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秋篠就末而釋。應離本無末故。自我觀之則能所破俱是寂然。其體全無相違。又以音石意詳今此論疏文曰。釋此文有二意。一順古因明釋。二順陳那釋。初順古師釋者。所建立法者自性·差別(色心等自性與此上無常義)也。能隨順法者宗等八支也。初所立。次八支能立故。二順陳那釋者。所建立法者不相離宗。非余(自性差別)能隨順法者因喻。非余(此是八能立中少分)二釋共雲諸所有事者能隨順法。若乖返宗則非隨順。非隨順法則無因即明義。故今不乖返名能隨順法彰因即明義也。名諸諸所所有有事事等者。洛西五智山道空師理趣釋私記曰。博古圖第二卷舉周穆王古鼎銘篆文。其中雲子子孫孫。又明楊舛庵文集六十叁舉古鍾鼎銘中亦複爾。明孟璇古逸詩載第二舉周宣王石鼓詩。其中有鼎鼎邋邋句。注雲爰獵爰獵之文。古文書寫法若遇如是文則用複字扶助筆勞。今文亦爾。雲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明之文也。爾由古體書寫法爲名諸諸所所有有事事也。南京所藏古本都如是。慕古之徒勿易斯法。爲因照明等者。此文明持業釋之由。爲因照明謂即言生·智了二因。此因能照明觀察所立宗義故。因即照明。持業釋也。
疏。正理簡邪(至)名爲門論。鈔曰。廣釋之中第二釋陳那正理也(由音石道示此科文)。仁記雲。唯取陳那論之自性·差別雲正理也。第一說(第一釋解正理言文)意通一切故爲別也(已上仁記。音石道)。又秋篠雲。第一釋中諸法真性者顯天主論正理。第四釋中諸法本真自性差別顯陳那論之正理也(雲雲)。今曰。秋篠以第一釋雲顯天主。雖稍有理。仁說能符疏第一釋。仁記雲。第一釋通一切第四釋取陳那之釋爲好。諸法本真雖無差異望能說人爲別也。陳那以外文釋門論字。妄說浮翳者。浮雲翳日喻妄說掩真。爲破此妄遂申趣解正理之所由處。由謂門也。申謂論也。名爲門論。
疏。天主以旨(至)稱之爲入。鈔曰。廣釋之中第叁釋天主入論(音石道科)。旨微者。因明旨幽。秋篠雲。理幽故言旨微。文廣故雲詞奧也(已上)。綜括綱紀如前文釋。以爲此論者。音石雲。此論指入論(已上道)。作因明之階漸等下釋入言。作因明者。音石雲。作佛經因明之階階漸者進學入路。爲正理者。音石雲。爲陳那正理之源由(文道)。由謂門也。入陳那正理之門。又入源之門故雲源由也。窮趣二教者。音石曰。佛本經及陳那論雲二教(已上道)。窮趣二字正釋入言也。
疏。故依梵語(至)依主釋也。鈔曰。第四釋中第二由梵語例合釋。因明(佛說)正理(陳那)入論依主釋也。音石雲。因明正理之入論(已上道)。由梵音不倒語例。故雲依梵語也(是第四釋已)。
疏。五雲因明(至)明正理也。鈔曰。自下第五釋文。此中亦有四。初約本末離釋。二約教理離釋。叁約通別離釋。四總結合釋。今即初文。雲陳那本論故。天主入論是末也。今此釋分四段。必非取舍。含此多義示甚深標名也。由達此論等者。由通達此天主入論故。能悟入陳那所造因明正理也。
疏。或因明者(至)彼正理故。鈔曰。此第五釋中第二釋文。即約教理釋。雲陳那教稱故。天主入論取所诠理名因明也。即入論名者。謂天主論也。正理者陳那教稱者。正理言雖似取所诠理。今共取陳那正理能诠教。故雲陳那教稱也。由此因明等者。謂由此天主論因明論能悟入彼陳那論正理教也。
疏。或因明者(至)因明正理。鈔曰。第五釋中第叁釋文約通別釋。雲通名別稱故。能入所入論之通名者。音石雲。能入謂天主因明。所入謂陳那因明。入正理者。若但雲正理。則陳那論之別名。若加入言雲入正理。則天主論之名(已上道)。能入所入等者。以天主論雲入正理。則能入之別稱。陳那論雲正理。則所入之論稱。今合能所入雲入正理論。別稱者約陳那則但正理二字。約天主則加入言。一名師資別目。故雲別稱也。
疏。或此應雲(至)並持業釋。鈔曰。第五釋中第四釋文。即總結合釋也。因即是明者。前記雲。此唯取叁釋中(第五釋中前叁釋也)。入及正理解也。因即是明解入也(基辨雲。第五釋中前叁釋因明言陳那天主言並聽者智。此能入因即明也)。正者即理者。解正理言。即入正是天主。但正理屬陳那(已上)。今雲。因即是明者此釋入言。陳那天主言及聽者智是能入因故。言亦照了宗果因也。並持業釋者。前叁離釋皆成持業合故今總結雲並也(前記意取前叁釋中入與正理。今合釋因即明持業。可知能入即正理所入即正理。持業釋。此中所入即正理可知。能入智果持正理業用。持業釋。離能觀智無所觀正理故也)。斯第五釋初音石引備記雲。此亦依梵音雲因明正理入論。此初說(第五釋初說也)通初叁釋(標名五釋之中初叁釋)。謂陳那之因明此因之明(一)明之因(二)明與因(叁)故通初叁釋也。此陳那正理亦諸法真性(一)立破幽致(二)所立宗(叁)通初叁釋(雲雲)。今詳曰。備釋雖應有理。釋意混交似次绮互失第五釋疏意。工者顧而失矣。已上第五釋已。又纂要中于此第五釋更助作叁釋。一因明正理並佛本經之名。入者天主論名。能入佛說因明正理故。二因明通內外道名。正理者佛說名。入乃此論名。天主欲入佛說正理。叁因明根本佛說名。入正理天主論。因能入因明正理故(已上竹女)。今詳曰。疏第五釋但于師資設爲釋義。非及佛教根本。及本佛說約人法釋第四釋義。是亦應助第四非助第五。若不爾由纂助釋卻濫疏主釋意。後學擇而居焉。上來釋因明入正理五言中第二別作五釋竟。自下第叁以五釋別配。此中叁段。初因明二字配五釋。次正理二字配五釋。後明绮互釋。初因明別配如何。
