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P11

  ..續本文上一頁行心智,所謂的就是說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踴躍,稽首作禮,修菩薩行,那麼世間的有情呢皆應禮敬。所以念佛人呢,可以受一切世間之愛護、供養、禮敬,但你要是真念佛人,不是爲了貪圖人禮敬才念佛的。因爲它是對這個名——阿彌陀佛的名號的、這個名字的禮敬、敬仰,對彼方的禮敬、敬仰而産生的實際效果。

  

  (第叁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這個話是怎麼講的呢?說這個生彼國有情啊,欲得衣服隨念即至,這個不假方便的,不假縫製,也不加洗啊裁啊,不假這個東西的,如佛應法妙服自然在身。這幾句話呢有一個說法就是世尊在世的時間呢——就是釋迦牟尼世尊在世的時間呢,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披身,不假于縫製的。這個呢就是“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是善來比丘。就像這樣的,那麼彼國的人民呢,誰要衣服一動念就像這個善來比丘是一樣的,須發自落,袈裟披身。就是你隨意一動念,你的衣服就在身上了,就不需要什麼裁剪啊什麼這一套程序。這是對那些可能是經常爲衣服發愁的人給以方便,對。有的人真爲衣服發愁的,尤其女性,哎呀,穿這好呢?穿那好呢?今天穿這個衣服······我經常見她們換衣服換兩個小時、叁個小時的,我的確是見到了,我感到不可思議的。以前我在家的時候她們換衣服,受不了。他這個不需要的,你一動念就可以了,隨你意、滿你意的衣服就有了。

  

  (第叁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漏盡比丘,我們都知道什麼叫漏盡比丘。(旁邊的人:沒煩惱)啊,對。阿羅漢是漏盡比丘,他因爲呢,他這個叁明中,漏盡明的人呢有漏盡定,有漏盡通,有漏進明,就是與生死長揖告別了,拜拜,沒有生死了。這樣的人呢在有余無余涅槃中已成爲事實了,這樣的人得什麼歡喜呢?廣大寂滅海中遊曆自在,不受世間困擾了。你要想想我們要不受世間的任何因緣困擾,那是什麼樣的一個喜悅呢?這個喜悅是不修行的人是不可及的,但是在往生彼國,所有的有情呢可以受到這樣的快樂,像漏盡比丘一樣的快樂,這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很多人想修聲聞乘說,我要像漏盡比丘一樣,在這世界裏有成就的,但是還是少數,往生彼國這樣的就具足了,所以這對聲聞乘的人也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念佛也可以滿足聲聞乘心願。

  

  (第四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于寶樹中悉皆照見。猶如明鏡。睹見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還是像前面那有幾願是一樣的,來引發大家了解這個極樂世界觀十方無礙的善巧,當然這個地方是對菩薩所提的。那往生彼國到底是天人還是菩薩呢?所以實報莊嚴土呢就泯滅了這些差別了,但是我們一般的人呢,這種種說法呢,一會兒天人哪,一會兒聲聞哪,一會兒菩薩呀,我們感覺才過瘾哪,才踏實啊,才安樂,要不然感覺到一個勁兒地去了,人就不服氣。我真是問過很多人的,“他們(也能和我一樣往生)?!······”有的認爲自己很修行,高高在上,“他們(也能和我一樣往生)?!······”我因爲見得多了,所以說可能是表達得挺相似的。這個呢,因爲這個人呢,我們已經取相分別慣了,所以總說一點差別起伏,才有點故事情節,要不然人不能忍受。對,對,來點情節大家感覺到挺高興,大概是這個意思。

  

  (第四十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這太重要了,啊,他方菩薩呀,這可不是說的是極樂世界,是未往生的他方菩薩,聞佛的名字,聞名字開始一直到成佛,不再有諸根缺漏的因緣,這太不可思議了,簡直是。哎呀,人在這個無量的世界中,這個殘缺不全啊太容易造成了,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就是這樣圓滿地給予、圓滿的加持,令我們的心智、報德圓滿相續,直至成佛,這是十分感人的啊!這個願望很感人!有的人呢可能是沒有往生彼國,但因佛的名號的這種加持力而産生了這樣一個事實,對,諸根沒有缺漏,對,直至成佛這個過程。就是說聞阿彌陀佛名號,他方菩薩聞名之後,在相續修持中直至成佛不會再有諸根缺漏之障礙了。

  

  (第四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住是叁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呢還是對他方菩薩,聞名而得到的不可思議的解脫叁昧的叁昧力,就是一發意頃,供養十方佛。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因爲我們要以修德來成熟這樣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等覺、妙覺菩薩去做了。因爲于一念頃供養十方諸佛,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力,對。因爲我們知道從信位菩薩一直到等覺、妙覺菩薩這些修持中呢,次第都有差異的,供養諸佛各有方便,但是說一念頃供養無量諸佛,非等覺、妙覺菩薩不能爲啊,所以往生彼國實是不可思議的,聽聞名號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地方直至聞到佛的名號的功德,我們以菩薩行地一樣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我們很多人就說不往生,你在此地行菩薩行,一樣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常念阿彌陀佛名。對。

