮回于畜生道及饿鬼道。  

  人身难得,生而为人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修行,我们能看到世间许多恶人而产生自我警惕之心,看到世间无数苦难的人也会使我们引发善念,生起助人的善心,这就是修行的机会。所以说“人身难得”,我们生而为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才不会思想偏差;不起邪念,就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说:若念根(正念)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正念,圆满出世之功德。  

  我们要谨记:  

  “念诚乃得道,自致法灭度,善念得智慧,一切缚得解。”   

  “念诚乃得道”──我们的正念若能确实地建立,就能得道。我常说:“修行如初,成佛有余。”修行时若能守住最初求道时的那一念心,则成佛就不难了,所谓“念诚乃得道”,只要心诚意诚,虔敬修持,自然能够成就道业。  

  “自致法灭度”──修行不是别人替我们修的,路也不是别人替我们走的,如果作恶犯罪,纵然父母或子女及时修行,也不能代为弥补这些罪过。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修你得,我修我得”,总而言之,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追求正法,自己去实行正道。所以说“自致法灭度”,灭度就是得道的意思,不会使我们身不由己的轮回在六道之中。  

  “善念得智慧”──若有一份善念,就能得到智慧;若缺少善念,就会时时陷于无明乱心之中。智慧如何求得呢?佛陀在世时,举了一例来说明,他说:  

  “有位求道者,以非常诚恳的心去求师,而这位师父并不太重视这位弟子;弟子跟随他已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师父都没有传授这位弟子一点道法。不过,这位弟子非常诚恳恭敬,死心塌地的跟随师父,几年来,心念始终如一。  

  “有一天,师父出门办事遇到朋友,于是相邀对酌,结果喝得酩酊大醉;醉醺醺地回到家,就往床上用力一坐,然后倒头呼呼大睡。没想到这一用力竟然把床脚震断了一只,弟子一看到师父的床铺只剩下三只脚,就赶快蹲到床下,用肩膀支撑那折断的床脚,让师父能四平八稳地躺在床上。至第二天天明时,师父醒来看到弟子蹲在床下,并用肩膀撑着床铺,就问弟子为何整夜蹲在那儿?弟子回答说:“因为师父醉酒,怕师父睡不稳,滑落床下受伤,所以不敢惊扰您,而以自己的肩膀支撑床铺。”   

  “师父听了深受感动,因为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传授弟子一点道法,从此开始认真地将自己的法门传给他。过了一段时间,几乎已传授这位弟子八成的道法,这时,师父想试试弟子的诚意。有一天,他将盐拌在水里充当酒,对弟子说:“我想喝酒!”然后将整桶盐水喝下。结果,喝完盐水就开始呕吐,吐完后,他又假装酒醉昏睡,弟子便寸步不离地在师父身边照顾,师父像说醉话一样告诉弟子“你若尊重我,就把地上的东西吃下。”说完就假装睡着了。他一面偷偷观察弟子的反应,一面装睡,没想到弟子真的蹲下要把师父吐出来的东西吃下去。师父见状,赶紧伸手将弟子拉起来,非常感动的说:“你这一念诚心令我无比感动,我全部的道法你已学了八分,其余的二分,我会专心一意地传授给你。””   

  修习佛法就是要抱持这念诚心,所以说“善念得智慧”,有诚恳的心意,修行的诚念,才能够得到师长所传授的真理与教法,开启自己的智慧。  

  “一切缚得解”──一切的无明烦恼及种种束缚,也能用智慧去解除。  

  善念能成就一切出世正念的功德,所以称为念力。每个人应该多向正道念力去实行,谨记“天下安危始于匹夫”,人人要好好修养正念。  

  法由心起,心向恶则念恶,若趋于善则必定念善。学道也是一样,专心一念精进力行,则日日殷勤不懈,心若一时疏忽懈怠,则修行的功夫就会懒散,所以,“念”是非常重要的,“念诚乃得道”,若有诚恳的心念,不怕修道不得,要谨记心念的力量。  

  

  第四、定力  

  “摄心正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是名定力。”   

  “定力”──“定”就是坚定的意思,一件事若要做成功,就必须坚定信念、坚定志愿、坚定信念,所以,“定”也就是一切事情成就的力量。例如在校求学者,读书、考试、成就学业,需要定力;经营事业者,若想要成功,也需要这份坚定的力量;而我们学道、修行,更不能欠缺“定”──坚定的志念。所以,定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人生成功之母。  

