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非離實有既自無即實有替(383)離實有。故因名違自相也。
問。有性有一實有性。非同異(384)不得難。彼同異有一實同異。非同異何得同異有一實(385)同異非大有。例彼有性有一實有性非大有耶。
答。若以有性難(386)同異違共許故。不成難以彼同異難大有違他後成能(387)破也。
問。同異有一實德業同異。非是離實有。例破有性有一(388)實德業。有性不是離實有難破師主之有。亦可同異不是(389)即實有。例彼有性有一實德業。有性不是即實有難破(390)弟子有耶。
答。共相違因者。以立論之因違立者之義故。唯難(391)師回之有。不明立者之因違教者之義故不得破弟子之(392)有也。
問。如聲論師破佛法。所作比量雲。聲應是無常。聲所(393)作性故。猶如瓶等。此既唯違立論有法自相相違。若言是者。一切(394)法因皆斯過。如何會釋。若言非者。此既唯違立論有法(395)有何所以得知非耶。
答。應立作不定過雲。爲如瓶等所作性(396)故非無常。聲證聲所作性故。非無常聲耶。爲如他方佛聲所作性故是無常。聲證聲所作性故是無常聲耶。
問。若(398)聲論對勝論。所作因作此過失。既除余極成有法外更無(399)不共許。聲如何與他作不定過耶。
答。若有斯過。應更解雲。(→)(400)共有法自相相違因。不得翻法作。若翻法作者。即有難一切(401)因過。如言聲應非無常是也。若不翻法。不違共許。破有法者是(402)有法自相相違因收。即如有性應非有是(←)也。
若依此解。(403)但可言有性應非大有等。即違他許之有不得言有性應(404)非離實離德離業有。即是以法翻有法作便成難一切因(405)過也。
又。更解雲。若成立法方便顯有法者。即須與作有法自相相(406)違因過。如言有性非實等難。雖成立非實等法定異顯(407)離實等別有大有之法故。得與彼作彼作有法自相相違因過。若但成(408)法不異方便成有法者不合作者法自相相違因。即如聲(409)是無常等。但異成立無常之法。不是方便成立有法故。(410)不得作有法自相相違因。若強作者。即是方便破一切因。何(411)名能破。
又。(→)疏中雲。問。夫同異品。望宗法立。其有一實等因。(412)既于同品同異性有。于其異品龜毛遍無。何故此中乃約(413)有法作相違(←)過。此中既以龜毛爲異品。或是回人回。或是(414)疏主心回何者。且如非實等宗宜以即實德業爲其異品。其龜毛等非實非德非業。雲何乃取爲異品耶。故知(416)此言必定回也。
又。以此方難回顯四相違。法自相相違難雲。所作(417)若于同品有可許能證聲常住所作唯于異品轉。
雲何能(418)顯是其常法差別相違難雲。臥具積聚性臥具爲他用例(419)眼積聚性。眼亦爲他用。顯彼真他用亦可臥具積聚性(420)唯爲反他用。例彼眼等積聚性。眼等唯爲反他用。違彼真他(421)用。有法自相相違因難雲。同異有一實德業同異非異等。(422)例彼有性有實德業有性非實等。亦可同異有一實(423)德業同異非大有。例彼有性有一實德業。有性非大有。有(424)法差別相違難雲。同異有一實等因。同異非實等。例彼有(425)性有一實等。因有性非實等。亦可同異有一實等因同異不(426)作有緣性。例彼有性有一實等因有性不作有緣性。
問。複叁(427)相違既約有同喻中爲難應是喻過。何故乃說相違(428)因耶。
答。約義爲過。是相違因。不約言爲難故非喻過也。
(429)又。疏中解無俱不成中雲。若聲論救雲。聲上無𠵨取遮及(430)表虛空喻上唯取其遮。或空與聲唯遮非表。作(431)此救者不阙能立有余大德不許此。故立破雲。如疏中述。此兩宗(432)義。何者正耶。答。余師義正。順理教故。依疏主解。有違理(433)教失。言違理者。有義宗因同法喻體具取遮表遮余表。(434)此顯有義故。無義宗因同法喻體。唯取其遮。不取表(435)者。是無義故。若虛空喻是無義喻。可許唯遮不阙能立。既(436)取虛空。爲有義喻故。空無礙。何得唯遮。又。聲瓶上所作能立是有義法。不可唯遮。聲空之上無質礙法既證(437)有義。如何非表故。不取表違理失也。
言違教者。理門論雲。(439)前取遮表。後唯取遮。解雲。有義比量喻中前同法喻。(440)有義故具取遮表。後異法喻異二立故。許取遮故依彼論。(441)此論亦雲。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既(442)有義喻論取遮表故取遮。違教失也。
問。薩婆多對無空論者。立空是常。非所作故。敵論非作不許有表。此因(444)應有隨一不成耶。
答。既用非作爲有義因故。對無空(445)是隨一不過也。
(446)因明入正理論略抄。
因明入正理論後疏
(01)因明入正理論後疏
