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虞愚)▪P5

  ..续本文上一页明学发展过程所必须注意的。瑜伽师地论第十五说:

  “云何因明处

  谓于覌察义中诸所有事。”

  所建立法(后陈宾辞名所立),名覌察义。如立声是无常,或立声是常,常或无常的宾辞,即立敌争论之所在。能随顺法,(宗、因、引、同、异、现、比、教八支)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从此以后,因明这一名称,就确定了,瑜伽师地论第十五卷又陈述了七因明:

  第一,论体性 The subject of debate——指辩论的题目,析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

  第二,论处所 The place of debate——指辩论的地点,也有六种: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于大众中,四于贤哲者前,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

  第三,论所依 The means of debate——指辩论的方法,析有十种。就所成立义有二种:一、自性(主辞),二、差别(宾辞);就能成立法有八种:一、立宗 A proposition,tcnet or conclusion[siddhanta],二、辩因reason(hetu),三、引喻Example udaharana,四、同类(The affirmative example[sad-karmya])五、异类The negative example[Vaidharmya],六、现量Perception[(pra-tyaksa],七、比量Inference[anumana],八、正教Scripture[agama]。

  第四,论庄严 The qualification of a debater——指辩论者应具备的条件。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若有依此五论庄严兴言论者,复有廿七种称赞功德:一、众所敬重,二、言必信受,三、处大众中都无所畏,四、于他宗旨深知过隙,五,于自宗旨知殊胜德,六、无有僻执,于所受论情无偏党,七、于自正法及昆奈耶,无能引夺,八、于他所说速能了悟,九、于他所说速能领受,十、于他所说速能酬对,十一、具语言德令众爱乐,十二、悦可信解此明论者,十三、能善宣释义句文字,十四、令身无倦,十五、令心无倦,十六、言不骞涩,十七、辩才无尽,十八、身不顿顇,十九、念无忘失,二十、心无损恼,二十一、咽喉无损,二十二、凡所宣吐,分明易了,二十三、善护自心,令无忿怒,二十四、善顺他心,令无愤恚,二十五、令对论者,心生净信,二十六、凡有所行,不招怨对,二十七、广大名称,声流十方。

  第五论堕负 Points of defeat(nigraha-sthana)——指被击败的论点,谓有三种:一、舍言,谓立论者以十三种谢对论者,舍所言论;二、言屈,指立论者为对论者之所屈伏;三、言过,谓立论者为九种过,汗染其言。

  第六,论出离 attending a place of debate——指参加辩论会,谓立论者先应以彼三种覌察,覌察论端,方兴言论,或不兴论,名论出离。三种覌察者:一、覌察得失,二、覌察时众,三、覌察善巧及不善巧。

  第七,论多所作法 confidence of a de-bater——指辩论者的信心。一、善自他宗,二、勇猛无畏,三、辩才无竭[附注5]。

  因明学是从单纯的辩论术到逻辑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弥勒瑜伽师地论所论七因明,正是古代因明学中辩论术部分的极其槪括的总结。至于我们要知道瑜伽师地论逻辑部分的材料,就必须将“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七”证成道理的五种清净相与七种不清净相,做一番具体的分析。

  所谓证成道理,是说经过推理或各种论证而成立的道理。什么是证成道理

  论上很明显地说:

  “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

  这里所谓若因若缘,指因(理由)与喻(例证)而言。因为因喻正是论题的论据和论证。所谓所立、所说、所标,指论题(宗)而言。所谓令正觉悟,就是悟他(useful in arguing with others),因为用论据和论证来成立论题,目的就是使别人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证成道理是属因明学中逻辑的部分,那是无可怀疑的。不过证成道理瑜伽师地论又分有两种。论上说:

  “又此道理略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

  什么是“现见所得相”

  论上说:

