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因明學中關于現量與比量問題(虞愚)

  試論因明學中關于現量與比量問題

  

  作者:虞愚

  一 前言

  梵文波羅麻那Pramana(the means ofknowledge),舊譯爲量。凡是獲得知識的手段知識的過程以及知識的本身,在古代印度叫做量。佛家從陳那、達摩诘(法稱)在這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發揮,有“量論”專門著作,當中特別詳于應用牽涉到建設言論,就屬于因明學的範圍。他們的重點放在立破的依據,使因明學建立在更鞏固的知識論的基礎之上。因而,不但和尼耶也派所談的不同,就是和佛家經論內明也有區別。

  二 尼耶也派的量論

  古代印度稱量的很多,有現量、比量、比喻量、聲量、世傳量、義准量、多分量、無體量等各種說法。佛滅度後約七百年,尼耶也派公認知識的標准源泉有四類:即現量、比量、譬喻量、聲量。現在將尼耶也派對于量的性質、構成條件與種類,先作扼要的介紹,然後轉入佛家因明學者的量論,可以看出因明學家的量論是有所繼承、有所批判、也有所創造。

  量的定義,根據尼耶也經Nyaya Sutra注釋家伐茲耶那Vatsyayana謂爲“能知的主覌由之而知對象爲量”,所以量是指知識的來源或知識的方法。尼耶也派認爲一切意識情態屬于自我,一切意識情態總構爲覺,自我爲實休,覺爲這實體的屬性。換句話說,尼耶也派認爲我的性質,實指了知情態。而工具或作用則爲心,心爲作用,乃爲工具。尼耶也經解釋覺爲智爲知。一切知識的構成條件有四:

  一、爲量者——就是能知的主覌,即指有覺之實(自我)。

  二、爲所量——就是所知的對象事物。

  叁、爲量果——就是覺的結果,也就是上面二者結合而生的結果。

  四、爲量——就是知識的方法。

  尼耶也派所承認的四量中以現量最爲重要。伐茲耶那曾經這樣說:“當人們對一事物從聲量得到知識的時候,他也許還想從比量來審知;當人們對一事物已經從比量得到知識,他也許還想直接看到這個事物。但是假如這個人已經直接看到這事物,那麼,他就滿足而再無須他求了。”這說明其他知識如比量、譬喻量、聲量,都需要依賴他項知識來檢驗,而現量是對于事物最直接知識,就不需要他項知識來檢驗。至于非世間現量,當下即是,空諸依傍,更不需要依靠先有的知識了。

  一、現量,是由根與境相接觸的知識。無誤、決定、並不可顯示。無誤,就是說不是錯誤的知識。決定,就是說這種知識直接取諸外界,毫無增減。不可顯示,就是說離開概念。由此,現量又分爲二:一、依其不可顯示,就有無分別現量;二、依其決定就有有分別現量。無分別現量,就象嬰兒初次看見花瓶,視之爲白,觸之爲堅,只純粹了知,離開概念。這可以說是與外界初接觸時的純感覺。再進一步,對外界不但了知其相,而且有了槪念,這也就是我們日常對于外物的具體經驗,這種知識決定毫不增減。所謂有分別現量,就是指此而言。無分別現量雖然顯示物的自相和共相,但卻是離開概念。有分別現量這種知識,則具備了槪念。

  “全體與部分知覺是現量一個困難問題”的提出。

  尼耶也曾經說:有人主張現量也就是比量。好象人們看見樹,實指看見樹的一部分,其他則得之于比量。而樹的一部分,不過是樹的全體的象征。這種見解,尼耶也派不以爲然。尼耶也派認爲我們不但對于“白”有現量(部分),就是對于“白馬”也有現量(全體)。人們不僅認識部分爲實在,並且認爲全體也是實在。好象石頭,不但“白”和“堅”爲實在,“石頭”也是實在。因此,現量有兩種:無分別現量,給我們一種沒有槪念的獨立知感,有“牛性”的知感,也有和合知感聯合各分子構成“此牛是黃”的判斷,就是有分別的現量。

  總之,尼耶也派無分別現量,不僅有自相(如黃)之知,並且有共相之知(如牛性)之知。換句話說,就是無分別現量是指各種分子(如黃、如牛性)各各獨立,未加聯合;而有分別現量,就將所別與能則(牛是黃)聯合爲一。

  尼耶也派後期,也有主張在日常知識中有分別現量爲人們所認識;無分別現量僅由此量而知其存在。分別現量不但構成日常經驗,而且有自證之知。如有“白馬”之知,也有自知“有白馬”之知。

  二、比量的基本原理。早期尼耶也派僅說“由與喻的相同,不由喻的不同而因證成宗”。這裏所謂喻系指特殊的事例(如廚房),而比量乃由兩個(如廚房與山)的相同性質而得結論(故此山有火)。這種說法,乃從特殊到特殊的類比推理。至于根據與一事實相關聯的現象而對它下判斷,並從中詞與大詞之間看出普遍的、始終如一的、或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恐怕是受新因明學家陳那之說的響影,早期尼耶也派並沒有看到這一點。

