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學發展過程簡述(虞愚)▪P3

  ..續本文上一頁會議一九五四年五月八日討論邀請高棉、寮國兩國抗戰政府參加會議時,法國外長皮杜爾發言,他說高棉抗戰政府、寮國政府是“並不存在的”,是“幽靈似的政府”,並以這種荒唐的“理由”不同意高棉和寮國兩國抗戰政府代表參加。越南民主共和國範文同代外長立予駁斥說:“高棉和寮國抗戰政府是幽靈政府還是真正的政府,最好把他們的代表請來,你們看看到底是人還是幽靈。”在聯合國的會議中,法國代表曾說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是“幽靈政府”,蘇聯代表說:“你們爲什麼要派軍隊和他們打仗呢

  這些“幽靈”已經跟你們打了好幾年,並且已經消滅了你們許多的軍隊,這些“幽靈”現在已經坐在你們面前來了。”這是有力地予無效的抗議以反擊的活生生的例子。

  十六、譴責的原由nigrahasthana,occa-sions for reproof,是指辯論時設各種譴責的原由,稍犯錯誤,就算是失敗。這在正理經中列有二十二項(龍樹Nagarjuna方便心論upa-yu-hanslyahrdayas從之),除理論上的錯誤外,多屬辯論的過失。如辯論時使對方無言可答,或不能了解;又如講話沒有倫次,沒有意義,或者是所說太多或太少,也算是失敗。

  以上十六個基本槪念(範疇),拉達克裏希南博士認爲前九個基本槪念較後七個基本槪念更有嚴密的邏輯性,後者具有防止錯誤知識的消極作用。與其說它們是建設真理的武器,不如說它們是消滅錯誤的武器。(The first nineare more strictly logical than the last sev-en,which have the negative function of pre-venting erroneous knowledge.They are moreweapons for the destroying of error than forthe building up of truth)[附注5]。我們覺得拉達克裏希南這種看法。還可以商榷。因爲尼也耶經卷一體系中十六個範疇,前面九個範疇所討論的不外乎知識的來源、命題的種類、推論式部分等等;後面七個基本槪念,是說明了討論的性質的。如無理性爭辯、破壞性爭辯、錯誤理由、故意的曲解、無效的抗議和譴責的原由,特別在“錯誤理由”中具體地分析:不定、相違、不成、平衡理由和自違五種,其邏輯性之嚴密,較之前面九個範疇似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從影響于佛家因明來看,“普遍:其中“中詞”太大”,就是因明的“中詞”過于廣泛致可適用于兩個對抗性的大詞時(when the middle termis too general,abiding equally in the ma-jor term as well as in the opposite of it)謬誤(玄奘譯爲“共不定”)之所本;“不普遍:其中“中詞”太小”,就是因明“中詞”過狹致不能適用于“大詞”、或其相反的“大詞”時(whenthe middle is not general enough,abidingneither in the major term nor in its oppo-site)謬誤(玄奘譯爲“不共不定”)之所本。“平衡理由”,就是因明“兩無謬誤的矛盾命題,即命題及其相反命題,各有顯然健全的理由支持之”(when there is a non-erroneous con-tradiction,that is,when a thesis and its con-tradictory are both supported by what ap-pear to be valid reason)的謬誤(玄奘譯爲“相違決定”)之所本。至于“相違”一類錯誤,佛家因明更具體地分析有四種:一中詞與大詞相矛盾時(when the middle term is contra-dictory to the major term)的謬誤(玄奘譯爲“法自相相違”),二 中詞與大詞的涵義相矛盾時(when the middle term is contradicto-ry to the implied major term)的謬誤(玄奘譯爲“法差別相違”),叁中詞與小詞相矛盾時(when the middle term is inconsistent withthe minor term)的謬誤(玄奘譯爲“有法自相相違”),四中詞與小詞之涵義相矛盾時(when the middle term is inconsistent withthe implied minor term )的謬誤 (玄奘譯爲“有法差別相違”)。“不成”一類錯誤,佛家因明也很具體地分析有四種:一雙方都認爲中詞缺乏真實性時(when the lack of truth ofthe middle term is recognized by both theparties)的謬誤(玄奘譯爲“兩俱不成”),二一方認爲中詞缺乏真實性時(when the lackof truth of middle term is recognized byone party only)的謬誤(玄奘譯爲“隨一不成”),中詞的真實性有疑問時(when the tru-th of middle term is questioned)的謬誤(玄奘譯爲“猶豫不成”),四當中詞是否從屬于小詞發生疑問時(when it is questioned whetherthe middle term is predicable of the minorterm)的謬誤(玄奘譯爲“所依不成”)[附注6]。這一方面充分說明了佛家因明學繼承了古代尼也耶派邏輯的遺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佛家因明學對于尼也耶派的邏輯學說,不但有所繼承,同時也有所發展,有所改造;其內容之精密,也遠在尼也耶派之上。這些,都是我們研究因明學發展過程所必須注意的。