  “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

  佛家把一切物质心理现象、一切事情、一切关系、乃至一切道理,都叫做“法”。这些现象、事情、关系等,又都不是固定的东西,所以又叫做“行”。行就是变动不居的意思。这里所谓一切行皆无常性等,这是世间现量可以感到的。所以名为现见所得相者,因为依据死生无常逼迫各种痛苦,有所为作不得自在、无我性,名为世间现量所得。

  什么是“依止现见所得相”

  论上说:

  “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粗无常性现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为比度,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所谓依止,是说此相微细,虽非现见所得,但依靠粗现见所得相,从思想意识上推论,比知一定有微细相故。此相第一、说明一切行都是刹那性;第二、说明他世有性;第三、说明净不净业无失坏性。如一期生死是粗无常,必依微细刹那无常。旣然有能依粗的无常性,比知必有刹那细的无常性。理由很简单,因为粗无常由细无常积累而来的。又如现见有情种种苦乐被过去善恶诸业所决定,同理类推,现在有情所造的善恶业,此知将来有苦乐性。又如现见有情所受苦乐依善恶业,比知净不净业,必当牵果,无有失坏。

  什么是“自类譬喻所引相”

  论上说:

  “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又复于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如是等类,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这里所谓自类,就是同类的意思。同类相引,以此例彼,名自类譬喻所引相。“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世共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是重新用粗无常喻细无常,名为自类;“引世共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是重新用粗苦苦来喻细行苦,名为自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也是重新举粗相衰盛以喻细无常,名为自类。

  什么是“圆成实相”

  论上说:

  “圆成实相者,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依前面三理,立义决定,名圆成实相。可知此中圆成实相,专对所立命题决定能成而言。这和瑜伽学派三性中的圆成实性,指依他起性无我、无法二空所显的空性本质的不同。

  什么是“善清净言教相”

  论上说:

  “善清净言教相者,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如言湼槃究竟寂静,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

  善清净言教相,表示与世间一般学说有别。证如实理,名一切智。善清净言教相,即此一切智者所说的道理。如说湼槃寂静道理,即其一例。梵云湼槃Nirvana,此翻圆寂。圆谓圆满,不可增减,寂谓寂静,不可变坏。指真实世界而言。成唯识论,分析湼槃有四种:一、自性涅槃,本性清净,常恒无转,无起灭故。二、有余依湼槃,烦恼旣尽,苦依未灭故。三、无余依湼槃,烦恼旣尽,苦依亦灭故。四、无住湼槃,二障俱空,生死湼槃,两都不住,悲愿无尽,用而常寂故。四湼槃中,初一为真如,后三种皆择灭,运无漏慧灭烦恼故,真如始显。

  其次,云何七种相,名不清净

  论上说:

  “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可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

  什么是“此余同类可得相”

  论上这样解释:

  “若于此余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

  同品一分有,可以作正证故云“此”;同品一分非有,不能作正证故云“余”。即同品一分有一分非有,叫做此余同类可得相。因为异品遍有,则不能发挥反证的作用,故云“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总之,此余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即“同分异全”的谬误。例如:

  声音非力的产物

  因为它不是永恒

  它不像闪电,不像虚空,而像个盆子。这里若不是永恒,举闪电为正证那是对的,但是举虚空为正证就不对了。(印度古代多数学派,都承认有纯粹的虚空,它和包含其中的物质变化无关,不会有不是永恒的意义)同品一分有一分非有,正是说明此余同类可得相。至于异喻说:若不是非力的产物看出它一定是永恒,举盆子做反证是全不对的,正是说明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不是永恒做理由,本来闪电和盆子都是正证,那么,我们可以检举它“不定”的错误说:究竟是像盆子不是永恒,所以声音并不是非力的产物呢

  还是像闪电不是永恒,所以声音非力的产物呢;论上所说:“由此因(因)缘(喻),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正是这个意思。试图解如下:

  什么是“此余异类可得相”

  论上这样解释:

  “又于…

《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虞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