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P6

  ..续本文上一页名也。(31)入是方便悟入之义。言正理者。因明释中。有其三解。一云。陈那(32)所造大因明论。名正理门。何故名为正理门耶。西方解云。宗是(33)其正立论崇重。以为正故。因是其理。是彼正理宗所以理(34)故。喻是其门。由能通显真宗理故。又解云。智因是正。由彼正(35)解三相义故。义因是理。义即理故。言因是门。通显义故。彼(36)论广明正理门故。名正理门也。今。商羯罗主。为正理论文句难(37)解故造论。若学斯论。即能悟入正理也。论文句故言入正理也。

  (38)一云。由学此论。即能悟入大因明论所诠正理。故云入正理也。

  一云。(39)由学此论。即能以三相之因悟入诸佛所说无常空等正理。故(40)云入正理也。

  此解通别两名并是三藏伝西方释也。余解如(41)疏中释。此不繁述。

  言商羯罗主菩萨者。商羯罗主。如疏(42)中释菩萨者略有三解。一云。菩提者。此云觉也。萨埵者。此云有情也。(43)谓。菩萨缘菩提。为所求之境。缘萨埵。为所救之境。并是从境为(44)名。二云。菩萨有情。缘菩提故名觉有情。即从所求果及能(45)求者为名也。三者。萨埵以勇猛为义。谓勇猛求菩提故。即从(46)境及用为名也。今。菩萨者略去提埵二字故也。

  (47)就第二(?)判(?)文解释中。广如疏述。就疏中无去略。助解云。能(48)立之义西方释有四种。一真能立。谓三支无过是也。二(49)真似能立。谓相违决定是也。具三相边。名之为真。为敌(50)量乖反。名之为似故也。三似能立。谓余不定及相违因(51)并喻过等是也。四似似能立。谓四不成因过是也。遍宗法因。正(52)是能立之主。若阙此相即是似立之中似也。

  今。言能立者。但(53)是四中真能立也。后三并是似立所收。

  能破之中。义亦有四。一真(54)能破。谓斥失当过。自量无失故。言真能破。二真似能破。(55)谓当过而斥。所以称真。自不免僭。故名为似。此即相违决定(56)过也。三似能破。谓无过妄斥。名之为似。如所作相似等是。四(57)似似能破。谓无过妄斥。名之为似。自量复更有失。名为似似。(58)此即同法相似等是。

  问。论文既言宗等多言名为能立。(59)即显言因是其能立。何故智义。非能立耶。

  答。有解云。智(60)因是初。言因是中。义因是后。举中可以显其初后。亦是能(61)立故也。今解云。由智发言。由言诠义。俱益(?)所成理。实(62)三种皆名能立。以言胜故。偏说之。何以得知。且如未立义。(63)前虽有智义。其宗未立。发言对敌。其义方成。故知言因(64)约胜说也。

  问。何以得知。智之与义且能立耶。

  答。准下文释能(65)立体中。因有三相。既是义因。故智义亦是其能立。又。准(66)对法论能立有下现比二量。□□其中。故知智因亦是能立也。

  又。(67)疏中云。古师以一切诸法自性差别。总为一聚。为所成立(68)于中别随自意所许。取一自性及一差别。合之为宗。宗既(69)合彼总中别法。合非别故。故是能立。陈那以宗望因喻。故是(70)所立。

  若作此解。古师义者。理恐不然。岂可一切自性差别皆(71)此宗。因之所成立即一能立。又。若合法为能立者。宗之所立(72)为合为离。若言合者。何殊能立。若言离者。何益所成。(73)回回回回。皆成过失。故知不得作此解也。

  今解。古师言声与(74)无常。本不相离。敌论不解。妄谓为常。今。立论者以彼宗云(75)显和合理。能显之言名为能立。所显之义为所立。(76)陈那云。声无常言。但显所立。非正能立。又。为因喻所成立故。亦(77)非能立也。

  问。古师若救言。必是其能立。(宗。)以宗因喻三言随一(78)摄故。(因。)如因喻言。(同喻。)法非能立者。必非三言所摄。犹如余言。(异喻。)(79)若作此救如何解释。

  答。应作相违决定过云。宗支定非(80)能立之言。宗。以不诠因相故。因。如能立言。(同喻。)法是能立言者。(81)定诠因相。如因喻言。(异喻。)若直难云。因喻所诠是能立。能诠之言(82)亦能立。宗之所诠既所立。能诠之言亦所立。故不得言宗能立也。

