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因明学中关于现量与比量问题
作者:虞愚
一 前言
梵文波罗麻那Pramana(the means ofknowledge),旧译为量。凡是获得知识的手段知识的过程以及知识的本身,在古代印度叫做量。佛家从陈那、达摩诘(法称)在这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挥,有“量论”专门著作,当中特别详于应用牵涉到建设言论,就属于因明学的范围。他们的重点放在立破的依据,使因明学建立在更巩固的知识论的基础之上。因而,不但和尼耶也派所谈的不同,就是和佛家经论内明也有区别。
二 尼耶也派的量论
古代印度称量的很多,有现量、比量、比喻量、声量、世传量、义准量、多分量、无体量等各种说法。佛灭度后约七百年,尼耶也派公认知识的标准源泉有四类:即现量、比量、譬喻量、声量。现在将尼耶也派对于量的性质、构成条件与种类,先作扼要的介绍,然后转入佛家因明学者的量论,可以看出因明学家的量论是有所继承、有所批判、也有所创造。
量的定义,根据尼耶也经Nyaya Sutra注释家伐兹耶那Vatsyayana谓为“能知的主覌由之而知对象为量”,所以量是指知识的来源或知识的方法。尼耶也派认为一切意识情态属于自我,一切意识情态总构为觉,自我为实休,觉为这实体的属性。换句话说,尼耶也派认为我的性质,实指了知情态。而工具或作用则为心,心为作用,乃为工具。尼耶也经解释觉为智为知。一切知识的构成条件有四:
一、为量者——就是能知的主覌,即指有觉之实(自我)。
二、为所量——就是所知的对象事物。
三、为量果——就是觉的结果,也就是上面二者结合而生的结果。
四、为量——就是知识的方法。
尼耶也派所承认的四量中以现量最为重要。伐兹耶那曾经这样说:“当人们对一事物从声量得到知识的时候,他也许还想从比量来审知;当人们对一事物已经从比量得到知识,他也许还想直接看到这个事物。但是假如这个人已经直接看到这事物,那么,他就满足而再无须他求了。”这说明其他知识如比量、譬喻量、声量,都需要依赖他项知识来检验,而现量是对于事物最直接知识,就不需要他项知识来检验。至于非世间现量,当下即是,空诸依傍,更不需要依靠先有的知识了。
一、现量,是由根与境相接触的知识。无误、决定、并不可显示。无误,就是说不是错误的知识。决定,就是说这种知识直接取诸外界,毫无增减。不可显示,就是说离开概念。由此,现量又分为二:一、依其不可显示,就有无分别现量;二、依其决定就有有分别现量。无分别现量,就象婴儿初次看见花瓶,视之为白,触之为坚,只纯粹了知,离开概念。这可以说是与外界初接触时的纯感觉。再进一步,对外界不但了知其相,而且有了槪念,这也就是我们日常对于外物的具体经验,这种知识决定毫不增减。所谓有分别现量,就是指此而言。无分别现量虽然显示物的自相和共相,但却是离开概念。有分别现量这种知识,则具备了槪念。
“全体与部分知觉是现量一个困难问题”的提出。
尼耶也曾经说:有人主张现量也就是比量。好象人们看见树,实指看见树的一部分,其他则得之于比量。而树的一部分,不过是树的全体的象征。这种见解,尼耶也派不以为然。尼耶也派认为我们不但对于“白”有现量(部分),就是对于“白马”也有现量(全体)。人们不仅认识部分为实在,并且认为全体也是实在。好象石头,不但“白”和“坚”为实在,“石头”也是实在。因此,现量有两种:无分别现量,给我们一种没有槪念的独立知感,有“牛性”的知感,也有和合知感联合各分子构成“此牛是黄”的判断,就是有分别的现量。
总之,尼耶也派无分别现量,不仅有自相(如黄)之知,并且有共相之知(如牛性)之知。换句话说,就是无分别现量是指各种分子(如黄、如牛性)各各独立,未加联合;而有分别现量,就将所别与能则(牛是黄)联合为一。
尼耶也派后期,也有主张在日常知识中有分别现量为人们所认识;无分别现量仅由此量而知其存在。分别现量不但构成日常经验,而且有自证之知。如有“白马”之知,也有自知“有白马”之知。
二、比量的基本原理。早期尼耶也派仅说“由与喻的相同,不由喻的不同而因证成宗”。这里所谓喻系指特殊的事例(如厨房),而比量乃由两个(如厨房与山)的相同性质而得结论(故此山有火)。这种说法,乃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至于根据与一事实相关联的现象而对它下判断,并从中词与大词之间看出普遍的、始终如一的、或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恐怕是受新因明学家陈那之说的响影,早期尼耶也派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尼耶也经分比量为三类:一、有前Pūrv-avat,二、有余Cesavat,三、平等Samanyatsdrstam。
“有前”谓从果到因。“有余”谓从因到果。“平等”谓可能以相类似为推理基础。尼耶也经注释家伐兹耶那对此有两种不同解释:一谓“有前”指自因推果,如人见黑,当知必雨。“有余”指由果推因、如见江中满新浊水,当知上源必有雨。“平等”指由二事的相类似而推知,如根据一般物体的改变位置,是因为有了移动,而覌察太阳在一天的行程中位置不同,推知它也有移动。二谓“有前”指由以前的经验而推知,如由过去知烟与火之相连,现在隔岸有烟,比知有火。“有余”指通过淘汰的证明,如声音或为一种实体,或为一种属性,或为一种动作,旣然知道它不是实体,也不是动作,所以声音一定是属性。“平等”指通过感觉可见之事的某部分的抽象相类似而证明不可感觉之事,如知斧头工具须有工匠,推知心为工具也必须有作者,这作者就是“自我”或“灵魂”。
依比量说,知识的真似,在乎理由的正确与否。正确的理由必须遵守中词三条规律,违背这三条规律就会产生谬误。尼耶也派谈错误的理由有不定、相违、不成、平衡理由和自违五类(详拙作“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一文中,这里就不重复了)
