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知识论与佛教知识论的若干比较
庄朝晖
摘要:知识论关注何为知识和我们如何获取知识等相关问题。西方知识论主要包括构成知识内容的认识论和现象学里的知觉理论,构成形式推理的逻辑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及当代知识论的发展。佛教知识论,也称量论,主要包括构成知识内容的唯识学基础和构成形式推理的因明论。面对着相同的问题,两个理论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问题和相同的思路,很具有可对比性。但因为双方用词习惯的不同,也因为两者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双方的沟通很少进行。本文尝试对两种理论进行一个初步的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知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他的分析判断,虽然这种分析不能带来新知识,但是可以从众前提中揭示出隐藏的结论来。佛教知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他的综合判断。从形式推理来看,因明论是带有归纳特征的,带有知识内容的。从知识内容来看,佛教唯识学对知觉经验的揭示更细致。从西方知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与佛教知识论具有可比性。从知识内容来看,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康德的认识论再到胡塞尔的现象学,越来越细致,与佛教唯识学具有可对比性的。从形式推理来看,上世纪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发展到目前的知觉研究和心灵哲学,显然也有一个形式结合内容的趋势。我们认为,西方知识论与佛教知识论的比较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对双方知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有帮助。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演绎逻辑的成果,如用计算机来实现部分佛教知识论的模型化,甚至自动推理,自动判断因明式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借鉴佛教知识论批判西方知识论前沿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本质直观、实在世界、葛梯尔问题、绿蓝悖论等。这一课题涉及面广,还有待逐步完善,本文仅为抛砖引玉。
目录
前言
1、由一个例子谈起
2、三段论里的归纳成分
3、用因明论来表达两种判断:分析的和综合的
4、佛教知识论――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5、个体人与补特伽罗人
6、关于死亡的断灭论、不可知论与轮回说
7、现象学直观与量论直观
8、实在世界何种意义上实在?――从“庄周梦蝶”到“钵中之脑”再到“共业”
9、知识的定义、Gettier问题和知识集的非单调性
10、用因明论来解释绿蓝悖论(Grue Paradox)
前言
佛教关于知识的理论主要在于量论,以陈那法师、法称法师为主要代表。西方关于知识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认识哲学、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包括语言哲学)上,以休谟、康德、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为主要代表。
有些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可能会认为,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出于审慎的考虑,在作出如此断言之前,对佛教量论应该先有一点同情的了解。有些佛学学者可能也会认为,作为佛学组成部分的量论没必要与目前强势的西方哲学混在一起。但是六祖慧能大师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我个人浅薄的学佛经历,佛法不一定非得用佛法讲,佛法也可以从世间法中开演出来,正如同可以从世间道德中开演出五戒十善的人天乘佛法。
佛教知识论和西方知识论关注的共同问题是:“何为知识?人类如何获取知识?人类如何表示知识?人类如何判断知识的真假?人类如何使用知识?”在相似的生活世界中,面对着相似的问题,两位同样诚实而且理性的回答者作出他们各自的回答,我们有何理由认为他们的答案不存在可比性?事实上,共同的问题背景,构成了两者可以比较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并不会给出完全相同的答案。正如同,在期末考试中,对于同一道论述题,考生们不可能给出完全一样的答案。我认为,佛教知识论和西方知识论的差异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佛教知识论更侧重直观的基础作用,重视学者在修证中的直观体验,强调仅凭语言文字不能达到真相;而西方知识论更侧重概念分析的方法,“逻格斯”即带有“对话”的意思。到了胡塞尔现象学,喊出了“面向实事本身”的口号,直观在西方知识论中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第二、佛教知识论以圣言量为准绳,以经律论三藏为理论背景;西方则以理性为基准,强调理性的批判与对话,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批判性地前行。第三、量论不是佛学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中华文明的背景下,量论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因此,研究量论的人并不多。而且,即使是量论学者,对于与修证佛法无关的知识论相关内容,他们往往也没有兴趣去发展出更细致的理论;而对于西方知识论学者,知识,或者在更大的意义上,真理,即为他们最终之所求。所以,西方知识论学者有兴趣在知识论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相当细致的理论体系。
