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P4

  ..续本文上一页过。不尔便成所别不成。

  疏上二过。

  已下初言初过。将初为错。应安后言。后过应言初宗也。即应言后过所依不成。能别有初过。应言能别不成所别有。故疏言初后字错。

  疏由是所立不与能依所依名者。

  总宗非所别。亦非是能别。故非所依也。

  疏七由是所立□与能依之名者。

  虽未审决。且分不相离性为所立。不与能依所依名。应亦无失。疏意云。□所许实非摄者。唯他宗中四大种内。非无有实然非实亦是实□差别。

  疏如违他现非违自教者。

  如佛法对胜论云。地水火三。非眼所见。彼宗自谓现所见故。

  疏如唯违自现及能别不成者。

  如大乘对一切有。除佛定心所缘眼根。是我由宗许定心缘眼等故。他宗不许我即两。

  疏八合有四句者。

  初四除第九。二四除第三。四四中除第一。

  疏此论所说现量相违有四过等者。

  此指论中作法过论。

  疏皆有自他俱者。

  俱即自他俱违。不俱即自他俱不违也。

  疏如以自现相对为句。

  此中应言二四句全分一分也。

  疏或同异宗者。

  此因同彼异品因也。

  疏云无因依有法有法通有无者。

  余处复云无因不得成有。成有彼约所成之法。此约因云非佛语所不摄。亦许发智非佛语不。答且除发智故。有后后有难难等言。且发智论。自许佛说者。此举彼宗。一分陈义。拟作不定过。又言余小乘者即除故。彼宗一分说之者。余一切小乘宗及大乘者。共许发智论是集佛语。而非佛说。亦非外道六足摄。故言两俱极成。非佛不摄也。非佛语者即外道六足等。又言是非佛语摄。此言非佛语。非是外道六足等名非佛语。佛语佛显不定。

  疏因犯一分两俱不成。

  意显发智入宗一分。及大乘者。俱不许彼非佛□不摄。岂汝大乘。许非佛语不摄。岂汝大乘许非佛语耶。□解两俱等者。文前大引发智。以为不定。即是此因。于有法摄发智为宗。因有两俱不成。此因乃于发智上无前后相违者。意云前约非佛语所不摄言。非外道语之所摄。于发智上有。后约是佛语故。发智上无不相违。

  疏为如自许发智者。

  如大乘自许一分不许及大乘两俱极俱极成非是外道六足所摄。不说名非佛语。与前释义殊。是一因言。含此二义。所望有异。随应出过。

  疏如于角决定于牛有疑者。

  此即所别决定。能别有疑。有人隔墙见角。决知牛角为望为牛戴。后或于火定烟有疑者。即是能别定。所别不定。如言烟下有火。立火见于火故。决定对敌申宗。自生心疑预。谓烟是火家之相。今既对敌申宗。俱于烟上起疑。不相火上生疑也。

  疏若等俱疑即是两俱不成极成等者。

  上两俱言。含于二义。谓能所别及自他俱。下两俱言亦即能所别俱。俱不极者。及自他也。

  疏前似宗但说所依无等至有体犹预俱不成者。

  意云。前据无体。不说犹预不成。疑决异故。今说有有体故有。犹预不成。犹者犬也。预者前也。犹如犬子在于前行。至于岐路。以待人故。今时犹预。亦该如是。至于云烟露等不决定。故名犹预。

  疏答因虽三相唯初一相等至名不成者。

  此举例也。言余宗具者。现量等也。言合二建宗者。此释能别所得成宗名。翻此宗得不成之名也。言成宗义疏者。旧释宗具言故。但名不定。相违者。因后二相。

  疏云诸有皆不共者。

  意明凡是不共因言诸有也。

  疏如山野草者。

  此喻可解。意明其不共因。虽不属同异品。然有随成一宗之义。其量如何。且如立声常宗。所闻于瓶并无。其空虽是宗之同品。然是因之异法。若有取彼瓶为异喻。返显常无常。故云不定。

  疏离系亲子至我有命等者。

  是彼苗𧜟故。凡言亲子声是无命。不能增长。如胡瓜等缘树上难。故言无命。返此即心有命。

  疏然俱可得一义相违者。

  谓有一义能与彼违不容有。故是犹预。

  疏所生皆合一能生皆离多者。

  意能生皆有父母。所生之子唯一。乃至少分地。子唯一微。父母容多。问子微不越因量者。为子越一。父母为总敌父母。解云唯识中。破彼许通二释。

  疏不如同胜论声性。

  意简两宗声性差别。其义如何。且二声论。声有二。一如大乘真如。二有宗摄灭。问胜论宗其声性者。即同异更不别立。即同异性。遍一切法上声。业等为性。是宗法有法犹预因。望犹预。如厨等中。立敌智因。如何说是犹预能立成不。此中泛问答也。问前句数初云。因犹预非喻。指如厨中等。何故又如厨等中。成犹预也。答据喻上不疑于烟。但因或断。今约似能立中因。有犹预喻。设不疑亦无犹预。如相违决定中言。此二亦是犹预也。答意可知。

