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大疏之最要
《因明入正理論疏》序
詳夫!空桑啓聖,資六位以明玄;苦賴興仙,暢二篇而顯理。豈若智圓十力,陶萬像以凝規;悲極叁輪,廓(kuo)五乘而垂範。是以應物機于雙樹,至教浃(jia)于塵洲;歸真寂于兩河,余烈光乎沙劫。大矣哉!固難得而名也。【此述因明規範源由佛智出。】
暨(ji)乎二十八見,蟻聚于五天;一十六師,鵄(chi)張于四主。爰有菩薩號商羯羅,聖者域龍之門人也。既資善誘,實號多聞。挹(yi)慧海于深衷,竦(song聳)義山于奧腑。故乃鑿荊岑(cen)而采璞,遊蛤浦以求珠。秘思優柔,乃製宏論。其旨繁而文約,其理幽而易曉。寔法戶之樞機,乃玄關之钤(qian)鍵矣。遂令勝論、數論,同喬山之壓春筍;聲生、聲顯,譬驚飙之卷秋萚(tuo)。自時厥(jue)後,教思波紛。勝躅(zhu)肇彰,耽玩終廣。粵(yue)以金容映夢,玉牒晖(hui)晨。雖至教已隆,而斯典未備。【此歎本論興起及商主造論之功德】
惟我親教叁藏大師,道貫五明,聲映千古。嗟去聖之彌遠,慨心冰之未釋。遂乃振錫中區,以發覺城之地;尋師西夏,直詣(yi)耆阇之山。轥(lin)曩哲之未聞,並苞心極;架前賢之不觌(di),鹹貫情樞。于是貝葉撰于微言,家邦返以神足。方言既譯,道理攸暢。【此述支那流傳梗概及贊歎玄奘叁藏取經譯論之功德】
基謬參資列,欣夕死于朝聞。恐此道不行,乃略述開釋。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庶明懸智鏡者,幸留心而鑒照矣!【此乃窺基大師自述造疏之因由及其目的也】
(一)、學習因明的目的
故(菩薩)地持(經)雲:“菩薩求法,當于何求?當于一切五明處求。求因明者,爲破邪論,安立正道。”
(二)、因明發展的曆史
因明論者,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衆經。劫初足目,創標真似。爰暨世親,鹹陳軌式。雖綱紀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賓主對揚,猶疑立破之則。有陳那菩薩,是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棲慮等持。觀述作之利害,審文義之繁約。于時崖谷震吼,雲霞變彩。山神捧菩薩足,高數百尺。唱雲:“佛說因明,玄妙難究。如來滅後,大義淪絕。今幸福智悠邈,深達聖旨。因明論道,願請重弘。”菩薩乃放神光,照燭機感。時彼南印度案達羅國王,見放光明,疑入金剛定,請證無學果。菩薩曰:“入定觀察,將釋深經。心期大覺,非願小果。”王言:“無學果者,諸聖攸仰,請尊速證。”菩薩撫之,欲遂王請。妙吉祥菩薩,因彈指警曰:“何舍大心,方興小志。爲廣利益者,當傳慈氏所說瑜伽論,匡正頹綱。可製因明,重成規矩。”陳那敬受指誨,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門論。正理者,諸法本真之體義。門者,權衡照解之所由。商羯羅主,即其門人也。豈若蘇張之師鬼谷,獨擅縱橫;遊夏之事宣尼,空聞禮樂而已。既而善窮叁量,妙盡二因。啓以八門,通以兩益。考核前哲,規模後穎。總括綱紀,以爲此論。大師行至北印度境迦濕彌羅國法救【達磨多羅】論師寺,逢大論師僧伽耶舍。此雲衆稱,特善薩婆多(一切有)及因聲明論。創從考決,便曉玄猷。後于中印度境摩揭陀國,複遇屍羅跋陀菩薩(戒賢)等,重討幽微,更精厥趣。披枝葉而窮其根柢,尋波瀾而究其源穴。雖前修而桂悟,未烈我師之芳閑。旋踵弘揚,因訓初學。庶使對揚邪正,司南有軌。斯乃此論之因起也。
(叁)、釋題目
唐雲《因明正理入論》,今順此方言,稱《因明入正理論》。一雲:“明者,五明之通名。因者,一明之別稱。入正理者,此論之別目。因體有二,所謂生了。二各有叁,廣如下釋。今明此因義,故曰因明。
又雲: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由言生故,未生之智得生。由智了故,未曉之義今曉。所曉宗稱正理,所生智名爲入。由言生因故,敵者入解所宗。由智了因故,立者正理方顯。立論雖假言生方生敵論之智,必資智義始有言生。敵者雖假智了方解所立之宗,必藉義言方有智了。故雖但標言生智了,即己兼說二了二生。
由此因明論,能入彼正理故。正理,簡邪。因即是明,正者即理。論者,量也、議也。量定真似,議詳立破,決擇性相,教誡學徒,名之爲論。天主以旨微詞奧,恐後學難窮。乃綜括紀綱,以爲此論。作因明之階漸,爲正理之源由。
(四)、雲何因明處
瑜伽論第十五言:“雲何因明處?謂于觀察義中,諸所有事。所建立法名觀察義,能隨順法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明。爲因照明觀察義故。
(五)、天主簡史
商羯羅主菩薩造者。梵雲商羯羅塞縛彌菩提薩埵訖栗底。商羯羅者,此雲骨瑣。塞縛彌者,此雲主。菩提薩埵,義如常釋。訖栗底者,造。唐音應雲,骨瑣主菩薩造。外道有言,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間化導。二十四相匡利既畢,自在歸天。事者顧戀,遂立其像。像其苦行悴疲饑羸骨節相連形狀如瑣,故標此像名骨瑣天。劫初雖有千名,時減猶存十號,此骨瑣天即一名也。菩薩之親,少無子息。因從像乞,便誕異靈。用天爲尊,因自立號。以天爲主名骨瑣主,即有財釋。此論是彼之所造也。
