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P5

  ..續本文上一頁力幻現,欲望、渴望見到的佛已經不清淨了,你汙染了。”後來這個菩薩不相信,他想要走他那個老路。我說:“你最好不要走這個老路,因爲我們出家了,這麼艱難地把世俗的東西都放下了,還追求這一點影塵,追求這一點小小的感知。”他說:“見佛啊!”我說:“見佛也是個小小的感知,見佛不過是你到北京見北京了,如此而已,對不對?有啥呢?你現在心不淨了你見不到了,因爲什麼呢?你執著于還想見的心,就不清淨了,你一定要忏悔這個的。”後邊這個菩薩我不知道聽這個話沒聽這個話,反正看他比以前不學佛不見佛的時候煩惱得多了。

  我認爲提醒這一塊呢,希望大家不要以功利心,要以清淨心、無住心、見佛聞法的心,不是給人訴說、不是給人表達自己修行本事的心,這樣去見佛聞法,這樣抉擇是了生脫死,這樣用佛印印之,因爲佛也無來去,我也無來去,何以說我見佛呢?是不是?所以見佛只爲法,只爲聞法,只爲清淨,只爲無染。你認爲你見佛了你到處胡說,這不是見佛了,這的確是見心魔了。什麼魔啊?自己受磨難了,你知道嗎?因爲生了增上慢心,說了妄語,本來是清淨的,這一說又成妄語了。

  所以我們說,一般說行法的人要密護,這真正的是保護、愛護啊!並不是說,人家看見了怎麼不讓人說呢?一定要他密護此珍寶與道德,密護了則心清淨,業相清淨,人不受惡緣,要不密護呢多受惡報。所以我們通過那個《金剛叁昧經》那一塊文字,要把它認認真真地要提醒,要不然增上慢講大妄語,苦了。本來是很好的修行人,因爲染著,開始顛倒,開始黑暗,開始胡鬧,他第一次說真不能說他是妄語,第二次說就是增上慢心了,第叁次說他真迷了,你知道嗎?他在強調讓你認這個帳,他已經驕慢了,不知道是誰了,那我們學這佛有啥意義呢?所以這五個願是滿足我們的願,讓我們現下清淨安心,不要追求神通,說無求無得、清淨安住。十分有意義!

  

  (第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很清晰,我國天人呢不再貪圖身計,念佛爲了自己漂亮,爲了自己長壽,這個呢是欲勾,我們讀過《般舟叁昧經》說:行般舟美豔容光啊,很多女孩子就說我要走般舟,幹什麼?哎呀,我不要化妝品了。這個呢沒問題,但是我告訴你這只能做到第一個因緣,什麼叫第一個因緣,就是說我先以欲勾,佛以欲勾來感召我們,幹什麼?來迎合我們的第一個心願,這個心願實在是凡夫的心願,滿足這個心願趕緊放下了,不要再用這個心願再去走般舟了,再去走般舟——大材小用,拿個摩尼珠貿一頭牛,是不是啊?說這個珠子能不能值一個牛錢啊?經上不是寫得有嗎?我們就可惜了,你貿來貿去,最後一死,美容跑哪去了?

  有個故事我再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我以前經曆過這個事,實際我出家裏面有這個成分的。女人認爲自己漂亮的人啊特別貪著自己的身,特別貪著。這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妃子啊,國王的妃子,十分美貌,貪愛自己身心的每一個環節,後來肯定會死的,這個死呢是暴死了,怎麼暴死了呢?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風,船翻了,船一翻她就死了,她在死以前的那一刹那間呢,她還在照鏡子呢,你看呀我真美啊真漂亮,下一世還要做女人才好呢!有這樣的心理,船就翻了,因爲海水是不容死屍的,海水不容死屍,(爲)什麼?它有鹽分嘛。它就會把(屍體)托托托,她不會腐爛,就給她托托托到海岸上了,這我們都知道海水有八種功德嘛,這是其中一個功德。她到了岸上,死了嘛,身體就腐爛,但她的神識就投胎了,投什麼胎了呢?蛆,蛆在她這個身體上拱來拱去,因爲她太貪愛這個身體了。小心哦!女人貪著身體,小心哦!我這不是嚇唬大家的,她不願意舍離這個色身嘛。

  我們作一個輪回有余的有情,對吧?那麼就是在輪回中相續這個,這似乎是必然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發這麼多願,也是爲了滿足我們的欲望啊、願望啊,阿彌陀佛這些願也是爲了滿足我們,實際說呢就是,貪圖身計是一個很累的事情。它有時候相應,有時候不相應。你看有的人就說:“哎呀,我吃這個藥就好了。”有的人吃了好了他感覺這個藥很好,他說:“哎呀,這個藥很好。”有人吃這個藥沒有好,說“那個藥不好。”實際呢有相應不相應的問題了。

  

  問:可是,師父,我還有一個想法,學佛的人就是應該給人相貌莊嚴的感覺,然後這個也可以讓大家都······

  答:那你說長得好的才能學佛?

