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法差別。如何得于法名。疏彼此所诤。宗上叁相。即四相違中。下叁因所成宗也。宗上余叁者。即余叁因也。疏立順因正破。乃相違不定因。立者將自宗。即是正。雖異品轉。且一往言破。乃相違者。謂敵者將彼立者之因破之。宗乃相違也。
疏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者。
謂改勝論本比量中同異性同喻。爲其異喻。
疏此四非必相違者。
意雲。不必一因違四。方是相違。二兩亦是。
疏此上所說兩俱不成者。
此望同喻上。立敵不許有此因也。如何指虛空爲喻說所作。立敵俱不成也。下文□□有兩俱不成必無不定等者。彼望于宗。有法上無此因也。如聲常眼所見性。即阙相立不定相違。要初相有初相不成。故言無不定等也。
疏若無所邊害者。
此正因。
疏不定相違並于宗有多是宗法者。
即釋上正與似因也。
疏依增立但此五者。
意言。似喻立中。據過勝立。于無合非勝故。所以不立。望其真喻。合結非勝。總非立也。以似翻亦不立。約勝過故。立無合倒合也。
疏若據合顯等至是因過者。
此中意說。若以心心所法爲同喻。此無礙且是不定過。余可知。
疏隨一不成至舉喻如業佛法不許者。
此約彼宗。身語二業。是有貿礙礙。據此業聲。亦包叁業。且取一分隨一之過。
疏猶預不成准前亦有二今喻亦二者。
同其隨過亦有四句。以不答准理。應今約顯。
疏或同喻者。
此即例余俱同及心果喻句故知。
疏若所立因喻相似喻依因不依等者。
此中意說。因喻望宗。俱能立故言相似。喻既依其所立因。亦喻非依有法。
疏雙依有法及法如俱不成者。
即能所二別俱不成也。
疏所別不無宗耶者。
此是結他之辭。若無所別。豈不是無宗耶也。
疏理門但舉有喻所依等至法略不明者。
意明。此廣彼略。理門但既俱不說無但故。兩俱隨一義。彼亦不有。又言唯此有無簡者。即此論文有無雙說。四義亦成。有即初二兩俱隨。余義可知。
疏宗因俱有體無俱不成有叁十六者。
與共宗因。有解非能共無俱不成。非共宗因有體。亦共宗因有體。亦共無俱不成。第四翻此。此約共宗有體無俱不成者。既作四句。對自他無俱不成亦爾。余准知。
疏然此亦有兩俱二立平等及非有者。
此意明前四句。各有四句。言初二者。唯許所依。余各通二。有及非有。
疏一自隨一二俱不成等至取爲同喻者。
此明一類外道。許有虛空而非變者及以作業對他無空。即是自有俱不成也。
疏有互阙無並不成者。
此釋且據宗因有體之喻。若通诠者。即有妨矣。爲前破智所依。無時是無俱雲。雖有所立。可非所能依不成。若准此釋。疏主許中有無也。過約分說亦得過乎。若准舊文。古即無妨。
疏古敘他救聲雲等至不似因亦不得成者。
即軌法師敘量救前。應言汝正量雲。聲是所作。舉爲喻瓶即杖等作。聲即咽之所作。不似聲因。尚得成喻。何妨空上無爲。是遮聲因。遮悉得成喻。
疏即救破雲至亦得成喻。
此軌法師豎自破他救。
疏望自應隨一分不成過者。
小乘望大種。自應具隨一。即大乘唯遮他隨一過。無俱不成者。既作四句。對自他無俱。不成亦爾。余准知。因有隨一。並阙所依者。以大乘不立虛空既既是非有。其因亦是所依不成。于一法中。望別分過。
疏龜毛無表故成者。
謂智成宗不。
疏亦有自相相違者。
即作比量叁虛空非作故。猶如擇滅。
疏言可非能立阙不成者。
此智清之詞。非可非者。即是非也。言有二者。即能所立也。意難得此宗且繁剩也。既有須□單阙。
疏可非能立阙不成過者。
俱故成宗不也。
疏理門雲前是遮诠者。
即喻初也。發智稱其前。遮诠即是悉。
疏若說合說言喻上別義者。
合言諸所者作合。即喻上別義。非正正體。二者者即第叁也。
疏初二合四者。
即初偏無。是第叁六者。即俱不成也。有中分四。無中有二。余二除猶所依義。如前說通論。初叁總有十四。帖後二過成十六也。各分自他。共成四十八。若准舊疏。無中開四。成五十四。
疏如立我無許谛擇故等者。
此無同品但招。異品作過。
疏維摩雲如無煙之火等至今據顯相故無違者。
意雲。准彼經翻是火法。煙何今言極煙。然非有處。且無其煙。故今文雲。經顯相火皆煙。故不違。
疏前望二宗等者。
前望有無二宗故俱不成。後據別有宗也。
疏立有異即不遣若無必遣。
此約所中能別有無宗不然。所以論有無。疏或于六俱不遣中或不開。故知但說有俱四不成。不說無俱不遣。以無必遣故。前似同中。無俱有二。謂兩俱隨一。二別分叁。謂自他共。既不立無故滅六。疏此有何故。答現比真量別定是非。似既非量。甯比量攝故過是。