  疏此他比量相违决定者。

  意说。虽自立是前比量。相违决定。

  疏无二自他若二自他俱真破彼非似立故。

  意云。相违决定必须一自他及共。论中是其共也。若二自俱真能立至三相具足立自义。若二他俱真能破三相。今云破他故。并非者也。立即相违不定也。

  疏自共比中诸自不定及共不定是不定过者。

  问共中因有于他异品转。何非不定。答不共许故。若尔望自异品。亦不共许。何共中为不定也。答若五比量。于自异转。即相违自宗成过也。

  疏与相违法而为自故者。

  如立常宗无常相违。名宗相违。其所作性而无常为因。名相违。依主释。

  疏如无违法至定无有故者。

  无违法者。谓所作因或无常宗。离诸过故。名无相违。法相违亦尔者。即所作性因。成若常宗。违无常之宗。亦无过失。故言相违亦尔也。相违所成法。无定无者故者。即异喻也。宗因不有也。

  疏问有因返宗不顺因义等名相违者。

  此问意云。常与无常两宗相违。返与彼为因。名相违因。所作非作。二因相返。与彼为宗名相违。此问与前不同。前据宗因相违。返而为难也。答意可知。

  疏一自性谓我若有若无所成立者。

  据有成其差。然立言我是有。意本立我。不亦成有。故说有无名所成立自性者也。然教小异因明。望杂集也。因明据言诠中。比量安立。局自体者。名自相也。如声不通瓶上比量。心所安立贯他上共相如见无常等也。此之二种现量智缘。总名自相。杂集等中法据尔体。而说色等。名自相。若名共相诠所不及。现量心缘。总名自义。亦有别者。前据局通。后依先后。

  疏如立声无常宗常声之上等至非彼缘性等者。

  此中作法影略举者。常无常中。各有差别也。非常互为差别也。

  疏床座通二者。

  法师云。此将错。应云准积也。

  疏眼等唯为实他受用等至唯彼假他用者。

  即逆次结上二解也。

  疏胜义七十者。

  即世亲菩萨将欲义破彼。恶言他宗故。此论释金七十释本义。并为胜义。

  疏有漏者。

  有于二释。一即色能有彼能缘烦恼。能缘缘烦恼。为所有也。二云由烦恼发业。盛于色等。即漏所起有漏也。

  疏空有声空。

  非有离之外无别能有。声不无故。亦有声也。

  疏以其同喻亦犯能立不成者。

  谓以无实为因。同异喻不能有于和合。和合句义。即无实也。故言能立不成。

  疏亦不遍者。

  谓有无实因不遍有法。立者不许有法。有于和合句义。敌者不许。即实非无之有性。有于和合。故言因亦不遍也。

  疏乍似唯有于至一一皆有者。

  若言有无实因。乍似唯有实句之中。父母本微时。方等无实。不能有子微已去一一实也。

  疏既以离实有性而性同品亦是宗中所立法者。

  意云。立者比量云。有性有法。非实德业。是宗中法。立者意许非实德业。即是离实大有性也。故此有性是所立法。

  疏答彼宗意许等至是违自相者。

  此说意云。离实有性。望意许边。是于差别言有。即同离实有。违此意许。离实有自相。且无同有法之言。岂不合于即离。何但违离实有性自相。即许无耶。答即实有性。唯在敌许故。违意许之时。自相即无也。不同眼等他用之宗。彼立者许他用言中。八于真假。且意许立真因。返成假故。是差别因也。以一分法自相也。

  疏无德无动作者。

  意明大有非德业。依无细分者。有体是一。不如同异有别也。

  疏一有同诠缘因者。

  实德业三同有一。故名为有。以此为因。起同缘智也。如小乘立同分者也。

  疏意许差别为有缘性至诠言乃别故彼不取者。

  谓同异性也。

  疏有无之有者从同异性已来有者。

  总是有无之有。意说有性即有能缘性。不言有是大有。所以五顶立量难云。有性应非作有性。有缘性有一实故。如同异性。此量必然更烦。如加改云。有法自相相违者。必自宗无此有法。方可与他作相违因。所别极成。定无此过。若与他相违过者。违自宗故。大有缘性。虽同大有。同异诠言各别立者。定立大有有缘性故。彼不取同异有缘性。为有法差别。属古师。

  疏义窍定者。

  意云。义作大有非有缘性也。恐有过故。论文中略也。

  疏问如声论言声应非作声有缘性等至有法差别相违者。

  此中意谓。佛法对彼立声无常。即声论与佛法。作有法差别相违也。问佛法岂亦意许其声作有□性。解云亦许其声耳所缘性。又答中言应非击发。寄唯此知之。

  疏轨法师唐兴者。

  即纷洲温城县寺名也。西方河者。即彼名倚倚服也。泀慈舟者。尔雅云。顺流为㳂。逆流为溯。流裁流。为词文为乱骞者。立斩也。羽职虑此上二字。并是鸟飞意也。夫正因者等者。疏理门论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初法者是因法也。后法者宗中法。问观此答词。乍似不答所问。然致疏主意异。彼征词广申因义。初泛说因相。后方正答。长读可知。故下文云。故此四因不违四六。正结答也。

  疏有法之上别义者。

  此中意云。言陈有性。即是有法自相。立者意离实大有即法上义差别义。即名为法。问此离实大有。岂非…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明入正理论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