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似。非謂宗同名同品也。決定有性者。謂(148)決定有所立(←)法性。若作此解。理即不然。因同品言。可顯瓶(149)上所作決定有性。文中不顯。雲何知是瓶上無常。
(150)若言以下指體。文言。謂若所作。即是顯因同品。見彼無常。即(151)是決定有性。據下次第知上必然者。此亦不然。懸解既先言。(152)是處指體。何因複說如瓶。故知不得以下次第。顯上亦然。
又。(153)宗同品既不取無常。其因同品雲何乃取所作。又。作此解違(154)理門論故。彼論雲。
由(→)如是說。能顯示因同品定有。異品(155)遍無。非顛倒(←)說。
准此文故知。同喻顯因同品定有性。異法(156)喻因異品遍無性。故知不得作此解也。
應解雲。若于是處者。(157)謂于瓶等處也。顯謂說也。顯說何事。謂顯因也。顯因何相。顯(158)第二同品定有性也。若作此解。不違論文。亦無如上所有過(159)失也。
疏中有人解。陳那以聲所作無常。能同外瓶所作無常。(160)但取能同爲喻體者。廣破如疏中述。
今更助難雲。若取(161)能同。爲喻體者。即遍宗法因及聲所立宗法。應即是喻。(162)若是喻雲回應。宗因喻等應無差別。
又解。無常既爲(163)喻體。應是所立不成過收。若言正立聲無常時。名爲宗(164)法。立聲所作。證無常時。名遍宗法。即以聲所作無常外同瓶(165)所作之時。名爲喻體。何得難言宗因喻等全無差別。又。(166)聲所作無常。正同瓶所作無常時。其聲無常。亦即極成。何得判(167)雲。立不成者。即應同品定有性。體不取瓶上所作(168)無常。取瓶上所作無常爲第二相。此相即是同品之體。故知喻(169)體不取能同也。又結能立體中。論雲。
若是所作見彼無常。(170)如瓶等者。是隨同品言。
(→)疏解雲。
此結同喻也。瓶上所作與(171)聲所作同故。知名同品。瓶等無常隨此同品故。雲隨同品。(172)由瓶無常隨同品故。即顯聲無常。亦隨所作因(←)也。或(→)可聲(173)上所作無常。隨瓶所作無常故。名隨同品(←)也。
今更助解雲。(174)同法喻言。是顯所作因。隨逐宗之同品處有。即是(175)顯因同品定有性之言。若作此解。即顯因第二相文並同喻文(176)及此結文。皆相隨順不乖違也。
(→)論雲。若是其常。見非所作。(177)如虛空者。是遠離(←)言。
(→)疏解雲。此結異喻。無所立無(178)常宗處。遠離能立所作因(←)也。
今更助解雲。同法喻既顯因。(179)隨逐宗之同品。異法喻應顯因。遠離宗之異品。即顯異(180)品遍無性也。應解。無所立無常宗處所作之因遠離也。解(181)結能立中廣計文。
(→)疏中問答雲。問。唯叁能立無異義成。(182)能立唯叁。無同得立。答。同喻順成無同阙助。異法止濫無(183)異濫除。故不類也。外道亦具有唯立異喻。以叁義證。斥(184)破此計也。如廣百(←)論。
問。此唯順廣百論文。仍違攝大乘論。無性(185)攝論第一卷解。不共不有證文雲。(→)不共無明。于五識中。無容(186)得有。是處無有能對治故。若處有能治。必定有所(←)治。准此(187)文即是唯以異喻成宗。如何會釋。
答。論師定異。不可和會。(188)今不相違。于二教中。且明百論以不違其叁相因故。攝大(189)乘論。若有第二相。何因不作同法喻耶。若無第二相不作同喻者。(190)所聞性因唯作異喻。其義應成。若無同品不作同喻。無不定(191)過者。無同品故。名同品無。亦是不共不定之過。又。此異喻先(192)說無因。後述無宗。即是似異喻中倒離之過。何妨不作同喻。(193)亦是過也。故且明百論所說。
解似宗中。明比量相違。疏雲。且(→)(194)如薩婆多對大乘雲。現在諸法。獨有力用。取後果有實體故。(195)如過未等。即此宗義。違共比量。違共比量者。雲現在諸法定有力用(196)取等流果。世所攝故。如過未(←)等。
問。獨有力用。形何法耶。諸師(197)解雲。形過未說。以過去未來。不取等流果故者俱亦不然。此(198)比量通叁藏所說。豈可判此。無過之宗。違有過比量。名比(199)量相違。何者且如大乘小乘既在諸法形。彼過未實有。(200)獨取等流果義。豈可以此正義。違不取果。不正比量。(201)名比量相違。且如論舉瓶等。是常不正之義。違初無後無(202)正比量因故。是比量相違所收。故知不得以正義違不正(203)比量。名比量相違也。
若爾叁藏。何故舉此。解比量相違耶。