疏。此五釋中(至)屬在何教。鈔曰。此五釋中者標牒也。第一因之明等下。音石雲。因之明者。因者生了。明者能诠教也。明之因者。明者敵證者智。因者立論者言也。因與明者。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因即明者。因(言生·智了)因。明者明顯(已上道文)。屬在何教者。前記(第一·六丁)雲。屬者隨也。本佛經及陳那天主俱名因明。故雲屬在何教也(秋篠鈔中此雲有記引破)。秋篠雲。有記解非也。第五釋中陳那·天主二論相屬無屬佛教。超取前釋豈疏主意。故知非也。唐前記雲。屬在者隨應之義。若依第五釋。則因明者或屬陳那論或屬天主論。或屬能入所入之論。隨其所應故雲屬在何教。此解爲是。符疏旨故(已上明燈)音石雲。因明之名亦通陳那·天主二論。正理之名亦通陳那論·天主論也。故雲屬在何教也(已上裏)。今詳曰。有記所釋如秋篠破。引唐前記爲是。與音石意同。尤爲勝也。
疏。正理亦五(至)總通前四。鈔曰。次正理二字別配(正理二字別配五釋)秋篠雲。有記雲。問。前叁何別。答。義亦有別。初取諸法真實自性差別名爲正理。次取能立破幽破道理。後取自所立宗。故叁義別(已上有記)。秋篠破有記雲。此解虛妄。欲顯義別還著文異。是有何利耶。今解雲。初約體義以爲正理。後二約義以爲正理。而義萬差所憑不同。或取幽致存義宗。故叁義別(已上明燈)。今詳曰。秋篠判有記釋不穩。有記所言全以疏文爲別。非欲顯義別爲此異。而秋篠以體·義爲此差別。雖有道理不如有記以疏釋文爲此差別。疏中釋正理言從寬漸向狹之別。有記由是尤爲穩當。五總通前四者。秋篠雲。有記雲。但言正理更不異呼。即是正理故雲總通前四(已上有記)。秋篠破雲。此釋非也。豈不異呼。即是正理耶。若爾則無言亦應正理不異呼故。今解雲。第五釋意。通取前前四以爲正理故。不別說也(已上明燈)。音石雲。第五釋中二解正理通上四正理也(已上道)。今詳曰。有記中雲更不異呼。雲無別設名言。即通言義。陳那·天主所名正理以正理名正理故。更設名言無所可言。通取前四正理名爲正理。此有記意。與秋篠·音石釋意無相違。然秋篠以無言破不穩。既雲更不異呼。但以正理爲名。破有名言以無言破。敵他所不許故。秋篠所破不當。而秋篠亦雲不別說。即有記雲更不異呼詞異意同。學者審思。問。前四釋中釋正理言各別。何故雲通取耶。答。第一正理諸法真性。第五釋中以陳那教雲正理。亦談諸法真性。第二釋正理立破幽破。是亦在第五釋中陳那教裏。第叁釋中正理所立宗。是亦在第五陳那教稱中。第四陳那本論亦在第五中。故雲第五總通前四也。
疏。由此一一(至)故略不述。鈔曰。此五釋別配中第叁結上。作绮互釋系圖示之。合成二十五釋者。秋篠鈔引唐前記雲。且以第一釋因明而曆余四正理合之爲五。余五亦爾。故五五合成二十五也(已上明燈)。基辨詳雲。余五亦爾者難解。先以五釋中一釋曆余四正理合爲五已。爾則其余應雲余四亦爾也。四五合成二十也。疏文雲合成二十五之合字。合前別配五作二十五也。如系示圖。義准應知。恐文繁廣等者。結略文也。纂要中設余釋绮互。非急所學。故略不舉。須者往見。上來釋因明正理入五字竟。自下釋論題叁段文中第叁加論字釋。此中有四。初釋論教亦因明。二釋論言。叁約能所诠合釋。四准瑜伽釋而釋。初中有二。初依初解釋。後依後四釋釋。初文如何。
T69002301.GIF
(一一別配
一因之明 諸法真性
二明家因 立破幽致
叁因與明 所立宗義別
四因即明 陳那本論配
五屬在何教 總通前四
(但爲五釋))
(绮互釋之
一因之明立破幽致 二明家因所立宗義
叁因與明陳那本論 四因即明總通前四
五屬在何教諸法真性 六因之明所立宗義
七明家因陳那本論 八因與明總通前四
九因即明諸法真性 十屬在何教立破幽致
十一因之明陳那本論 十二明家因總通前四
十叁因與明諸法真性 十四因即明立破幽致
十五屬在何教所立宗義 十六因之明總通前四
十七明家因諸法真性 十八因與明立破幽致
十九因即明所立宗義 二十屬在何教陳那本論)
(合上別配總成二十五釋。)
疏。然依初解(至)教亦因明。鈔曰。然依初解等者。秋篠·音…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