  尼耶也經分比量爲叁類:一、有前Pūrv-avat,二、有余Cesavat,叁、平等Samanyatsdrstam。

  “有前”謂從果到因。“有余”謂從因到果。“平等”謂可能以相類似爲推理基礎。尼耶也經注釋家伐茲耶那對此有兩種不同解釋:一謂“有前”指自因推果,如人見黑,當知必雨。“有余”指由果推因、如見江中滿新濁水,當知上源必有雨。“平等”指由二事的相類似而推知,如根據一般物體的改變位置,是因爲有了移動,而覌察太陽在一天的行程中位置不同,推知它也有移動。二謂“有前”指由以前的經驗而推知,如由過去知煙與火之相連,現在隔岸有煙,比知有火。“有余”指通過淘汰的證明,如聲音或爲一種實體,或爲一種屬性,或爲一種動作,旣然知道它不是實體,也不是動作,所以聲音一定是屬性。“平等”指通過感覺可見之事的某部分的抽象相類似而證明不可感覺之事,如知斧頭工具須有工匠,推知心爲工具也必須有作者,這作者就是“自我”或“靈魂”。

  依比量說,知識的真似,在乎理由的正確與否。正確的理由必須遵守中詞叁條規律,違背這叁條規律就會産生謬誤。尼耶也派談錯誤的理由有不定、相違、不成、平衡理由和自違五類(詳拙作“因明學發展過程簡述”一文中,這裏就不重複了)

  叁、比喻量,是由與已知物的相似而知未知物。尼耶也經說:“將一可能說明事件自與旣知者的類似而推定之,叫做比喻量。”如人未見水牛而聞其有似家牛,後于森林看見一動物有似家牛而知道這就是所謂水牛。比喻量主要有二:一、關于未知物的知識(聞其似家牛),二、見其相似點。早期尼耶也派論師注重前者,後期尼耶也派論師注重後者。比喻量所得的知識,爲“名稱與實物一致的知識”。如見一動物,因聞水牛似家牛而知這就是所謂家牛。這種知識乃在一物的名稱與所名的實物能生聯系,而其所以有此聯系乃因此物和一已知的實物相似的緣故。

  四、聲量,指真知之得自可信人的言說。這可信之人深知真理,並以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所以聲量的價值在乎說者的真誠和表達能力。勝論不立聲量,彌羅差派所謂聲量僅指吠陀Veda經典。尼耶也派聲量所包括比較廣,無論屬何種姓的人,有可信言說都可以爲聲量。如人迷了路,而問當地老人亦自可信,亦屬此類。可信之言可分爲二類:一謂可見境,如醫師說某藥可醫某種病;二謂不可見境,如行善得生天,此則爲仙聖所言。

  叁 彌勒的量論

  佛滅度後九百年的彌勒,他認爲一個論題是由一個理由及兩個譬喻來證明的。真實的理由和譬喻不是需要根據現量、比量,就是需要根據正教量。他在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分析現量、比量、正教量相當詳盡。

  現量者,謂有叁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叁、非錯亂境界。

  “非不現見現量”者,複有四種:謂諸根不壞、作意現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無障礙故,非極遠故。相似生者,謂欲界諸根于欲界境,上地諸根于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謂上地諸根于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說,是名超越生。無障礙者,複有四種:一、非複障所礙,二、非隱障所礙,叁、非映障所礙,四、非惑障所礙。複障所礙者,謂黑暗無明暗,不澄清色暗所複障。隱障所礙者,謂或藥草力……之所隱障。映障所礙者,謂少小物爲廣多之所映障,故不可得。……所謂日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奪衆星。……無常苦無我作意,映奪常樂我相。……惑障所礙者,謂幻化所作,或色相殊勝,或複相似。或內所作目眩惛夢、悶醉、放逸,或複顛狂,如是等類,名爲惑障。若不爲此四障所礙,名無障礙。非極遠者,謂非叁種極遠所遠。一處極遠,二、時極遠,叁、損減極遠。如是一切,總名“非不現見”;非不現故,名爲現量。

  “非已思應思現量”者,複有二種: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謂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所依止。猶如良醫授病者藥,色香味觸皆悉圓滿,有大勢力,成熟威德,當知此藥色香味觸,才取便成取所依止。藥之所有,大勢威德,病若未愈,名爲應思;其病若愈,名爲已思。……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謂若境能爲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師,于地思惟水火風界。若住于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轉作水想。若住于地,思惟火風,即住地想,轉作火風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應思惟,地等諸界。解若未成名應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爲“非已思應思現量”。

  “非錯亂境界現量”者,謂或五種:一、想錯亂者,謂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陽焰,鹿渴相中,起于水想。二、數錯亂者,謂于少數起多數增上慢。如瞖眩者,于一月處,見多月象。叁、影錯亂者,謂由余形色,起余形色增上慢。如于旋火,見彼輪形。四、顯錯亂者,謂于余顯色,起余顯色增上慢。如迦末羅病,損壞眼根,于非黃色,悉見黃相。五、業錯亂者,謂于無業事,起有業增上慢。如結拳馳走,見樹奔流。……若…

《試論因明學中關于現量與比量問題(虞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