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P4

  ..續本文上一頁過。不爾便成所別不成。

  疏上二過。

  已下初言初過。將初爲錯。應安後言。後過應言初宗也。即應言後過所依不成。能別有初過。應言能別不成所別有。故疏言初後字錯。

  疏由是所立不與能依所依名者。

  總宗非所別。亦非是能別。故非所依也。

  疏七由是所立□與能依之名者。

  雖未審決。且分不相離性爲所立。不與能依所依名。應亦無失。疏意雲。□所許實非攝者。唯他宗中四大種內。非無有實然非實亦是實□差別。

  疏如違他現非違自教者。

  如佛法對勝論雲。地水火叁。非眼所見。彼宗自謂現所見故。

  疏如唯違自現及能別不成者。

  如大乘對一切有。除佛定心所緣眼根。是我由宗許定心緣眼等故。他宗不許我即兩。

  疏八合有四句者。

  初四除第九。二四除第叁。四四中除第一。

  疏此論所說現量相違有四過等者。

  此指論中作法過論。

  疏皆有自他俱者。

  俱即自他俱違。不俱即自他俱不違也。

  疏如以自現相對爲句。

  此中應言二四句全分一分也。

  疏或同異宗者。

  此因同彼異品因也。

  疏雲無因依有法有法通有無者。

  余處複雲無因不得成有。成有彼約所成之法。此約因雲非佛語所不攝。亦許發智非佛語不。答且除發智故。有後後有難難等言。且發智論。自許佛說者。此舉彼宗。一分陳義。擬作不定過。又言余小乘者即除故。彼宗一分說之者。余一切小乘宗及大乘者。共許發智論是集佛語。而非佛說。亦非外道六足攝。故言兩俱極成。非佛不攝也。非佛語者即外道六足等。又言是非佛語攝。此言非佛語。非是外道六足等名非佛語。佛語佛顯不定。

  疏因犯一分兩俱不成。

  意顯發智入宗一分。及大乘者。俱不許彼非佛□不攝。豈汝大乘。許非佛語不攝。豈汝大乘許非佛語耶。□解兩俱等者。文前大引發智。以爲不定。即是此因。于有法攝發智爲宗。因有兩俱不成。此因乃于發智上無前後相違者。意雲前約非佛語所不攝言。非外道語之所攝。于發智上有。後約是佛語故。發智上無不相違。

  疏爲如自許發智者。

  如大乘自許一分不許及大乘兩俱極俱極成非是外道六足所攝。不說名非佛語。與前釋義殊。是一因言。含此二義。所望有異。隨應出過。

  疏如于角決定于牛有疑者。

  此即所別決定。能別有疑。有人隔牆見角。決知牛角爲望爲牛戴。後或于火定煙有疑者。即是能別定。所別不定。如言煙下有火。立火見于火故。決定對敵申宗。自生心疑預。謂煙是火家之相。今既對敵申宗。俱于煙上起疑。不相火上生疑也。

  疏若等俱疑即是兩俱不成極成等者。

  上兩俱言。含于二義。謂能所別及自他俱。下兩俱言亦即能所別俱。俱不極者。及自他也。

  疏前似宗但說所依無等至有體猶預俱不成者。

  意雲。前據無體。不說猶預不成。疑決異故。今說有有體故有。猶預不成。猶者犬也。預者前也。猶如犬子在于前行。至于岐路。以待人故。今時猶預。亦該如是。至于雲煙露等不決定。故名猶預。

  疏答因雖叁相唯初一相等至名不成者。

  此舉例也。言余宗具者。現量等也。言合二建宗者。此釋能別所得成宗名。翻此宗得不成之名也。言成宗義疏者。舊釋宗具言故。但名不定。相違者。因後二相。

  疏雲諸有皆不共者。

  意明凡是不共因言諸有也。

  疏如山野草者。

  此喻可解。意明其不共因。雖不屬同異品。然有隨成一宗之義。其量如何。且如立聲常宗。所聞于瓶並無。其空雖是宗之同品。然是因之異法。若有取彼瓶爲異喻。返顯常無常。故雲不定。

  疏離系親子至我有命等者。

  是彼苗𧜟故。凡言親子聲是無命。不能增長。如胡瓜等緣樹上難。故言無命。返此即心有命。

  疏然俱可得一義相違者。

  謂有一義能與彼違不容有。故是猶預。

  疏所生皆合一能生皆離多者。

  意能生皆有父母。所生之子唯一。乃至少分地。子唯一微。父母容多。問子微不越因量者。爲子越一。父母爲總敵父母。解雲唯識中。破彼許通二釋。

  疏不如同勝論聲性。

  意簡兩宗聲性差別。其義如何。且二聲論。聲有二。一如大乘真如。二有宗攝滅。問勝論宗其聲性者。即同異更不別立。即同異性。遍一切法上聲。業等爲性。是宗法有法猶預因。望猶預。如廚等中。立敵智因。如何說是猶預能立成不。此中泛問答也。問前句數初雲。因猶預非喻。指如廚中等。何故又如廚等中。成猶預也。答據喻上不疑于煙。但因或斷。今約似能立中因。有猶預喻。設不疑亦無猶預。如相違決定中言。此二亦是猶預也。答意可知。

