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了一歲。長了十歲,也就死了十歲……平日“做生稱壽”,亦即是“做死稱夭”。刹那生即刹那滅,豈不是“方生方死”?即是說生與死是同一的,一致的,只是我們順看曰“生”,逆看曰“死”而已。
生─────────────→
十歲 五○歲 九○歲
生(一歲) ────┴───┴───┴──死(百歲)
←──────────────死
死由此,可見嬰兒降世之生,與人呼吸中止之死,此一生死是指的“事”,而莊子之生死是指的“理”,事與理是不一致的。
3、就排中律看:其開始的前幾個階段,事與理是一致的,有此理,即有此事,但漸漸發展,卻只是其理而不見其事:A+-A 或 A+-A≠0如我們將A代以白種人,非A代以非白種人,而約定在人類之層次,則是:207頁白種人+非白種人=人類如我們將排中律加以展開,則是:A+-A=11(A+-A)=12(A+-A) 13……1n如果我們仍如上式代人,則是:白種人+非白種人=人類(人類+非人類)=宇宙(宇宙+非宇宙)=?(?+-?)=?……?n由此可以看出, 排中律之展開就是辯證法。人類、宇宙都是我們知識範圍內所能了解的“事”,而宇宙以下的發展就不爲我們所了解了。即使我們姑稱之爲“超宇宙”,但超宇宙加非超宇宙究竟是什麼,仍是不爲我們所了解;可是,由排中律所展開那一辯證的“一”卻是無限在發展著的。
可見,排中律中的事與理也是不一致的。
4、就辯證法的應用看:辯證法的邏輯發展,是必然的,絕對的;但一落入到“事”則是相對的,甚至是矛盾的,不一致的。茲舉黑格爾唯心辯證法,馬克斯之唯物辯證法,及太極心物合一之辯證法,以及叁論宗之二谛是教之辯證法等分別論述如後:A、黑格爾之唯心辯證法:我們在前面指出,排中律之展開即是辯證法。黑格爾就運用他的唯心論,套用在辯208頁證法上,即稱之爲唯心辯證法。他認爲思想的必然程序是邏輯的程序。所以思想一定之規律即正、反、合之無限發展。
每一階段的合,即是那一階段思想發展的最高概念,或稱之爲絕對概念。世界之一切都隨觀念而發展。此即意識決定存在。
正+反=合1 (正+反) =合2 (正+反) =合3……合N按黑格爾的想法,人類之所以進步,由漁牧、農業、商業、而工業,都是由于人類觀念之發展。這並不是說,要等全人類觀念發展之後,社會才會有進步;而是說,只要有一人觀念之進步就代表了全人類觀念之進步,即可帶動全人類的進步。
既然如此,我們人類應如何能開辟一個充分自由,讓個人人格能得到充分之發展,以培植天才出頭,乃至超人出頭,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于是,十九世紀之資本主義、個人主義乃應運而生。
B、馬克斯之唯物辯證法:馬克斯將唯物論套用在辯證法上,便成了唯物辯證法。
馬氏認爲黑氏之辯證法是唯心的、主觀的,有同于發高燒時所講之胡話、夢呓,不客觀不科學。他是以物質事實作根據而提出之辯證法。他認爲物質之發展才是辯證的,例如,今年的麥種子乃是一“肯定”之存在;當種下地後發芽、生禾,便使原來之種子死亡,此即是芽、禾對其種子之“否定”;當新麥揚花生穗、結實,新的麥實又否定了原來的芽與禾,而成爲“否定之否定”。
就曆史發展說,馬氏認爲是生産工具改變了社會經濟,社會經濟決定了人類的曆史文化。例如漁牧社會爲一“209頁肯定”之存在;一粒種子能生長新的禾苗,偶然爲人類所發現,再如法種植,便産生了農業社會,而“否定”了漁牧社會;農業社會之豐衣足食,使人類欲望增多,便産生了通有無,日中爲市,而産生了商業社會,商業社會便是對農業社會之否定,又稱之爲“否定之否定”。馬氏認爲,這是根據事實,是科學的,是存在決定意識,又稱之爲科學的辯證法。
(肯定 否定之1 (肯定 否定之2 (肯定 否定之3+ = + = + =否定) 否 定 否定) 否 定 否定) 否 定否定之N。。。。。。否 定既然“存在決定意識”,則人類應如何先澈底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場,才能決定人類有理想的意識型態,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于是,無政府主義、共産主義、社會主義……
等乃應運而生。
C、就易經之辯證法看:中國易經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整個大用流行中,是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因此,我們亦可將其代入辯證法中:[陽+非陽(陰)]=太極1[陽+非陽(陰)]=太極2[陽+非陽(陰)]=太極3……太極N既然,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我們就不難了解中國天人合一之思想,即是心物合一之思想又都是得自易經210頁了。因此,我也可以將心物合一論套入辯證法,姑稱之爲心物合一辯證法:(心+ 心物1 (心+ 心物2 (心+ 心物3非心) = 合 一 非心) = 合 一 非心) 合 一心物N……合 一D、就叁論宗二谛辯證法看:叁論宗認爲法性是認知問題,不能以語言文字加以說明,所以稱“真”“俗”二谛只是教法,稱之爲二谛是教。大有“教”外別傳之傾向。他們也是運用辯證法,標出“四重二谛”。即是說,只論證到第四次便節略了,沒有再辯證下去。因此,所謂“四重二谛”亦只是約說,實際應稱之爲“辯證二谛”才能名實相符。因爲辯證本身是一無限之發展。
