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大疏之最要
《因明入正理论疏》序
详夫!空桑启圣,资六位以明玄;苦赖兴仙,畅二篇而显理。岂若智圆十力,陶万像以凝规;悲极三轮,廓(kuo)五乘而垂范。是以应物机于双树,至教浃(jia)于尘洲;归真寂于两河,余烈光乎沙劫。大矣哉!固难得而名也。【此述因明规范源由佛智出。】
暨(ji)乎二十八见,蚁聚于五天;一十六师,鵄(chi)张于四主。爰有菩萨号商羯罗,圣者域龙之门人也。既资善诱,实号多闻。挹(yi)慧海于深衷,竦(song耸)义山于奥腑。故乃凿荆岑(cen)而采璞,游蛤浦以求珠。秘思优柔,乃制宏论。其旨繁而文约,其理幽而易晓。寔法户之枢机,乃玄关之钤(qian)键矣。遂令胜论、数论,同乔山之压春笋;声生、声显,譬惊飙之卷秋萚(tuo)。自时厥(jue)后,教思波纷。胜躅(zhu)肇彰,耽玩终广。粤(yue)以金容映梦,玉牒晖(hui)晨。虽至教已隆,而斯典未备。【此叹本论兴起及商主造论之功德】
惟我亲教三藏大师,道贯五明,声映千古。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遂乃振锡中区,以发觉城之地;寻师西夏,直诣(yi)耆阇之山。轥(lin)曩哲之未闻,并苞心极;架前贤之不觌(di),咸贯情枢。于是贝叶撰于微言,家邦返以神足。方言既译,道理攸畅。【此述支那流传梗概及赞叹玄奘三藏取经译论之功德】
基谬参资列,欣夕死于朝闻。恐此道不行,乃略述开释。示纪纲之旨,陈幽隐之宗。庶明悬智镜者,幸留心而鉴照矣!【此乃窥基大师自述造疏之因由及其目的也】
(一)、学习因明的目的
故(菩萨)地持(经)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
(二)、因明发展的历史
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劫初足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咸陈轨式。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栖虑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崖谷震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云:“佛说因明,玄妙难究。如来灭后,大义沦绝。今幸福智悠邈,深达圣旨。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度案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传慈氏所说瑜伽论,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门论。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门者,权衡照解之所由。商羯罗主,即其门人也。岂若苏张之师鬼谷,独擅纵横;游夏之事宣尼,空闻礼乐而已。既而善穷三量,妙尽二因。启以八门,通以两益。考核前哲,规模后颖。总括纲纪,以为此论。大师行至北印度境迦湿弥罗国法救【达磨多罗】论师寺,逢大论师僧伽耶舍。此云众称,特善萨婆多(一切有)及因声明论。创从考决,便晓玄猷。后于中印度境摩揭陀国,复遇尸罗跋陀菩萨(戒贤)等,重讨幽微,更精厥趣。披枝叶而穷其根柢,寻波澜而究其源穴。虽前修而桂悟,未烈我师之芳闲。旋踵弘扬,因训初学。庶使对扬邪正,司南有轨。斯乃此论之因起也。
(三)、释题目
唐云《因明正理入论》,今顺此方言,称《因明入正理论》。一云:“明者,五明之通名。因者,一明之别称。入正理者,此论之别目。因体有二,所谓生了。二各有三,广如下释。今明此因义,故曰因明。
又云: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由言生故,未生之智得生。由智了故,未晓之义今晓。所晓宗称正理,所生智名为入。由言生因故,敌者入解所宗。由智了因故,立者正理方显。立论虽假言生方生敌论之智,必资智义始有言生。敌者虽假智了方解所立之宗,必藉义言方有智了。故虽但标言生智了,即己兼说二了二生。
由此因明论,能入彼正理故。正理,简邪。因即是明,正者即理。论者,量也、议也。量定真似,议详立破,决择性相,教诫学徒,名之为论。天主以旨微词奥,恐后学难穷。乃综括纪纲,以为此论。作因明之阶渐,为正理之源由。
(四)、云何因明处
瑜伽论第十五言:“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所建立法名观察义,能随顺法名诸所有事。诸所有事即是因明。为因照明观察义故。
(五)、天主简史
商羯罗主菩萨造者。梵云商羯罗塞缚弥菩提萨埵讫栗底。商羯罗者,此云骨琐。塞缚弥者,此云主。菩提萨埵,义如常释。讫栗底者,造。唐音应云,骨琐主菩萨造。外道有言,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间化导。二十四相匡利既毕,自在归天。事者顾恋,遂立其像。像其苦行悴疲饥羸骨节相连形状如琐,故标此像名骨琐天。劫初虽有千名,时减犹存十号,此骨琐天即一名也。菩萨之亲,少无子息。因从像乞,便诞异灵。用天为尊,因自立号。以天为主名骨琐主,即有财释。此论是彼之所造也。