三、比喻量,是由与已知物的相似而知未知物。尼耶也经说:“将一可能说明事件自与旣知者的类似而推定之,叫做比喻量。”如人未见水牛而闻其有似家牛,后于森林看见一动物有似家牛而知道这就是所谓水牛。比喻量主要有二:一、关于未知物的知识(闻其似家牛),二、见其相似点。早期尼耶也派论师注重前者,后期尼耶也派论师注重后者。比喻量所得的知识,为“名称与实物一致的知识”。如见一动物,因闻水牛似家牛而知这就是所谓家牛。这种知识乃在一物的名称与所名的实物能生联系,而其所以有此联系乃因此物和一已知的实物相似的缘故。
四、声量,指真知之得自可信人的言说。这可信之人深知真理,并以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所以声量的价值在乎说者的真诚和表达能力。胜论不立声量,弥罗差派所谓声量仅指吠陀Veda经典。尼耶也派声量所包括比较广,无论属何种姓的人,有可信言说都可以为声量。如人迷了路,而问当地老人亦自可信,亦属此类。可信之言可分为二类:一谓可见境,如医师说某药可医某种病;二谓不可见境,如行善得生天,此则为仙圣所言。
三 弥勒的量论
佛灭度后九百年的弥勒,他认为一个论题是由一个理由及两个譬喻来证明的。真实的理由和譬喻不是需要根据现量、比量,就是需要根据正教量。他在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分析现量、比量、正教量相当详尽。
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
“非不现见现量”者,复有四种:谓诸根不坏、作意现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无障碍故,非极远故。相似生者,谓欲界诸根于欲界境,上地诸根于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谓上地诸根于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说,是名超越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复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复障所碍者,谓黑暗无明暗,不澄清色暗所复障。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之所隐障。映障所碍者,谓少小物为广多之所映障,故不可得。……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夺众星。……无常苦无我作意,映夺常乐我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色相殊胜,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梦、闷醉、放逸,或复颠狂,如是等类,名为惑障。若不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非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所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损减极远。如是一切,总名“非不现见”;非不现故,名为现量。
“非已思应思现量”者,复有二种: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所依止。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皆悉圆满,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才取便成取所依止。药之所有,大势威德,病若未愈,名为应思;其病若愈,名为已思。……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为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师,于地思惟水火风界。若住于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转作水想。若住于地,思惟火风,即住地想,转作火风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应思惟,地等诸界。解若未成名应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为“非已思应思现量”。
“非错乱境界现量”者,谓或五种:一、想错乱者,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鹿渴相中,起于水想。二、数错乱者,谓于少数起多数增上慢。如瞖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象。三、影错乱者,谓由余形色,起余形色增上慢。如于旋火,见彼轮形。四、显错乱者,谓于余显色,起余显色增上慢。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非黄色,悉见黄相。五、业错乱者,谓于无业事,起有业增上慢。如结拳驰走,见树奔流。……若…
《试论因明学中关于现量与比量问题(虞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