  尼也耶派哲學思想成立的年代,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曾經說道:

  “因明者爲破邪論,安立正道。刧初足目,創標真似;爰暨世親,鹹陳軌式。”劫初是難以稽考遠古的名詞,足目(喬答摩)究竟生于什麼年代,的確很難斷定了。至于“正理經”是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易論斷。現在所能知道的,是正理經的注釋,現存的最早的爲伐茲耶雅那vatsyayana所著,伐茲耶雅那旣有正理經注釋,那麼,在伐茲耶雅那之前,正理經已經完成,這是可以肯定的。伐茲耶雅那生在陳那Dignaga之先,即約在西曆紀元後四世紀的後半期,也是可以肯定的。還有龍樹的回诤論和廣破論中,曾駁斥正理派學說,正理經中也有反駁佛家中覌宗龍樹學說,龍樹爲西曆叁世紀之人,生南印度之貝拉爾Berar婆羅門家。從反面推測,正理經的出世,當在叁世紀與四世紀之間。

  正理經出世在叁世紀與四世紀之間,年代不爲不早,所發生的影響是非常長遠的,不僅是佛家因明學而已。的確像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先生近著“印度的發現Thediscovery of India”所說:“正理(尼也耶)派所采用的方法是分析的,邏輯的。實際上,正理的意義就是邏輯,也就是正確推理的科學。它有多方面與亞理士多德的叁段論法相類似,雖然這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基本上的不同,正理派所包含的邏輯的原理爲其他的一切哲學各派所接受,而且在整個遠古和中世紀時期直到今天在印度學校和大學中都把教授正理派哲學當作一種智力鍛煉。印度的現代的教育把它取消了,可是,凡是用舊式方法教授梵文的地方,正理派哲學還是課程中間的主要部分。人們不但把它當作哲學研究必需的准備功夫,而且也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必需的智力訓練。它在舊式印度教育計劃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至少與亞理士多德的邏輯在歐洲教育中相等。”[附注7](待續)

  --------------------------------------------------------------------------------

  (1)列甯:哲學筆記,第188頁。

  (2)見Keith:Indian Logic and Atomism,P.19-20.

  (3)見Kcith:Indian Logic and Atomism,P.176-177.

  (4)拙作:印度邏輯推理與推論式的發展及其貢獻(哲學研究1957年第五期)

  (5)Radhakrishnan:Indian Philosophy,volume two,P.33.

  (6)satischandra Vidy abhusana:History of In-dian Logic Chapter III,systematic Buddhist writers on Logic,-Dignaga,P,293一295.

  (7)Jawabarlai Nehrm The discovery of India chv,Throngh the Ages XIV The six Systems toPhilosophy。

   現代佛學 1957年11期

  

  

  因明學發展過程簡述(續)

  

  作者:虞愚

  在內學方面,則淵源佛陀四記問等。世人多以佛教尚空談,不務實際,這在佛陀以後的流弊…

《因明學發展過程簡述(虞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