(六)、初(前)一頌
初頌之中,談頌有一、彰悟有二、論句有四、明義有八。一頌四句,文矚可知。悟他自悟,論各別顯。四真四似,即爲八義。
(七)、八門定義
一者(真)能立:因喻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他,故名能立。
二者(真)能破:敵申過量,善斥其非,或妙征宗,故名能破。
叁者似能立:叁支互阙,多言有過,虛功自陷,故名似(能)立。
四者似能破:敵者量圓,妄生彈诘,所申過起,故名似(能)破。
文說與字,表多體相違(立破真似,體義有異。說與字者,顯體相違)致及似言,顯過通能立破(表前能立,有似能立。並顯能破,有似能破。舉真等似,故稱及也)
五者(真)現量:行離動搖,明證衆境,親冥自體,故名現量。
六者(真)比量:用已極成,證非先許;共相智決,故名比量。
七者似現量:行有籌度,非明證境,妄謂得體,名似現量。
八者似比量:妄興由況,謬成邪宗,相違智起,名似比量。
及似等言,皆准前釋。雖自不曉,無以悟他。理應頌中,先言自悟,後言悟他。但以權衡之製,本以利人。故先言悟他,後方言自悟。
(八)、什麼是喻
故對法言:立喻者,謂以所見邊與未所見邊和合正說。師子覺釋:所見邊者,謂已所顯了分;未所見邊者,謂未所顯了分。以顯了分顯未顯了分,令義平等,所有正說,名爲立喻。
(九)、陳那以宗爲所立
今者陳那因喻爲能立,宗爲所立。自性差別,二並極成。但是宗依,未成所诤。合以成宗,不相離性,方爲所诤,何成能立?故能立中,定除其宗。(宗是所要成立的能立,未共許的能立)
陳那但以共許因喻,成他未許。他未許者,唯是此宗。(宗爲所立)自性差別,但是宗依(所立之具),非是所立。
(十)、何故先立宗耶?
爲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
(十一)、宗九過與宗五過
似能立中,陳那菩薩《理門》等論立有五種似宗,不說後四。(謂能別、所別、俱不極成、相符極成)以《理門》說“宗等多言說能立,此中唯取隨自意;樂爲所立說名宗,非彼相違義能遣”。後之四種,既非相違,所以略之。天主宗過,不僅僅限于相違之過,故說九種。
(十二)、如是總攝諸論要義
如是者,指頌所說。總攝者,以略貫多。諸論者,今古所製一切因明。要義者,立破正邪紀綱道理。
(十叁)、七因明
頌曰“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
此論所明,總有八義。且明能立,未論余七。簡去余七,持明此一。故稱此中,是簡持義。
此中宗等多言,名爲能立。
宗是何義?所尊所崇所主所立之義。等者,等取因之與喻。
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諸有問者,謂敵證等。未了義者,立論者宗。其敵論者,一由無知、二爲疑惑、叁各宗學,未了立者立何義旨而有所問。故以宗等如是多言成立宗義,除彼無知、猶預、僻執,令了立者所立義宗。
其論義法,瑜伽等說有六處所。一于王家,二于執理家,叁于大衆中,四于賢哲者前,五于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前,六于樂法義者前。于此六中,必須證者善自他宗、心無偏傥、出言有則、能定是非。
證者有問立何論宗,今以宗等如是多言申其宗旨,令證義者了所立義。故者所以,第五轉聲。由者因由,第叁轉攝。因由敵證問所立宗,說宗因喻開示于彼,所以多言名爲能立。
開示:敵者未娴,今能立等創爲之開;證者先解,今能立等重爲之示。因廢忘宗而問故爲之開,因欲憶宗而問故爲之示。
諸有問者未了義故,略有二釋。一諸問者,通證及敵。敵者發問,理不須疑。證者久識自他宗義,甯容發問未了義耶?一年邁久忘;二賓主紛纭;叁理有百途,問依何轍;四初聞未審,須更審知;五爲破疑心,解師明意。故審問宗之未了義,二應分別。爲其證者,論但應言“多言開示問者義故”,證者久娴而無未了。爲其敵論者,論應說言“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敵者于宗有未了故。今合爲文,非彼證者亦名未了。
問:爲欲成就所成立義,何故先立宗耶?答:爲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問:何故次辯因耶?答:爲欲開顯依現見事決定道理,令他攝受所立宗義故。問:何故次引喻耶?答:爲欲顯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故。
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
極者,至也。成者,就也。至極成就,故名極成。有法能別但是宗依而非是宗,此依必須兩宗至極共許成就。爲依義立,宗體方成。所依若無,能依何立?由此宗依必…
《摘大疏之最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