以上,简明佛教知识论和西方知识论的异同。关于佛教知识论与西方知识论的比较,可能穷尽我的一生,也只能做一点点的贡献。然而,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相信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笔者不揣愚钝,愿意就此进行一些相关探讨,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那么,在比较之前,不妨先对比较进行反思,先想想“比较应该如何进行”这个问题。两个理论都是如此的浩大,如果要比较这两个理论,哪里是个下手处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要比较两个人,我们会说:“你看,他们的鼻子很像,他们的眼睛很像……”,诸如此类,以此来得出两个人很像的结论。
在数学上,如果要找出两个图的同构性,我们首先要找到两个图对应的结点,然后顺藤摸瓜沿着结点间的关系,尝试寻找越来越多对应的结点。当两个图之间的所有结点和结点间的所有关系都一一对应时,我们可以说这两个图是同构的。当然,对于源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理论,要找到如图同构如此严格的同构,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不妨仍旧借鉴判定图同构的思路,来进行两个理论之间的比较。
如果说图可以对应于理论,那么图中的结点对应的正是理论中的术语。寻找两个图的相应结点,也就转化为寻找两个理论中的相似术语。这些相似术语回答相似的问题,它们或互相包含或互相交叉或互相分离。
在相似术语的比较中,两个理论的比较得以进行。因为理论是构建于术语之上的,特别是对于知识论这类以严密著称的理论。某位语言哲学家说过:一个语词的意义,要在语言体系中才能理解。同样,一个术语,也要在相应的理论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所以,通过术语的开显,可以部分地、延续性、渐进地开显整个理论,通过相似术语的比较,可以部分地、延续性、渐进地比较两个理论。
1、由一个例子谈起
西方知识论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
大前提:人都是有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是有死的。
同样,我们可以在因明论上建立类似的论式:
宗:小庄是有死的。
因:小庄是人。
同喻:有人有死,如邻居黄大爷。
异喻:不死的皆不是人,如虚空。
在西方三段论中,由大前提、小前提到更具体的苏格拉底,演绎出最后的结论,由一般到具体;在因明论的论式中,先给出要论证的结论(宗),再给出更一般的小前提(因),最后利用更一般的大前提(同喻和异喻),由具体到一般。
在西方三段论中,只有演绎推理。在严格的意义上,这样的三段论并不会推导出新的知识。因为我既然已经知道人都是有死的,那么,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当然有死了。这个推理确实十分正确,但也不是什么新的知识。当然,当演绎推理十分复杂的时候,它确实可以挖掘出一些人类一时认识不到的知识,正如同一位象棋高手能看三步,而机器可以看上百步。事实上,这些知识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了,但因为它隐藏地如此深,以至于人类一时还没意识到。在此意义上,演绎推理具有辅助人类发现知识的作用,如当代人工智能的自动定理证明。在演绎推理方面,西方逻辑学,逻辑哲学和计算逻辑,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这是因明论所缺少的。
在因明论式中,除了演绎推理外,还包含有归纳推理的成分,可以发现前提之外的新的知识。相对于三段论的演绎推理,因明论是一个更好的推理框架。当然,西方逻辑也已经发展出具有发现新知识能力的逻辑推理系统,如一些知识发现系统。知识发现系统,基于西方成熟的演绎推理,其实正是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结合。
演绎推理,具有保真性,但并不能推导出新的知识。而归纳推理,不具有保真性,但能推导出新的知识。利用演绎推理,我们得到的知识是永远为真的,知识的发展是单调的。利用归纳推理,我们得到的知识可能在以后成假,知识的发展具有非单调性。
以上,简要说明了因明论式与三段论式规则的不同,详情可以参考拙文《因明论――一个基于事实的假设推理框架》。
2、三段论里的归纳成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著名三段论的例子是:
大前提:所有人都是有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有死。
我们一般关注于这个三段论中的演绎成分。其实,在这个三段论中,也有归纳成分,即大前提就是归纳得出的。我们根据观察到的“张三死”、“李四死”归纳出“所有的人都是有死的”,以此为大前提,再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苏格拉底是有死的”。
更一般地来看,所有公理体系中的公理一般也是归纳得出的,比如欧式几何里的平行公理,再如命题逻辑,一阶逻辑中的公理。所谓“公理”,就是我们大家公认的,直观的或者约定的。在公理体系中,我们根据这些公理作为前提来演绎推导出新的定理。这些定理的正确性依赖于推导过程中用到的公理的正确性。然而,作为知识体系前提的公理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比如欧式几何里的平行公理,后来有数学家用另一条公理来取代平行公…
《西方知识论与佛教知识论的若干比较(庄朝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