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知識論與佛教知識論的若幹比較
莊朝晖
摘要:知識論關注何爲知識和我們如何獲取知識等相關問題。西方知識論主要包括構成知識內容的認識論和現象學裏的知覺理論,構成形式推理的邏輯學、分析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及當代知識論的發展。佛教知識論,也稱量論,主要包括構成知識內容的唯識學基礎和構成形式推理的因明論。面對著相同的問題,兩個理論之間是有很多相同的問題和相同的思路,很具有可對比性。但因爲雙方用詞習慣的不同,也因爲兩者體系的複雜性,使得雙方的溝通很少進行。本文嘗試對兩種理論進行一個初步的比較。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知識論的主要優點在于他的分析判斷,雖然這種分析不能帶來新知識,但是可以從衆前提中揭示出隱藏的結論來。佛教知識論的主要優點在于他的綜合判斷。從形式推理來看,因明論是帶有歸納特征的,帶有知識內容的。從知識內容來看,佛教唯識學對知覺經驗的揭示更細致。從西方知識論的發展趨勢來看,越來越與佛教知識論具有可比性。從知識內容來看,從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到康德的認識論再到胡塞爾的現象學,越來越細致,與佛教唯識學具有可對比性的。從形式推理來看,上世紀從分析哲學到語言哲學再發展到目前的知覺研究和心靈哲學,顯然也有一個形式結合內容的趨勢。我們認爲,西方知識論與佛教知識論的比較是一個重要的領域,對雙方知識論的研究和發展都有幫助。一方面,可以借鑒西方演繹邏輯的成果,如用計算機來實現部分佛教知識論的模型化,甚至自動推理,自動判斷因明式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借鑒佛教知識論批判西方知識論前沿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本質直觀、實在世界、葛梯爾問題、綠藍悖論等。這一課題涉及面廣,還有待逐步完善,本文僅爲抛磚引玉。
目錄
前言
1、由一個例子談起
2、叁段論裏的歸納成分
3、用因明論來表達兩種判斷:分析的和綜合的
4、佛教知識論――內容與形式的結合
5、個體人與補特伽羅人
6、關于死亡的斷滅論、不可知論與輪回說
7、現象學直觀與量論直觀
8、實在世界何種意義上實在?――從“莊周夢蝶”到“缽中之腦”再到“共業”
9、知識的定義、Gettier問題和知識集的非單調性
10、用因明論來解釋綠藍悖論(Grue Paradox)
前言
佛教關于知識的理論主要在于量論,以陳那法師、法稱法師爲主要代表。西方關于知識的理論主要集中在認識哲學、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包括語言哲學)上,以休谟、康德、胡塞爾和維特根斯坦爲主要代表。
有些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者可能會認爲,這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出于審慎的考慮,在作出如此斷言之前,對佛教量論應該先有一點同情的了解。有些佛學學者可能也會認爲,作爲佛學組成部分的量論沒必要與目前強勢的西方哲學混在一起。但是六祖慧能大師曾經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我個人淺薄的學佛經曆,佛法不一定非得用佛法講,佛法也可以從世間法中開演出來,正如同可以從世間道德中開演出五戒十善的人天乘佛法。
佛教知識論和西方知識論關注的共同問題是:“何爲知識?人類如何獲取知識?人類如何表示知識?人類如何判斷知識的真假?人類如何使用知識?”在相似的生活世界中,面對著相似的問題,兩位同樣誠實而且理性的回答者作出他們各自的回答,我們有何理由認爲他們的答案不存在可比性?事實上,共同的問題背景,構成了兩者可以比較的根本原因。
當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于同一個問題,兩者並不會給出完全相同的答案。正如同,在期末考試中,對于同一道論述題,考生們不可能給出完全一樣的答案。我認爲,佛教知識論和西方知識論的差異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佛教知識論更側重直觀的基礎作用,重視學者在修證中的直觀體驗,強調僅憑語言文字不能達到真相;而西方知識論更側重概念分析的方法,“邏格斯”即帶有“對話”的意思。到了胡塞爾現象學,喊出了“面向實事本身”的口號,直觀在西方知識論中才得到了足夠的重視。第二、佛教知識論以聖言量爲准繩,以經律論叁藏爲理論背景;西方則以理性爲基准,強調理性的批判與對話,所謂“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批判性地前行。第叁、量論不是佛學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在中華文明的背景下,量論並沒有引起更多的關注。因此,研究量論的人並不多。而且,即使是量論學者,對于與修證佛法無關的知識論相關內容,他們往往也沒有興趣去發展出更細致的理論;而對于西方知識論學者,知識,或者在更大的意義上,真理,即爲他們最終之所求。所以,西方知識論學者有興趣在知識論的各個方面發展出相當細致的理論體系。
