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有法差别。如何得于法名。疏彼此所诤。宗上三相。即四相违中。下三因所成宗也。宗上余三者。即余三因也。疏立顺因正破。乃相违不定因。立者将自宗。即是正。虽异品转。且一往言破。乃相违者。谓敌者将彼立者之因破之。宗乃相违也。
疏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者。
谓改胜论本比量中同异性同喻。为其异喻。
疏此四非必相违者。
意云。不必一因违四。方是相违。二两亦是。
疏此上所说两俱不成者。
此望同喻上。立敌不许有此因也。如何指虚空为喻说所作。立敌俱不成也。下文□□有两俱不成必无不定等者。彼望于宗。有法上无此因也。如声常眼所见性。即阙相立不定相违。要初相有初相不成。故言无不定等也。
疏若无所边害者。
此正因。
疏不定相违并于宗有多是宗法者。
即释上正与似因也。
疏依增立但此五者。
意言。似喻立中。据过胜立。于无合非胜故。所以不立。望其真喻。合结非胜。总非立也。以似翻亦不立。约胜过故。立无合倒合也。
疏若据合显等至是因过者。
此中意说。若以心心所法为同喻。此无碍且是不定过。余可知。
疏随一不成至举喻如业佛法不许者。
此约彼宗。身语二业。是有贸碍碍。据此业声。亦包三业。且取一分随一之过。
疏犹预不成准前亦有二今喻亦二者。
同其随过亦有四句。以不答准理。应今约显。
疏或同喻者。
此即例余俱同及心果喻句故知。
疏若所立因喻相似喻依因不依等者。
此中意说。因喻望宗。俱能立故言相似。喻既依其所立因。亦喻非依有法。
疏双依有法及法如俱不成者。
即能所二别俱不成也。
疏所别不无宗耶者。
此是结他之辞。若无所别。岂不是无宗耶也。
疏理门但举有喻所依等至法略不明者。
意明。此广彼略。理门但既俱不说无但故。两俱随一义。彼亦不有。又言唯此有无简者。即此论文有无双说。四义亦成。有即初二两俱随。余义可知。
疏宗因俱有体无俱不成有三十六者。
与共宗因。有解非能共无俱不成。非共宗因有体。亦共宗因有体。亦共无俱不成。第四翻此。此约共宗有体无俱不成者。既作四句。对自他无俱不成亦尔。余准知。
疏然此亦有两俱二立平等及非有者。
此意明前四句。各有四句。言初二者。唯许所依。余各通二。有及非有。
疏一自随一二俱不成等至取为同喻者。
此明一类外道。许有虚空而非变者及以作业对他无空。即是自有俱不成也。
疏有互阙无并不成者。
此释且据宗因有体之喻。若通诠者。即有妨矣。为前破智所依。无时是无俱云。虽有所立。可非所能依不成。若准此释。疏主许中有无也。过约分说亦得过乎。若准旧文。古即无妨。
疏古叙他救声云等至不似因亦不得成者。
即轨法师叙量救前。应言汝正量云。声是所作。举为喻瓶即杖等作。声即咽之所作。不似声因。尚得成喻。何妨空上无为。是遮声因。遮悉得成喻。
疏即救破云至亦得成喻。
此轨法师竖自破他救。
疏望自应随一分不成过者。
小乘望大种。自应具随一。即大乘唯遮他随一过。无俱不成者。既作四句。对自他无俱。不成亦尔。余准知。因有随一。并阙所依者。以大乘不立虚空既既是非有。其因亦是所依不成。于一法中。望别分过。
疏龟毛无表故成者。
谓智成宗不。
疏亦有自相相违者。
即作比量三虚空非作故。犹如择灭。
疏言可非能立阙不成者。
此智清之词。非可非者。即是非也。言有二者。即能所立也。意难得此宗且繁剩也。既有须□单阙。
疏可非能立阙不成过者。
俱故成宗不也。
疏理门云前是遮诠者。
即喻初也。发智称其前。遮诠即是悉。
疏若说合说言喻上别义者。
合言诸所者作合。即喻上别义。非正正体。二者者即第三也。
疏初二合四者。
即初偏无。是第三六者。即俱不成也。有中分四。无中有二。余二除犹所依义。如前说通论。初三总有十四。帖后二过成十六也。各分自他。共成四十八。若准旧疏。无中开四。成五十四。
疏如立我无许谛择故等者。
此无同品但招。异品作过。
疏维摩云如无烟之火等至今据显相故无违者。
意云。准彼经翻是火法。烟何今言极烟。然非有处。且无其烟。故今文云。经显相火皆烟。故不违。
疏前望二宗等者。
前望有无二宗故俱不成。后据别有宗也。
疏立有异即不遣若无必遣。
此约所中能别有无宗不然。所以论有无。疏或于六俱不遣中或不开。故知但说有俱四不成。不说无俱不遣。以无必遣故。前似同中。无俱有二。谓两俱随一。二别分三。谓自他共。既不立无故灭六。疏此有何故。答现比真量别定是非。似既非量。宁比量摄故过是。
疏非比极成现所有量者。