茲將其論證形式簡擬如下:(有爲俗谛+空爲真谛)=中道1(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中道2(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非亦空非亦有、非非空非非有)中道3(亦空亦有;非空非亦空非有非亦有;非非空非非有+非亦空非亦有;非非空非非有;非非亦空非非亦有;非非非空非非非有)=中道4……中道N如果加以減化:(有爲俗谛+空爲真谛)=中道1(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中道2(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非亦空非亦有、空有)=中道3(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非亦空非亦有;空有+非亦空非亦有;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中道4……中道N211頁如果再簡化則是: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非亦空非亦有。
總之,空有(真俗)是第一重二谛;非空非有是第二重二谛;亦空亦有(非不空非不有)爲第叁重二谛;非亦空非亦有(非非不空、非非不有)爲第四重二谛。
從以上邏輯來看“事”“理”是不一致的;如然,我們前面所引龍樹菩薩所承佛陀本懷之緣起性空,事理無礙的學說就産生了相反的結論。因此,緣起之理與事有待重作一翻檢討之必要。
參、緣起理與事之再檢討佛陀不是獨斷主義論者,也不是懷疑主義者。所以有人論到宇宙有始無始的問題,總是避而不答。論到無明、業力,往往也說自無始以來即有的。佛陀雖不主張有創造的神,以及發展萬物的本體,但也不否認有神有本體存在,他是一位十足的理性主義者。凡是不爲我們所知的事則存而不論,避而不談,只是如實地說:“自無始以來”衆生如何如何。
我們須知“無始”這兩個字並非是說沒有開始,如然,即昧于因果原則。其本意是“不知何時開始”。也不能說有開始,如有開始則必有體、有自性、或有創造神,這樣便墜入了因果,也就破壞了緣起性空的本懷。所以佛陀不說有始、無始;只談如實地緣起法。也正是華嚴無盡緣起的根據。
我們在前面曾提到“緣起”與“緣生”都是佛陀自己所定的名詞;我們也曾指出,兩者有秩序性的不同,並無根本上的差別。因爲一事物之緣起,即是一事法界,此一緣起之事,必有此一緣起事物之理,亦可謂之理法界。此212頁一緣起之事與此一緣起之理是一致的,正是理事無礙界。凡是緣起的必定是因果相續,也必定是並行不悖的乃能構成宇宙間的無盡緣起,此即事事無礙界。這樣看來,緣起法本身即是在說明宇宙的理與事。已充分孕育了華嚴宗四法界的思想了。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直接從“緣起性空”的思想直接求得解答。整個阿含經及叁中論也都是這一思想的诠釋。
(注7)我們說一物一法界;一物一緣起;一人一法界,一人一緣起,一朵桃花是一法界,也是一緣起。“人面桃花相映紅”則是多重法界,多重緣起、嚴格地說,一朵桃花有其自身之因緣,也有其桃樹之共緣;一個人有其自身的因緣,也有其社會群性的共緣,但卻都是自性空的。之所以有緣起,乃是因其無自性故;因爲無自性所以是緣起的。這是佛教不同于創造神觀之宗教;佛學不同于一般哲學本體生萬物的主要特色。
佛陀的緣起論有兩個重要的抉擇:一爲不昧因果;一爲不墜因果。不昧因果即緣起世俗有;不墜因果即是勝義畢竟空。質言之,因爲緣起有,所以自性空;由于不昧因果所以才不墜于因果。我們這麼說,從文字上看好象是矛盾的;但從其思想本身看則是一致的。因爲緣起有是“事”,自性空爲“理”,不昧因果是“事”,不墜因果是“理”,事與理是相即不離的。
關于不昧因果之緣起法,是我們在現象界所確實認知之知識。(注8)本文姑且不再多述。關于不墜因果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中論中提出幾個重要問題,加以說明:我們人總是相信我們的四肢五官所知覺之事物是真實的,其所持之根據即是:因果、時間、空間與我執等。如果能破除這些執見或成見即能不墜因果,直參性空慧海。因此,阿含經及叁中論主要是破除這四者之迷情爲立說。我們今試摘其精義以邏輯方法指陳之:213頁1、否定因果:大前提:如因能變成果(P),則因果不分,就沒有因果(Q);如因不能變成果 (P),則因果關系不能成立(Q);小前提:或因能變成果(P);或因不能變成果(P)。
結 論:總之,都沒有因果。
_P→Q_ _P→Q_P V P→Q2、否定時間:大前提:過去已過去(P),沒有時間存在(Q);未來還未來(R),沒有時間存在…
《泛論佛陀及中論緣起理事觀與邏輯理事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