  

  (第四十叁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很多修行人哪因爲自卑心,就是好比出身哪、經曆哪有些波折,有些不足,或者自己認爲有一些傷害啊什麼的,就會很痛苦。那麼阿彌陀佛的名號呢能令聞名衆生生尊貴家,你看我們就是不往生這個利益也是不可思議啊,對,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起碼世俗的願望滿足是不可思議的。你看現在世人哪好比生在邪見家、貧賤家、罪惡家,真是也是很苦的,受不了,對不對?有的人被人欺辱啊、鞭打啊、受苦啊、衣食難求啊、無有正見啊,被種種東西所逼迫啊,真是······

  

  (第四十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要是聞名歡喜啊,這受益是不可思議的。古人講啊說,這是儒家的話:“有朋來自遠方,不亦樂乎!”我們聞到阿彌陀佛這個萬德洪名了要是不亦樂乎,我們會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真是這個佛名會給人帶來······那有的人就會在這兒麻木不仁,佛在經典上說的話很重:此人從惡道中來,余報未盡。是不是真是這樣子呢?實際我們的固執的業力還在蒙蔽自己,過去的惡報還殘留在心中了,還不能生起喜悅。那你就鼓勵自己喜悅呗,完全可以啊。

  我給你講,我第一遍讀《無量壽經》的時候,我讀到這一段文字說:“我怎麼不毛骨悚然呢?我怎麼不掉淚呢?我是不是從惡道裏來?下次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要激動一點。”第二次讀的時候真哭鼻子了,我說故意鼓勵自己從善道中來,心作心是呗!後來讀得久了真是聞到佛名就歡喜了,聞到佛名真正歡喜了,那就善根增長了啊!就喜悅踴躍了,就開發心智了,受到不共的加持了,就如聞親人之名號了,有親切感了,好!

  啊,“具足德本”,這個聞名歡喜就會得到這個具足功德,歡喜踴躍,要不是這樣子呢可能這相應的機會就少了。是,有時候我們真需要鼓勵自己與教言相應的,有時候我們一聞到佛經就生煩惱,一聞到佛這個說法就生抵觸,這一定要忏悔的,真要忏悔的,它會有的。我跟人介紹這個《般舟經》的時候,別人就不屑一顧,一推推一邊了,我說這是經典,後面的話就不好聽了,應該忏悔。

  

  (第四十五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住是叁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叁昧。”這一個願哪,份量挺重的。生與不生,功德一同了,對不對?這個願望的份量很重啊!他方菩薩聞我名字皆得普等叁昧,那我們是不是菩薩呢?不是菩薩就不能相應,是菩薩就能相應,我們鼓勵鼓勵自己作菩薩完全沒問題啊。實際人呢,的確呢本性沒有差別的,心作心是,我們隨時都有機會調整自己的,“心作心是”是可以調整的。

  

  問:“心作心是”跟你上次說的那個走般舟的時候的那種感動的心理、這種造作(指心作心是)的心理又有什麼區別?

  答:本來我們“心作心是”都是造作,就是造作,這個沒問題的。你看意樂菩提心不就有心造作嗎?心地造作意取相,本性我們跟佛沒有差別,我們認不清了,我們就鼓勵自己跟佛沒差別了,這個沒問題吧?我們現在跟菩薩很大的差別的,聞到佛的名號沒有得到普等叁昧,我們鼓勵自己在這個叁昧中安住了,鼓勵自己有機會呗,鼓勵自己。說的“心作心是”修行方便哪。“即心即佛”我們往往感覺用不上力對不對啊?“心作心是”你能用吧?你鼓勵自己能做得到的,對不對?你說這是口號?不是,你細細地靜下來,這的確是心所緣法,心所緣境,會産生事實的,所以佛說的四力法則中啊,心力、境界力、緣力、串習力,對,因緣所生的這個東西。(旁邊的人:串習力、境界力,還有一個?)緣嘛,所緣嘛。

  問:還有一個問題。有些(願)是直接一個名字(阿彌陀佛名號),聽聞一個名字就得到利益,有一些(願要求)是聽聞名字以後還要有一定的歡喜踴躍,它的利益(爲什麼有差別)?

  答:實際呢,這裏面呢就是不同的衆生得到不同的機,他把種種機會都想到了,把種種因緣都設置到了,把種種引導都設置到了。實際這五劫的思維就是種種,看哪個機會能適應我們,一個就行了!對不對?不需要多啊。但是你總要有一個碰上合適的。四十八願,願願度衆生嘛,他總要找你一個合適的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當善思維善觀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