疏非比極成現所有量者。
是有法非現量者。非比者。是簡過之爲法。
疏現量內有者意言現外所有量准外道宗即至教譬現量有者。
意等是現之外。所有據大乘即比量。是後比量是後比量中。言比所有准可知。
疏又助難言外道量至余不立故者。
此中意說。佛法自宗許至教量。仍現似攝。喻等佛宗先無外道量雲。非比極成現所量。此之有法。比量現量之。外道舉至教等所有量故。望佛法一分不成。疏中猶雲能別一分。不法師自此疑。問外何法須雲二耶。答據實二皆成。現比外有量。爲無同喻。故更互成。
疏有敘外難雲等至以得自相者。
此即自難言。若他反難等至如何難乘者。即舉外難也。
疏今問此難爲因明等者。
此問佛法難外所由。
疏即不得言假智等救者。
意前師既得經中自相。以難于他不合受。此難以假智。诠不得。經中得自相故也。
疏若據外宗彼非假智得自相故者。
意外宗得自者。許非假智。前師所依。此智以難于彼說。從依經自共相難者。即是經中所說色。色等言離得自相名也。據彼經說。其還以暖爲相也。即非假智及诠得之。
疏自相且不離串者。
外道既雲言诠得火自相。此言即在串。
疏現量心緣至可分有體者。
此分字扶同音讀也。言體者。不依言诠。自相有體也。今破雲。言有太寬失。二叁俱自性。分別自性。即五識故。叁中隨念且定心俱。豈非現也。故後得智及五識中。有隨念自性也。准七攝叁分別。七分別中。唯除意比分別叁智。余有現量。
疏定心緣因等至即是彼智者。
問無漏後得智豈不教。答佛果中。緣名言及叁世。是彼智也。問佛智既證法性如何稱。答法性雖後證智。無中立有。故並是假也。
疏無恒變者。
恒不變俱。是于常爲無。此二即無常。問法及有法。因叁相等。令無體。如何心緣。答雖無體。而有其義。
疏毛輪者。
毛即輪也。
疏由是成前舉所說力者。
由合無常與作性。不相違返故。成別立者。舉所說宗。有其功力。
疏即亦顯彼故此攝盡者。
意明顯示此言攝二破也。
疏緣假即依智性。
即和合假。
疏余境分者。
瓶盆四塵之余故。
疏即能破言提彼似破起亦所作者。
即約能生所生。分二作也。前能所二破也。
因明疏抄
于時享保九歲在甲辰四月嘉辰。承師命而挍之。舊本字畫不分明。殊疑者傍附鄙懷以正之。後見撿余本。而詳是非焉。
胤兼(十八歲)
[因明入正理論略抄]
(1)之□述□□□
(2)通人之□觀譬□□
(3)今將釋一論。略作叁門。第一□
(4)論題目。第叁分文解釋言□
藏(5)聖教廣弁生死涅槃因果。若□
(6)道之內□故。曰內明也。二者。因明。謂廣說能立
(7)摧邪顯正之楷模。以生了之明因。契真宗之□理
(8)也。叁者聲明。謂說男聲女聲之流。非男非女之類。或明八(9)轉解箋。或以六釋訓名。廣弁諸聲。號聲明也。四者醫方明。(10)謂說病因病相救療方策。故號醫方明也。五者工巧明。(11)謂說工巧技術之法。即書算印數之䡄模。廣述斯事。故(12)曰工巧明也。此論即五明中因明所攝也。
第二釋論題目者。此論一部有其兩名。一者因明。(13)即是諸論之通名。二者入正理。即是此論之別號。雲通名者。(14)且西方內道外道總有一百余部。皆申立破之義。總號因明。(15)雖是五明之中別名。仍是一明之中通號也。言因明者所以也。(16)如立聲無常。有何所以。得知無常。叁相等因。即是無常所以(17)故也。又。因言者所待也。謂無常之理。要待因方顯故也。了宗(18)之智。要待因方生故也。
今言因者顯二種因。一正取了因。正顯(19)無常理故。二兼取生因。通生敵論解宗智故。
生因了因。各(20)有叁種。謂言義智。釋此叁因及明兼正。如疏中述。故言因也。
(21)言明者。西方兩釋。一雲。因即是明。故號因明。即持業釋也。由因(22)能顯無常理故。二雲。因家明故。名曰因明。即依主釋也。此中有二(23)大德。各承叁藏解不同。一雲。無常果智。明解宗理。是因(24)家明。故曰因明。一雲。無常正理本成。明顯由因力故。今顯因(25)家明。故名曰因明。
今總合爲一解雲。了宗之智。明解是(26)成。生因之明也。無常之理。明顯是成。了因之明也。即顯生了二果(27)明。是成生了二因之明也。
問。喻亦能顯宗及生敵論智。何故(28)不言喻明。乃說因明耶。
答。因是其主。喻是其助。就主爲名。(29)不言喻明也。又解。若言因明亦攝彼喻。二喻皆是叁因攝故。(30)若言喻明。不顯叁相。二喻唯論後二相故。
言入正理者。是別…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