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余異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者,由此因緣,于所成立不決定故,亦名非圓成實相。”
異品一分非有,可以作反證故雲“此”;異品一分有,不能作反證故雲“余”,包括反正兩面,簡稱爲“此余異類可得相”。同品定有,正能夠發揮正證的作用,故雲“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總之,此余異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就是“異分同全”的謬誤。例如。
聲音是力的産物
因爲它不是永恒
像一個盆子,不像閃電也不像虛空。
此推論式中,假使非力的産物看出它一定是永恒的,舉虛空做反證,那是對的。但是舉閃電做反證就不對了。異品一分非有一分有,正是說明“此余異類可得相”。至于同喻方面說:假使不是永恒看出它一定是力的産物,並舉盆子來做正證,都是完全正確的,也正是說明譬喻中有一切同類相。不是永恒做理由,本來盆子和閃電,都是正證,如果這樣,那麼,我們可以檢這推論式的錯誤說:究竟是盆子不是永恒,所以聲音是力的産物呢
還是像閃電不是永恒,所以聲音非力的産物呢
論上說:“由此因緣,于所成立不決定故,是名非圓成實相”,正是這個意思。試圖解如下:
什麼是“一切同類可得相”
論上這樣解釋:
“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可得相。”
前面說過:佛家把一切物質心理現象、一切關系、乃至一切道理,都叫做法。世親Va-subandha大乘百法明門論Sata-dharma-vid-ya-dvara,以五位、百法綜合分析一切法。
大智度論卷叁十說得最精簡:“複次,離有爲法,則無無爲。所以者何
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爲相者,則非有爲”。佛家認爲一切法都是第六意識Conciousness dependent upon mentation所緣慮的對象,所以如立:
聲音是永恒
因爲它是可知的
像虛空又像個盆子
這個論例就犯了“共不定”的謬誤。因爲可知的(即意識所識性),這個理由或中詞太寬,不但永恒的同品如虛空,是可知的;就是非永恒的異品如盆子,也是可知的。如果用可知爲理由來做爲聲音是永恒的論據,那麼我們可提出疑問:究竟是像虛空是可知的,所以聲音是永恒呢
還是像盆子是可知的,所以聲音不是永恒呢
試圖解如下:
什麼是“一切異類可得相”
論上說:
“若一切法相性業法因果異相,由隨如是一一異相,決定展轉各各異相,是名一切異類可得相”。
這是說宇宙萬有各有它的相性業法因果差別之相。如色是可見的,聲是可聞的,香是可嗅的,味是可嘗的等等,因果性相展轉各異,彼此不容混淆。根據這個道理,如立:
聲不是永恒
因爲它是可聞的
像一個盆子又像虛空
那就犯了“不共不定”的謬誤。因爲“可聞的”這個理由或中詞,找不到同喻,只有異喻。我們知道:除了聲音以外,其他都不是可聞的,所以說“一切異類可得相”。
什麼是“異類譬喻所得相”
這一個不清淨相,論上沒有詳細釋。現在仍舉一例來說明:
聲音是永恒
因爲它是産物
象虛空又像閃電像盆子
這個推論式“因爲它是産物”爲理由或中詞,用虛空做同喻,用閃電和盆子做異喻;但是這“它是産物”理由,只能在閃電和盆子體現出來,而不能在虛空體現出來,所以叫做“異類譬喻所得相”。
什麼是“非圓成實相”
論上說:
“非圓成實故,非善覌察清淨道理,不善清淨故,不應修習”。
非圓成實相,因支不具,理由不充足,不應修習。因明學中的“兩俱不成”、“隨一不成”、“猶豫不成”、“所依不成”皆屬之。
什麼是“非善清淨言教相”
論上這樣解釋:
“若非善清淨言教相,當知體性皆不清淨。”[附注6]
證成道理中五種清淨相與七種不清淨相,以上均依原文舉例一一加以分析,再從影響于後期的因明學來看,現見所得相,依止現見所得相,自類譬喻所引相與圓成實相,充實了推理知識(比量)的內容,善清淨言教相,充實了絕對知識的內容;此余同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異類相,就是當中詞可納于大詞相同的一部分事物及與大詞相異的全部事物時的謬誤(玄奘譯爲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之所本;此余異類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異類相,就是當中詞可納于與大詞相異的一部分事物及與大詞相同的全部事物時(玄奘譯爲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之所本;一切同類可得相,就是從尼也耶派錯誤理由中“中詞”太大演進而來;一切異類可得相,就是從尼也耶派錯誤理由中“中詞”太小演進而來;異類譬喻所得相,就是“中詞與大詞相矛盾時”[附注7](玄奘譯爲法自相相違)之所本;非圓成實相,槪括了四“不成”The unproved(Asiddha);非善清淨言教相,槪括了其他謬誤。總之,瑜伽師地論證成道理中五種清淨相和七種不清淨相,已超出“七因明”範圍。七因明討論辯論的題目、地點、方法,辯論者應具備的條件,怎樣參與辯論會及辯論者的信心,都是辯論術的中心問題,至于五種清淨相與七種不清淨相,絕大部分都是有關邏輯學上知識的分析與錯誤理由的分析的問題。從七因明到五種清淨相與七種不清淨相,很明顯地看出因明學在彌勒時代已從單純的辯論術到邏輯學的逐漸過渡。(待續)
--------------------------------------------------------------------------------
①Jawaharla!Nchru:The Discovery of India,ch.v.Through the Ages,X Buddhist Philosophy.