慈門寺沙門淨眼[糸*(壹-豆+幾)]撰
(02)論雲。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述曰。上來別解法。(03)此即總結也。總指前過。故稱如是。所言等者。略有叁釋。一雲。(04)似宗因喻。是其總名。叁十叁過是其別稱。舉總等別。故稱等(05)也。一雲。此中且約聲等辯過。雖聲色等辯失皆然。舉此(06)等余。故言等也。一雲。叁十叁種攝過不周。且如宗中有犯一犯多(07)等。不成因中有全分一分等。不定因中有自共他共等。相違因(08)中有違叁違四等。喻過之中有兩俱隨一等。今旦舉此一連。(09)等余多例。故稱等也。
既所顯之理有過。能诠之言稱似。故(10)似宗因喻非正能立也。
論雲。複次爲自開悟。當知唯有現(11)比二量者。
述曰。上來已解真似能立。自下複次解頌中真(12)似二量。
問。論中先明真似立破。後辯真似二量。何故長行解(13)釋誦回偈文。
答言。依類結解。就義便自悟悟他是結(14)言之義類。解真似量。籍二立以言興也。故釋其比量中雲。(15)(→)相有叁種。如前以(←)說。解似比量中雲。(→)似因多種、如前已(←)說。故知長(16)行解義便也。又解長行之中言。明內有真似之量。外有正(17)似之言。若不誦其偈文。不顯內外。問先相由也。集論雲。能立(18)有八。現比等量。亦入其中。故知長行爲顯內外德先相由也。
(19)將釋論文。先解現比二量義。略作叁門分別。一明立二量意。(20)二釋二量名。叁出二量體。言立二量意者。依西方諸師。立(21)量數不同。且如數論師及世親菩薩等。立有叁量。一者現量。(22)謂量現境。二者比量。謂籍叁相比決而知。叁者聖教量。謂(23)籍聖人言教方知。如無色界等。若不因聖教。何以得知。故(24)離現比之外別立聖教量也。或有立其四量。謂即于前叁量(25)之外。別立譬喻量。如世說言。山中有野牛。余人問言。野牛如何。(26)彼即答雲。如似家牛。但角細異。故與家牛異。此既應譬(27)即解。不因叁相而知。故離前叁立此量也。或有立其五量。(28)謂即于前四量之外。更立義准量。如言聲是無常。所作(29)性故。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譬如瓶等。若是其常。必無所作。(30)如虛空等。因此比量。即知無常。義准亦知無我。諸無常者(31)必無我故。故離前四立此量也。或有立其六量。謂即于前五量(32)之外。別立有性量。如言房中有物。開門見物果。如所言既稱(33)有爲量。有故離前五立此量也。或有立其七量。謂即于(34)前六量之外。別立無性之量。如言房中無物。開門見無果。如(35)所言既稱無而量無。故離前六量外別立此量也。或有立(36)其八量。謂即于前七量之外別立呼召量。如呼牛𠚤至召(37)馬𠚤來。既稱呼而成。故離前七量外立此量也。
若依陳那(38)及商羯羅主菩薩等。唯立二量。一名現量。二者比量。何因(39)唯立二量。爲一切諸法有二種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量(40)自相者。名爲現量。量共相者。名爲比量。聖教量等。皆量共(41)相。故離比量。更不立余。
若爲別知立余量者。別知諸法定(42)唯有八。今據總攝立其現比故。彼八種此二所收。故理門論雲。爲(43)自開悟唯有現量及與比量。彼聲喻等攝在此中。故唯(44)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離此二別有所量。爲了知彼更立(45)余量。
此文但約散心分自共相爲二量境也。言自相共相(46)者。泛論自共。有其叁種。一者處自相。即如色處不該余處。故(47)言處自相。苦空無常等。通色心等皆有。故稱共相。二事(48)自相。即處自相中青黃等別事不同。名事自相。總色自相(49)轉名共相。叁自相自相。即于前事自相之中。旦如眼識所(50)緣之青。現所緣者。不通余青。亦不爲名言之所诠及即是(51)青自相中之自相。前事自相等。轉名共相。爲名言等之所(52)及故。是假共相。且于色處作此宣說。雖例余。亦有如此叁(53)自共相。雖處既爾。于界及蘊隨其所應他此分別。
今言自(54)相者。但取第叁自相自相。不爲名言所及者。爲現量境。言共(55)相者。但爲名言所诠。假共相者。爲比量境。
問。處之與事定(56)非五識現量所得耶。
答。自相自相中。處事即爲現量所得。總(57)處總事。非五識境。爲此偏約自𠚤相𠚤說也。故理門論雲。
由不共(58)緣。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問。若爾者何因對…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