(六)、初(前)一颂
初颂之中,谈颂有一、彰悟有二、论句有四、明义有八。一颂四句,文瞩可知。悟他自悟,论各别显。四真四似,即为八义。
(七)、八门定义
一者(真)能立:因喻具正,宗义圆成,显以悟他,故名能立。
二者(真)能破:敌申过量,善斥其非,或妙征宗,故名能破。
三者似能立:三支互阙,多言有过,虚功自陷,故名似(能)立。
四者似能破:敌者量圆,妄生弹诘,所申过起,故名似(能)破。
文说与字,表多体相违(立破真似,体义有异。说与字者,显体相违)致及似言,显过通能立破(表前能立,有似能立。并显能破,有似能破。举真等似,故称及也)
五者(真)现量:行离动摇,明证众境,亲冥自体,故名现量。
六者(真)比量:用已极成,证非先许;共相智决,故名比量。
七者似现量:行有筹度,非明证境,妄谓得体,名似现量。
八者似比量:妄兴由况,谬成邪宗,相违智起,名似比量。
及似等言,皆准前释。虽自不晓,无以悟他。理应颂中,先言自悟,后言悟他。但以权衡之制,本以利人。故先言悟他,后方言自悟。
(八)、什么是喻
故对法言: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合正说。师子觉释:所见边者,谓已所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所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名为立喻。
(九)、陈那以宗为所立
今者陈那因喻为能立,宗为所立。自性差别,二并极成。但是宗依,未成所诤。合以成宗,不相离性,方为所诤,何成能立?故能立中,定除其宗。(宗是所要成立的能立,未共许的能立)
陈那但以共许因喻,成他未许。他未许者,唯是此宗。(宗为所立)自性差别,但是宗依(所立之具),非是所立。
(十)、何故先立宗耶?
为先显示自所爱乐宗义故。
(十一)、宗九过与宗五过
似能立中,陈那菩萨《理门》等论立有五种似宗,不说后四。(谓能别、所别、俱不极成、相符极成)以《理门》说“宗等多言说能立,此中唯取随自意;乐为所立说名宗,非彼相违义能遣”。后之四种,既非相违,所以略之。天主宗过,不仅仅限于相违之过,故说九种。
(十二)、如是总摄诸论要义
如是者,指颂所说。总摄者,以略贯多。诸论者,今古所制一切因明。要义者,立破正邪纪纲道理。
(十三)、七因明
颂曰“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论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
此论所明,总有八义。且明能立,未论余七。简去余七,持明此一。故称此中,是简持义。
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
宗是何义?所尊所崇所主所立之义。等者,等取因之与喻。
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诸有问者,谓敌证等。未了义者,立论者宗。其敌论者,一由无知、二为疑惑、三各宗学,未了立者立何义旨而有所问。故以宗等如是多言成立宗义,除彼无知、犹预、僻执,令了立者所立义宗。
其论义法,瑜伽等说有六处所。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于大众中,四于贤哲者前,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于此六中,必须证者善自他宗、心无偏傥、出言有则、能定是非。
证者有问立何论宗,今以宗等如是多言申其宗旨,令证义者了所立义。故者所以,第五转声。由者因由,第三转摄。因由敌证问所立宗,说宗因喻开示于彼,所以多言名为能立。
开示:敌者未娴,今能立等创为之开;证者先解,今能立等重为之示。因废忘宗而问故为之开,因欲忆宗而问故为之示。
诸有问者未了义故,略有二释。一诸问者,通证及敌。敌者发问,理不须疑。证者久识自他宗义,宁容发问未了义耶?一年迈久忘;二宾主纷纭;三理有百途,问依何辙;四初闻未审,须更审知;五为破疑心,解师明意。故审问宗之未了义,二应分别。为其证者,论但应言“多言开示问者义故”,证者久娴而无未了。为其敌论者,论应说言“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敌者于宗有未了故。今合为文,非彼证者亦名未了。
问:为欲成就所成立义,何故先立宗耶?答:为先显示自所爱乐宗义故。问:何故次辩因耶?答:为欲开显依现见事决定道理,令他摄受所立宗义故。问:何故次引喻耶?答:为欲显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事故。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极者,至也。成者,就也。至极成就,故名极成。有法能别但是宗依而非是宗,此依必须两宗至极共许成就。为依义立,宗体方成。所依若无,能依何立?由此宗依必…
《摘大疏之最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