  (83)问。既取所等因喻名为能立。何故论云。由宗因喻多言。开示(84)未了义耶。

  答。由宗之因喻。开晓问者未了义。故无有过。

  (85)问。宗若非能立者。何故论文。解能立体中释宗耶。

  答。为解(86)能立之所立故。又对所立弁能立故。故解能立。便释所立也。

  (87)问。解宗依中。何故不言极成所别极成法。乃言极成有(88)法极成能别。

  答。有二释如疏中。今。更助释言。所言极成有(89)法者。即显能别。亦名为法。言极成能别者。即显有法。亦名(90)所别。故彰略成举显有两名也。

  问。何故。要举此二。显有(91)两名耶。

  答。有法宗依。亦因依。通二法依。举有法能别。唯。(92)是宗中法。恐滥因法。举能别故。要举此二。显二名也。

  问。声(93)上能别者若极成。即有相符极成过。若取余法上极成。即有(94)非声能别过。有何义说极成耶。

  答。西方因明释。中有(95)两师。一解云。声上无常。是别无常。余法无常。是总无常。(96)以总合别。总极成故。别亦可成。故对声论。能别极成。(97)若对数论。立声灭坏。若总若别。皆不极成也。一师云。如立(98)宗时。能别虽未极成。以立喻时。必极成。约当说现。故言极(99)成。若对数论。立声灭坏。若当若现。俱不极成。故极成(100)言。依斯义说。

  问。解因初相。何故但以有法之上极成法。成立(101)有法上不极成法。不以有法成有法及成法。不以法成法有(102)法耶。

  答。皆是不成因故也。有法成因者。若即用此。有法即(103)是所立。成能立过。既立为宗。复立为因。故是两俱不成(104)过也。若以余有法。成此有法者。既离此有法。亦非因初相也。(105)有法成法。不成因者。且如法及有法和合为宗。二种俱是因(106)所成立。复指有法。以之为因。即是所立成能立过。亦是两(107)俱不成过也。以法成有法不成因者。先极成因。必须依极成(108)有法。其有法既不共许。故是所依不成过也。故但可以极成(109)之法成有法上不极成法。故理门论云。

  有法不成于有法  及法(110)此非成有法

  但由法故成于法  如是成立于有法

  准此论(111)文。故知但以法成法也。

  问。若有法不得成有法者。何故因(112)事生比量。以彼因有法成立火有法耶。

  答。以此处回焑相(113)应义成立。此中回火相应义。既以此处为有法。用两种相(114)应义为法。并是以法成法。亦无有过。此义亦依理门论说。

  问。(115)无常声宗法。法及有法。合为宗。所作亦是声家法。何(116)故不取以为因耶。

  答。敌论不许。不相离法及有法合为宗。(117)以法成立其法。故别取所作以为因。

  问。何故论文解同品中。(118)不泛明有因。解异品中泛说无因耶。

  答。因于同品不遍。亦是(119)第二相。故解不明有因。异品遍无。方是第三相。故解异法(120)说无因。

  问。西方诸师解勤发义。一师以精进回为勤。一(121)师以作意回为勤。何者正耶。

  答。作意者正通三性故。前(122)解不正。瓶等应皆勤发故。

  又。疏中解九句。所列宗因。并是陈(123)那所说。故理门云。

  如是九种二颂所摄。

  常无常勤勇  恒住(124)坚牢性  非勤迁不变

  由所量等九  所量作无常  作性(125)闻勇发

  无常勇无触  依常性等九

  此二颂中。初一(126)颂显九宗。后一颂明九因。

  问。此九句中。第四句云。声常。所(127)作性故。其因于同品遍无。于异品瓶等有。于兔角等无。(128)应是第六句。何故乃是。第四句耶。若是第四句者。陈那何(129)故破古师。常异无常异品之义自立。兔角是异品收。(130)若是异品。此因应非第四句摄。回回相违。如何会释。

  (131)答。若通依有体无体异品第六不殊。今约有体异品说故。是(132)第四句也。

  又。疏中判九句。第二第八是正因收。第四第六是(133)相违因。余之五句是不定摄。此亦依彼陈那所说。故理门论云。

  (134)如是分别。说名为因相违不定。故本颂言。于同有及二 (135)在异无是因 翻此名相违 所余皆不定。

  问。第二(→)第八是正因(136)收。且如不成因。亦于同有。异无。应是正因耶。

  答。因遍宗(137)法。方论九句。既不成因。何用同有异无之相。故非第二第(138)八所收。

  问。相违决定。及法差别相违因等。亦是第二第八(139)所收。应是正因耶。

  答。正因必是第二第八所收。不说第二(140)第八皆正因摄。约此义说亦不(←)相违。

  论(→)云。是无常(←)等因缘。(141)云等者。等无我苦空也。乃至云。声亦无我苦空。所作性故。(142)犹如瓶等者。此亦不然。若离所作。故是苦。显声所作亦是(143)苦。亦可圣道等所作非是苦。显声所作非苦耶。乃至成空。(144)亦不定过。故知不得定作此判(?)。但可于中。必具三相者。等之(145)不得定判(?)等苦空也。

  又。解喻。论云。谓于是处。显因同品(146)决定有性。

  疏解(→)云。处谓有法。显谓显说。因谓遍宗法因。同(147)品谓与此因相…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明入正理论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