②中阿含經卷六十,例品箭喻經第十。
③Th. Stchcrbatsky: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XIX.European Parallels,P.51-53
④參考後魏吉迦夜漢譯:方便心論(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叁十二卷及英譯本。
⑤彌勒造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十五。
⑥參照彌勒造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及唐道倫撰瑜伽師地論倫記。
⑦Satischandra Vidyabhusana:A History of Indian Logic,ch 11,Early Buddhist Writers on Logic,P.251-264.
現代佛學 1958年1期
因明學發展過程簡述(續完)
作者:虞愚
無著Arya Asanga(about 405一470 A.D.)學承彌勒Maitreya(about 400 A.D),他的因明材料,散見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二書中。顯揚聖教論模仿瑜伽體製,集論才開始有自己的創見。集論稱因明爲論軌,顯揚又稱爲論議,都是沿襲著論法的槪念。無著的邏輯(因明)覌點,除了留心于證明理論theo-ry of proof之外,基本上和彌勒相差不遠。他認爲一個證明可再分爲:(1)命題a Propo-sition(Pratijna),(2)理由a reason(hetu),(3)譬喻an example(udharana),(4)應用an application(upanaya),(5)結論 a con-clusion(nigamana),(6)知覺 perception(pra-tyaksa),(7)比較 comparison(upamana),與(8)經典 scripture(agama)。前面五個部分構成一個推理an inference(agama)程序。無著推理形式與彌勒也有些不同。根據彌勒的看法:一個論題是由一個理由及兩個譬喻來證實的。真實的理由和譬喻不是需要根據(1)事實或知覺on fact or perception,(2)推理oninference,就是需要根據(3)聖言on holysaying。類比或比較是可以省略的。他的推論形式說明如下:
(1)聲音不是永恒。
(2)因爲它是一種産物。
(3)像一個盆子但不像虛空。
(4)一種産物像一個盆子不是永恒。
(5)反之,一個永恒的東西像虛空就不是一種産物。
至于無著推理形式是這樣:
(1)聲音不是永恒。
(2)因爲它是一種産物。
(3)像一個盆子(但不像虛空)。
(4)因爲一個盆子是一種産物它不是永恒,聲音也是這樣,它是一種産物。
(5)所以我們知道聲音不是永恒。
無著的弟弟世親Vasubandhu(about 410-490 A.D.)被稱爲千部論師,這是形容他是一位多産的作家。阿毗達磨俱舍論叁十卷,無疑的是他一部最著名的小乘佛學著作。關于他的因明著作,傳有論式、論軌、論心叁部書。世親原學小乘,晚年由他的哥哥無著的啓發,才由小乘思想進入大乘思想,從印度佛教史看來,世親思想轉變過程,大略可分爲四個時期:一、小乘有部時期,二、大乘唯識時期,叁、法華湼槃時期,四、他力淨土時期,應當有因明學的著作,可惜流傳下來的太少,在唐人注疏中,只有“論式”書名,爲“因明正理門論”所稱引;“論軌”一書,經吾師呂秋逸先生考訂,就是西藏所翻譯的“解釋道理論”[附注1]。至于“論心”一書,就不知下落。論式與論心這兩部書失傳,對于研究中古印度因明學是一種損失。當時還有“如實論”The Tarka-sastra 一書,相傳也是世親所造,這部論分爲叁章:第一章,五段推論式the five parts of a syllogism(pan-ca…
《因明學發展過程簡述(虞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