  問:就是說讓他們感覺到學佛的人是越來越莊嚴。

  答:哎,這話是對的。學佛的人越來越好,越來越寬松,越來越善良、調柔,這是有意義的,對!這個沒問題,對!學佛的人呢,因爲他的心地寬松了,心寬松了,相也就寬松了,調柔了,身體也就調柔了,這個沒問題。你不能說人越長得越好,長得越來越好,這個可能是不容易變的,但是人心會松弛。

  問:因爲之前我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就是因爲吃素的時候,我公司的那些女同事也是好像覺得:這女孩子學佛,然後她又吃素,然後看起來還不錯,然後她們就晚上那一頓都是基本上吃素的。我就覺得這一點影響挺好的。

  答:好,好。這是因爲自己的作爲影響了周邊嘛。這個沒問題,很好。貪圖身計呢大概是人類的一個共習,就是身見。我們這個身見呢不能玩太深了,這個身見一定要警覺它,就是說假以表相以利益衆生,有味道。假以這個表相以知自心,也有味道,要是以表相爲表相就出問題了,OK?說:“哎呀,我現在心裏寬松了”,別人說你現在氣色挺好的。”說“我心理寬松了!”對,不自慢說。“我長得就好。”這就痛苦了,對不對啊?有時候因爲人的長相啊千變萬化的,或者這麼說——千人千面孔對吧?好!

  

  (第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滅度者。不取正覺。

  

  這一個願有叁種說法的,我們來看一看。佛把我們人類、衆生分了叁大類:定聚、不定聚、邪定聚。這兒講的這個定聚就稱爲正定聚,正定聚是哪一類的有情呢?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就是正定聚,什麼正定聚呢?就是煩惱已斷,梵行已立,具足悲智,具足方便,這一類的人稱爲正定聚,就是再不會退墮,再不會顛倒,再不會沈淪了。

  有不定聚的衆生,不定聚的衆生呢,大概這所有的衆生六道輪回都有不定之相,但一般呢他又在這個不定之中分出來一個邪定聚,所謂的邪定就是惡報事實成就了,像地獄、餓鬼、畜牲、闡提之類的,稱爲邪定聚。邪定聚的人就要受極大的苦報。一般的我們有個知見說:“你寬容他吧,你原諒他吧。”那麼這樣呢,我們就沒有那種固執的邪見。有的人好比說一定——我經常接觸這樣的人——就是給人,希望判別人的刑,說這人是壞人,我說你不能給人家定案對不對?人家又沒有······就是某個事做得不合你的心意了,對不對啊?或者怎麼樣了。很多人想當法官學佛,你知道嗎?學了一大堆的本事然後這個這個那個那個的。我感覺我們學佛的人,第一個呢,要具足慈悲,要具足智慧,不要有那種強製的知見,強製的知見就會給人命名,說這個人是壞人,這個人是這個那個,就會帶來一些不相應的傷害。就是所謂的邪定啊,就是知見堅固的人容易入邪定聚,知見堅固。

  我們現在呢,可能大部分人都是不定聚有情啊,但是我們要以佛教誨,以佛願力,以自性得見世間,正定聚是有份了,沒問題的。對,得不退轉。所以彼國必住定聚,必至滅度,要是不住定聚呢,就是怕我們散壞啊,所以因爲往生彼國啊必然是阿毗跋致,念佛人也是得不退轉者。說這個念佛人就是,不是嘴巴念,是身心事業都在念佛的這樣的正行者。嘴巴念,很多人嘴巴念說:哎呀,心裏想一套,嘴巴念一套。這樣的人呢也結佛緣的,我們也要贊美他的佛緣,當然不要贊美他的那種所謂的習氣的放縱,對。

  (205“)

  (第十二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佛的自受用了,自受用中同時有利生的方便,對。這個“光明有限量”,阿彌陀佛的國土稱爲無量光佛刹,就是他的這光明沒有限量,象我們的心念、凡夫的心念只要執著就有量了,量是什麼呢?把某一個感知、某一個認爲、某一個方式當作自己的量了,對。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無量無邊世界,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稱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使一切諸佛刹土鹹得明照,阿彌陀佛的光明照亮一切刹土。我們要是緣性德來看這個光佛刹是沒問題的,緣彌陀的修德也沒問題,緣我們的心理感知就有問題。很多人說那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我這兒怎麼沒有被照到呢?這就是我執蒙蔽,所以這個“礙”在這個衆生邊哪,不在諸佛,“照”在諸佛不在衆生邊了,爲啥呢?我們總是遮蔽自己,還是遮蔽自己,你像那個“掩耳盜鈴、一葉障目”這樣的寓言是一樣的,往往我們用自己的業力遮蔽了自己,就認爲一切人都在被遮蔽,認爲呢就沒有這個光。

  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呢,是讓一切十方刹土有情見佛無礙、往生無礙。大概現在學習淨土的人這個錯覺比較大,認爲實有往生者,實有生死,對這一類有情世尊也不舍的,但是要都是全部放在這一類衆生身上呢,那就是人臨命終時方知佛恩,那現在我們就不能安心、喜悅、無礙。要是我們深知佛以性德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以修德圓滿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圓光普照真實不虛,那我們現在就被阿彌陀佛的大光所照射,若覺若不覺,佛恩遍及,那我們就在這佛恩中安心就行了,隨著佛恩而安心,隨著佛光而自在,那你這樣的你現前的利益就有了,我們不會等到生命最後那一刻的掙紮中才體會到佛來垂手接引,認爲實有生、實有死,看到佛像了往生彼國,這是真實不虛的。那這一類有情呢,只能在臨終一刻方知佛恩,現前往往是莫名其妙、忐忑不安、猜疑、將信將…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當善思維善觀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