  “定”,就是把心统一起来,“摄”的意思就是统一。例如摄影,用照相机摄取影像,把外界的景物形像牢牢地收摄在一起。而摄心就是控制、统一心念的意思,心念必须收摄统一于正道之中,这就是“摄心正道法”。“正道法”也可称为“助道法”──帮助我们如何修行才能成功的方法,我们的心要行兹在兹,学兹在兹。  

  已经听过的道法,必须专心一意反覆温习,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读了书、听了道理之后,要不断地反覆温习,才能够有所得。与此同理,有些人今天要听这位法师说的法,明天要听那位法师说的法,师师有道,这位法师说念佛很好,可以带业往生;那位法师说坐禅很好,可以立地成佛。究竟你要带业往生、或是要立地成佛?心念会混乱不清,所以最好选择正确的教法后,专心摄意在此道法上。  

  我每天早上向大家讲话,都没有离开人生的佛教,也非镜花水月,谈些玄秘的理论。我所鼓励的,就是佛陀教育众生回归人性、为人生服务的道理,我平时将佛法的道理藉各种事相阐述出来,与大家互相切磋勉励,若能全神贯注、专一心思于佛教及慈济的精神上,那么,这就是我们为人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修学人生佛教的道法。所以,我们要摄心正道,行兹在兹,既然走在这条慈济的道上,就要全心全意,心无二志;人在这儿,心也要在这儿,脚也要走在这条康庄的菩萨道上,不可心神散乱,这就是所谓的“摄心正道法”。  

  一暴十寒非定之道  

  “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心若能专一,透彻我们所听的道理,便能体会到实践道理是如此简单容易,这就是“体悟”,也可说是“定根增长”;所学、所行皆一致,就是真正的体悟。有句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若是光说不练,则永远无法知道快了是什么,如果能身体力行去帮助别人,便能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在基督教或天主教中称此为“见证”,佛法中称为“体悟”;能体悟则定根增长,若定根增长,则能破除诸乱想。  

  多付出、多帮助别人,心灵就能得到安稳与快乐,无有乱想,发现道理,称为“发诸事理”。想彻底了解佛法,不只是空口论道,而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行道是“事”,论道是“理”;我们要能说能行,悟而实证;若是明白道理,这只是“悟”而已,要真正身体力行去证实,才能有所得。若光会谈论道理仍然不够,因为这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已,必须真正去实行。所以说:能说能行,才是真正的道;悟而能证,才是真正的理。  

  我们必定要摄心于正道法,如此“定根”自然会增长;若一切的疑想能拨开,事与理自然能合一。总而言之,“定根”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殷勤地体会证悟。  

  远公曰:  

  “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   

  慧远大师说:“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他的意思是说,天地宇宙之间纵然有许多生长力极强、很容易繁衍的植物,见土即能活命,但是这些东西也需要因缘具备──有阳光、水份、空气、土壤,才能够生长;如果这些因缘没有具足,则种子无法继续生存成长。所以他说,若将种子种在土里,只照射一日的阳光,其余十日都笼罩在阴影中,那么,这颗种子将无法生长起来。  

  过去我们常常种田,这个道理应该很容易了解,也能够体会。以前我们种花生等五谷杂粮时,只要一将种子埋进土里,就希望隔天有阳光日照;但是若每天出大太阳,也令人烦恼,所以过几天后,就希望下阵雨,补充水分;一但多雨不晴,又会开始担忧,因为根部一直泡在水中会烂掉。所以种子种下后,也必须有适当的因缘来助成,水分、土壤、阳光、空气,都要非常均匀,种子才能成长。  

  学佛与此同理,最初发心时,大家都很认真,恨不得一日当两日,用功拜佛念佛。但是众生都有一个毛病,有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好像佛每时每刻都在面前,因此非常认真修行。“学佛二年,佛在半天”──这时候便认为佛已经离我远些,偷懒几天没有关系,就这样拖延懒散,一年之中,拖了好几个月。“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日子久了,心中的佛已经无影无踪,既然看不见佛,于是长年懈怠不肯用功,这种情形就称为“一暴十寒”。  

  刚开始时非常认真用功,日子一久,就慢慢松懈,到最后,心中一点念也没有了。好比一粒生长力很强的种子,照射一日的阳光之后,紧接着十天把它放在阴暗中,那么,即使它很容易成长,也无法继续坚固地生长下去。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有恒心──恒久的长远心,不可只有一念热心,马上又退转了道心,若是如此,就无法在佛道上有所成就。所以我常常警惕大众:“学佛如初,成佛有余”,发心学佛后,要始终抱持着当初发心的那一念心;做事也是一样,要守持如初的心志。  

  一个人初发道心时,即时遇…

《三十七道品讲义:五力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