以上,簡明佛教知識論和西方知識論的異同。關于佛教知識論與西方知識論的比較,可能窮盡我的一生,也只能做一點點的貢獻。然而,既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相信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筆者不揣愚鈍,願意就此進行一些相關探討,以爲抛磚引玉之用。
那麼,在比較之前,不妨先對比較進行反思,先想想“比較應該如何進行”這個問題。兩個理論都是如此的浩大,如果要比較這兩個理論,哪裏是個下手處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要比較兩個人,我們會說:“你看,他們的鼻子很像,他們的眼睛很像……”,諸如此類,以此來得出兩個人很像的結論。
在數學上,如果要找出兩個圖的同構性,我們首先要找到兩個圖對應的結點,然後順藤摸瓜沿著結點間的關系,嘗試尋找越來越多對應的結點。當兩個圖之間的所有結點和結點間的所有關系都一一對應時,我們可以說這兩個圖是同構的。當然,對于源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理論,要找到如圖同構如此嚴格的同構,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不妨仍舊借鑒判定圖同構的思路,來進行兩個理論之間的比較。
如果說圖可以對應于理論,那麼圖中的結點對應的正是理論中的術語。尋找兩個圖的相應結點,也就轉化爲尋找兩個理論中的相似術語。這些相似術語回答相似的問題,它們或互相包含或互相交叉或互相分離。
在相似術語的比較中,兩個理論的比較得以進行。因爲理論是構建于術語之上的,特別是對于知識論這類以嚴密著稱的理論。某位語言哲學家說過:一個語詞的意義,要在語言體系中才能理解。同樣,一個術語,也要在相應的理論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所以,通過術語的開顯,可以部分地、延續性、漸進地開顯整個理論,通過相似術語的比較,可以部分地、延續性、漸進地比較兩個理論。
1、由一個例子談起
西方知識論有一個著名的叁段論:
大前提:人都是有死的。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是有死的。
同樣,我們可以在因明論上建立類似的論式:
宗:小莊是有死的。
因:小莊是人。
同喻:有人有死,如鄰居黃大爺。
異喻:不死的皆不是人,如虛空。
在西方叁段論中,由大前提、小前提到更具體的蘇格拉底,演繹出最後的結論,由一般到具體;在因明論的論式中,先給出要論證的結論(宗),再給出更一般的小前提(因),最後利用更一般的大前提(同喻和異喻),由具體到一般。
在西方叁段論中,只有演繹推理。在嚴格的意義上,這樣的叁段論並不會推導出新的知識。因爲我既然已經知道人都是有死的,那麼,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當然有死了。這個推理確實十分正確,但也不是什麼新的知識。當然,當演繹推理十分複雜的時候,它確實可以挖掘出一些人類一時認識不到的知識,正如同一位象棋高手能看叁步,而機器可以看上百步。事實上,這些知識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了,但因爲它隱藏地如此深,以至于人類一時還沒意識到。在此意義上,演繹推理具有輔助人類發現知識的作用,如當代人工智能的自動定理證明。在演繹推理方面,西方邏輯學,邏輯哲學和計算邏輯,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這是因明論所缺少的。
在因明論式中,除了演繹推理外,還包含有歸納推理的成分,可以發現前提之外的新的知識。相對于叁段論的演繹推理,因明論是一個更好的推理框架。當然,西方邏輯也已經發展出具有發現新知識能力的邏輯推理系統,如一些知識發現系統。知識發現系統,基于西方成熟的演繹推理,其實正是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的結合。
演繹推理,具有保真性,但並不能推導出新的知識。而歸納推理,不具有保真性,但能推導出新的知識。利用演繹推理,我們得到的知識是永遠爲真的,知識的發展是單調的。利用歸納推理,我們得到的知識可能在以後成假,知識的發展具有非單調性。
以上,簡要說明了因明論式與叁段論式規則的不同,詳情可以參考拙文《因明論――一個基于事實的假設推理框架》。
2、叁段論裏的歸納成分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提出的一個著名叁段論的例子是:
大前提: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有死。
我們一般關注于這個叁段論中的演繹成分。其實,在這個叁段論中,也有歸納成分,即大前提就是歸納得出的。我們根據觀察到的“張叁死”、“李四死”歸納出“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以此爲大前提,再用演繹的方法推導出“蘇格拉底是有死的”。
更一般地來看,所有公理體系中的公理一般也是歸納得出的,比如歐式幾何裏的平行公理,再如命題邏輯,一階邏輯中的公理。所謂“公理”,就是我們大家公認的,直觀的或者約定的。在公理體系中,我們根據這些公理作爲前提來演繹推導出新的定理。這些定理的正確性依賴于推導過程中用到的公理的正確性。然而,作爲知識體系前提的公理也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比如歐式幾何裏的平行公理,後來有數學家用另一條公理來取代平行公…
《西方知識論與佛教知識論的若幹比較(莊朝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