答。(204)今解叁藏意雲。現在諸法。離因緣扶助。獨有力用取(205)等流果。如是方名不正之宗。違大小乘因緣扶助取果之(206)義故。是比量相違所攝也。其所違叁比量如何。前所說但宗(207)意雲。現在諸法。離因緣扶助。定無力用取等流果也。(208)若作此解。即顯(?)邪宗違正比量妙回內教善順因明也。
(209)論雲。是遣諸法自相門故。
(→)疏雲。何故違彼現量等五是宗(210)過者。以此五宗是遣諸法自相門故。謂聲是諸法自相。其聲(211)自相爲耳等所聞。通生耳識。即所聞義。名之爲門。今言(212)聲非所聞者。不失聲之自相。但遣所聞之門。故成過也。(213)余四種過類此可(←)知。
更有大德解雲。此中五過。不違有法。但遣(214)于法。故名爲法。法之體相。名爲自相。門者方便。義謂自立宗。(215)如說聲非所聞。即是遣違。聲上所聞法自相方便也。
今解雲。即(216)此五種法自相爲相違義之所遮遣故。言是遣諸法自相門(217)故也。何者且如聲非所聞宗。即爲立敵耳識現量所聞相違(218)之義。遣非所聞法自相也。瓶等是常宗。即爲初無後無。叁相(219)之因所顯無常相違之義遣常法自相也。勝論立聲爲常。(220)即爲自教說聲無常相違之義遣常法自相也。懷兔非月等宗。即爲世間多人共許是月。相違之義。遣非月自(222)相也。我母是石女宗。即亦爲我母。相違之義。遣石女法自相也。(223)此並依彼大因明說。彼論初自分明解不法具引(224)此。既是聖教自判不回更作余釋也。
解不成因中。疏中引余人解不(225)成言。以不能成宗故。名不成因。法師破雲。若以不能成宗故名(226)不成者。所聞性因亦不能成宗。應是不成因。既是成因故(227)立因體不成故。名不成也。
若作此破者。彼若救雲。所聞性因。(228)唯不得作同喻。成宗亦得作量喻反顯。不得言不能成(229)宗。其不成因必定不能成宗故不成名不成也。若作此(230)救彼義並成。故不得約所聞因難也。
今更助破雲。若以不能成(231)宗故名不成者。其法自相相違因。同品非有故不得作同(232)喻順成。異品有因故不得作異喻反顯。應不成宗名不成因。(233)雖不成宗由遍宗法故是極成因約因體不成名不(234)成也。
又。疏(→)中解隨一不成名雲。言隨一者。此不成中含其叁種。(235)或有因唯自不成非他。或有因唯他不成非自。或有因或自或他更互不成。今此中但是唯他不成。非自不成。是此不(237)成攝名隨一不成。非謂此之一因。即是自他互不(←)成。
准此(238)疏文。即是不成中含叁不成。叁中隨一。故名隨一。若作此解。(239)理不必然。難雲。若以叁不成中隨一故名隨一者。亦應四不成(240)中隨一故。兩俱不成。亦名隨一。若言一不成中含容叁。叁中隨一(241)者名隨一者亦可兩俱不成含容二。二中隨一名隨一。言(242)二者謂全分一分等也。既有斯過故。知不得作此解也。
今解雲。(243)且如兩俱不成。由立敵俱不成故。知隨一不成。由隨一人不許(244)故名隨一也。
解猶予不成中。
論雲。爲成大種和合火有。
(→)(245)疏雲。河水爲水大。河岸爲地大。于中有風爲風大。又山等中若有(246)河無河之處有性四大。故雲大種和(←)合也。
若作此解。理亦(247)不然。以煙成火。豈從河水岸等爲大種和合耶。又。以煙成火。豈論(248)性四大和合火耶。故知不得作此解也。
今解雲。火有二種。一者(249)大種和合事火如火聚中有地大等共和合故。二者性火如(250)彼木中有火性故。爲簡性火故。知大種和合火也。
解不定(251)過不共文中。
論雲。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余非有故。
(252)疏解雲。(→)此釋義也。此中常宗以虛空等爲其同品。以瓶等(253)爲其異品。其所聞義遍皆非有龜毛等無攝入無常品中。(254)複不可言更于余法有此因義。以爲同喻。以余常無常(255)二品法外。更無非常非無常第叁(←)品故。
若作此理釋恐不然。(256)且如龜毛等。若有能立所聞之因及有所立常住之義。爲同(257)法喻乖不共義可須遮防。既無能立所立二法。雲何立彼。以爲(258)同喻。故知此解不回斯論。若言龜毛非常非無常恐爲不同(259)非異品爲遮此。故作此說也。既不乖不共之義。何須此中遮之。(260)若言雖不乖不共。何廣遮余品回何故前解共中不遮要(261)至不共方遮耶。
又。上句雲。常無常品皆離此因。正解不共。下句(262)舉言。常無常外余非有故。既是遮余品。不釋上不共之句(263)故言既是釋上句詞故。須言余非有耶。既有斯過故。知不得作(264)此解也。
…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