  疏此他比量相違決定者。

  意說。雖自立是前比量。相違決定。

  疏無二自他若二自他俱真破彼非似立故。

  意雲。相違決定必須一自他及共。論中是其共也。若二自俱真能立至叁相具足立自義。若二他俱真能破叁相。今雲破他故。並非者也。立即相違不定也。

  疏自共比中諸自不定及共不定是不定過者。

  問共中因有于他異品轉。何非不定。答不共許故。若爾望自異品。亦不共許。何共中爲不定也。答若五比量。于自異轉。即相違自宗成過也。

  疏與相違法而爲自故者。

  如立常宗無常相違。名宗相違。其所作性而無常爲因。名相違。依主釋。

  疏如無違法至定無有故者。

  無違法者。謂所作因或無常宗。離諸過故。名無相違。法相違亦爾者。即所作性因。成若常宗。違無常之宗。亦無過失。故言相違亦爾也。相違所成法。無定無者故者。即異喻也。宗因不有也。

  疏問有因返宗不順因義等名相違者。

  此問意雲。常與無常兩宗相違。返與彼爲因。名相違因。所作非作。二因相返。與彼爲宗名相違。此問與前不同。前據宗因相違。返而爲難也。答意可知。

  疏一自性謂我若有若無所成立者。

  據有成其差。然立言我是有。意本立我。不亦成有。故說有無名所成立自性者也。然教小異因明。望雜集也。因明據言诠中。比量安立。局自體者。名自相也。如聲不通瓶上比量。心所安立貫他上共相如見無常等也。此之二種現量智緣。總名自相。雜集等中法據爾體。而說色等。名自相。若名共相诠所不及。現量心緣。總名自義。亦有別者。前據局通。後依先後。

  疏如立聲無常宗常聲之上等至非彼緣性等者。

  此中作法影略舉者。常無常中。各有差別也。非常互爲差別也。

  疏床座通二者。

  法師雲。此將錯。應雲准積也。

  疏眼等唯爲實他受用等至唯彼假他用者。

  即逆次結上二解也。

  疏勝義七十者。

  即世親菩薩將欲義破彼。惡言他宗故。此論釋金七十釋本義。並爲勝義。

  疏有漏者。

  有于二釋。一即色能有彼能緣煩惱。能緣緣煩惱。爲所有也。二雲由煩惱發業。盛于色等。即漏所起有漏也。

  疏空有聲空。

  非有離之外無別能有。聲不無故。亦有聲也。

  疏以其同喻亦犯能立不成者。

  謂以無實爲因。同異喻不能有于和合。和合句義。即無實也。故言能立不成。

  疏亦不遍者。

  謂有無實因不遍有法。立者不許有法。有于和合句義。敵者不許。即實非無之有性。有于和合。故言因亦不遍也。

  疏乍似唯有于至一一皆有者。

  若言有無實因。乍似唯有實句之中。父母本微時。方等無實。不能有子微已去一一實也。

  疏既以離實有性而性同品亦是宗中所立法者。

  意雲。立者比量雲。有性有法。非實德業。是宗中法。立者意許非實德業。即是離實大有性也。故此有性是所立法。

  疏答彼宗意許等至是違自相者。

  此說意雲。離實有性。望意許邊。是于差別言有。即同離實有。違此意許。離實有自相。且無同有法之言。豈不合于即離。何但違離實有性自相。即許無耶。答即實有性。唯在敵許故。違意許之時。自相即無也。不同眼等他用之宗。彼立者許他用言中。八于真假。且意許立真因。返成假故。是差別因也。以一分法自相也。

  疏無德無動作者。

  意明大有非德業。依無細分者。有體是一。不如同異有別也。

  疏一有同诠緣因者。

  實德業叁同有一。故名爲有。以此爲因。起同緣智也。如小乘立同分者也。

  疏意許差別爲有緣性至诠言乃別故彼不取者。

  謂同異性也。

  疏有無之有者從同異性已來有者。

  總是有無之有。意說有性即有能緣性。不言有是大有。所以五頂立量難雲。有性應非作有性。有緣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此量必然更煩。如加改雲。有法自相相違者。必自宗無此有法。方可與他作相違因。所別極成。定無此過。若與他相違過者。違自宗故。大有緣性。雖同大有。同異诠言各別立者。定立大有有緣性故。彼不取同異有緣性。爲有法差別。屬古師。

  疏義竅定者。

  意雲。義作大有非有緣性也。恐有過故。論文中略也。

  疏問如聲論言聲應非作聲有緣性等至有法差別相違者。

  此中意謂。佛法對彼立聲無常。即聲論與佛法。作有法差別相違也。問佛法豈亦意許其聲作有□性。解雲亦許其聲耳所緣性。又答中言應非擊發。寄唯此知之。

  疏軌法師唐興者。

  即紛洲溫城縣寺名也。西方河者。即彼名倚倚服也。泀慈舟者。爾雅雲。順流爲㳂。逆流爲溯。流裁流。爲詞文爲亂骞者。立斬也。羽職慮此上二字。並是鳥飛意也。夫正因者等者。疏理門論雲。但由法故。成其法者。初法者是因法也。後法者宗中法。問觀此答詞。乍似不答所問。然致疏主意異。彼征詞廣申因義。初泛說因相。後方正答。長讀可知。故下文雲。故此四因不違四六。正結答也。

  疏有法之上別義者。

  此中意雲。言陳有性。即是有法自相。立者意離實大有即法上義差別義。即名爲法。問此離實大有。豈非…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明入正理論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