是有法非现量者。非比者。是简过之为法。
疏现量内有者意言现外所有量准外道宗即至教譬现量有者。
意等是现之外。所有据大乘即比量。是后比量是后比量中。言比所有准可知。
疏又助难言外道量至余不立故者。
此中意说。佛法自宗许至教量。仍现似摄。喻等佛宗先无外道量云。非比极成现所量。此之有法。比量现量之。外道举至教等所有量故。望佛法一分不成。疏中犹云能别一分。不法师自此疑。问外何法须云二耶。答据实二皆成。现比外有量。为无同喻。故更互成。
疏有叙外难云等至以得自相者。
此即自难言。若他反难等至如何难乘者。即举外难也。
疏今问此难为因明等者。
此问佛法难外所由。
疏即不得言假智等救者。
意前师既得经中自相。以难于他不合受。此难以假智。诠不得。经中得自相故也。
疏若据外宗彼非假智得自相故者。
意外宗得自者。许非假智。前师所依。此智以难于彼说。从依经自共相难者。即是经中所说色。色等言离得自相名也。据彼经说。其还以暖为相也。即非假智及诠得之。
疏自相且不离串者。
外道既云言诠得火自相。此言即在串。
疏现量心缘至可分有体者。
此分字扶同音读也。言体者。不依言诠。自相有体也。今破云。言有太宽失。二三俱自性。分别自性。即五识故。三中随念且定心俱。岂非现也。故后得智及五识中。有随念自性也。准七摄三分别。七分别中。唯除意比分别三智。余有现量。
疏定心缘因等至即是彼智者。
问无漏后得智岂不教。答佛果中。缘名言及三世。是彼智也。问佛智既证法性如何称。答法性虽后证智。无中立有。故并是假也。
疏无恒变者。
恒不变俱。是于常为无。此二即无常。问法及有法。因三相等。令无体。如何心缘。答虽无体。而有其义。
疏毛轮者。
毛即轮也。
疏由是成前举所说力者。
由合无常与作性。不相违返故。成别立者。举所说宗。有其功力。
疏即亦显彼故此摄尽者。
意明显示此言摄二破也。
疏缘假即依智性。
即和合假。
疏余境分者。
瓶盆四尘之余故。
疏即能破言提彼似破起亦所作者。
即约能生所生。分二作也。前能所二破也。
因明疏抄
于时享保九岁在甲辰四月嘉辰。承师命而挍之。旧本字画不分明。殊疑者傍附鄙怀以正之。后见捡余本。而详是非焉。
胤兼(十八岁)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
(1)之□述□□□
(2)通人之□观譬□□
(3)今将释一论。略作三门。第一□
(4)论题目。第三分文解释言□
藏(5)圣教广弁生死涅槃因果。若□
(6)道之内□故。曰内明也。二者。因明。谓广说能立
(7)摧邪显正之楷模。以生了之明因。契真宗之□理
(8)也。三者声明。谓说男声女声之流。非男非女之类。或明八(9)转解笺。或以六释训名。广弁诸声。号声明也。四者医方明。(10)谓说病因病相救疗方策。故号医方明也。五者工巧明。(11)谓说工巧技术之法。即书算印数之䡄模。广述斯事。故(12)曰工巧明也。此论即五明中因明所摄也。
第二释论题目者。此论一部有其两名。一者因明。(13)即是诸论之通名。二者入正理。即是此论之别号。云通名者。(14)且西方内道外道总有一百余部。皆申立破之义。总号因明。(15)虽是五明之中别名。仍是一明之中通号也。言因明者所以也。(16)如立声无常。有何所以。得知无常。三相等因。即是无常所以(17)故也。又。因言者所待也。谓无常之理。要待因方显故也。了宗(18)之智。要待因方生故也。
今言因者显二种因。一正取了因。正显(19)无常理故。二兼取生因。通生敌论解宗智故。
生因了因。各(20)有三种。谓言义智。释此三因及明兼正。如疏中述。故言因也。
(21)言明者。西方两释。一云。因即是明。故号因明。即持业释也。由因(22)能显无常理故。二云。因家明故。名曰因明。即依主释也。此中有二(23)大德。各承三藏解不同。一云。无常果智。明解宗理。是因(24)家明。故曰因明。一云。无常正理本成。明显由因力故。今显因(25)家明。故名曰因明。
今总合为一解云。了宗之智。明解是(26)成。生因之明也。无常之理。明显是成。了因之明也。即显生了二果(27)明。是成生了二因之明也。
问。喻亦能显宗及生敌论智。何故(28)不言喻明。乃说因明耶。
答。因是其主。喻是其助。就主为名。(29)不言喻明也。又解。若言因明亦摄彼喻。二喻皆是三因摄故。(30)若言喻明。不显三相。二喻唯论后二相故。
言入正理者。是别…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