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理滴點論廣釋(勝自在慧著 韓鏡清譯)▪P2

  ..續本文上一頁量,攝受宗法已,若憶念所立及能立相屬者,則比量轉起說爲後時生起。

  言“及”者,謂現量及比量二者亦同力攝。如由無義不生故,能與義相符合故,現量是能量,如是比量亦由無義不生故,由能符合遍區分義故,說爲能量。

  言“此中”者,謂隨應之義,爲特致分割,因此,此句義爲:“此中”謂會合顯示于此現量及比量二中。

  言“現量者”,謂能作爲一類,此中依會合,由現量性類能區別爲一類,即特致分割。此中隨即诠說現量性爲:即能立“遠離分別及不迷亂”性,汝及我等所有實際極成現量智,即見爲“遠離分別及不迷亂”,若不成就“遠離分別及不迷亂”者則除由現量所知自性尚余何者?若問何者爲現量聲所诠者,則計所謂隨诠不當思議。如是隨順于根、及能違反,實際能現量智一切極成,即爲現量所诠。隨诠此已,能成立“遠離分別及不迷亂”。“遠離分別”者,即不具有爲遠離分別,即所謂遠離分別自性之義。有功能能成立不迷亂性之事體自性說之爲不顛倒自性。有功能能爲義之事體自性者,謂具有展布形色差別之顯色體性。若諸于此不迷亂者,即此等說爲不迷亂。又此二種相雖爲排除邪了知,但非爲排除比量。如是雖由說遠離分別乃排除比量,但于此中若不說不迷亂者,則爲遠離樹木顯現行走等故,乃成爲現量,唯進入此中之樹木、及爲不虛假符合故,亦爲正智,且由是遠離分別故,亦分別爲現量,爲排除此故,說不迷亂。如是由此是迷亂故,非是現量,且由叁相之標志無能生起故,亦非比量,亦非有余能量。因此,觀見樹木行走等,顯示爲邪智。若是邪智者,此中如何符合樹木耶?依此,非符合樹木,由彼區別于種種處所行走之木,而符合之木則決定于一處所,因此,若諸樹木之處所顯現行走,即與此處所不相符合。若與彼處所、此符合者,由未觀見故,離此都無與義相符合,而唯依余智與木等義相符合,若如是者,說不迷亂即爲排除邪了知故。如是由說不迷亂雖是排除比量,然說遠離分別則爲排除邪了知故。比量者,即是迷亂。由自顯現本無有義而進入執著爲義故。現量者,謂于所取境界不顛倒故。不迷亂者,此中不當執爲不虛假。如是唯正智爲現量,而非其余。此中由是正智故,即已成就爲不虛假時,複說不虛假唯無所須。若如是者,語義不虛假智若諸說爲現量者即此當說爲遠離分別及不虛假,二次重說不虛假,此中都無所須。因此,若諸于所取有功能爲義之事體中無顛倒者,當知即此爲不虛假。

  此中何種類分別當取耶?說言“與言說”等,由此能诠故,謂言說,即能言說之聲。“與言說相混雜”者,謂與能诠行相俱起一智中,會合所取行相性。因此,若時于一智中所诠及能诠二行相會合而有,爾時即說所诠及能诠二者相混雜。若于此智中有與明記適相混雜之所诠顯現,即于此中作如是說。此中或有智與言說相混雜顯現。喻如諸于信號慧熟練者分別瓶義時,即與瓶聲相混雜之義顯現。或有不與明記相混雜,亦適合與明記相混雜顯現,喻如諸嬰兒于信號慧不熟練之分別。此中若說分別者謂與言說相混雜者,則亦攝于信號慧不熟練者之分別,故說“適合”言,亦爲此攝。若雖非是與言說相混雜顯現,然唯由于此生起,分別亦唯適合與言說相混雜。若諸與言說相混雜,即此亦說“適合”。因此,二者亦說“適合”所攝。若無與言說相混雜者,雲何當知適合性?由無決定顯現故,無決定顯現亦無決定顯現之因故,由所取義能生起識時能生起決定顯現,喻如由色能生起眼識時能生起決定顯現。分別之識非依義生起。因此,由無決定顯現亦無決定顯現之因故,即無決定顯現。此即所說分別不依義生起,雲何知耶?不觀待鄰近義故。諸嬰兒亦盡其未觀見時不計爲唯此即此如是先已觀見性,乃至啼哭已,不能轉向乳際。先已觀見及後時觀見二者能合爲一之識,非具有鄰近境,由先已觀見非鄰近故。具有非鄰近境者,即不觀待于義。若不觀待者,由無決定顯現之因故,即無決定顯現。與此相似即適合與言說相混雜。根識亦唯能取鄰近故,即觀待于義。由義亦是決定顯現之因故,即決定顯現。因此,非與明記相混雜。即由此故,雖許所說言自相及能說言之事體,但說爲無分別。若唯自相是所說言及能說言,若如是者,以與明記相混雜爲義之識亦是分別。根識乃由義爲門而顯現故,由非適合與明記相混雜而顯現故,即無分別。然而耳識者能取聲之自相,聲之自相,亦或有爲所說言,或有爲能說言故,當與明記相混雜而顯現。若如是者,亦說爲具有分別性耶?無如是過失,雖已有自相所說言及能說言事體,然自相假代時若取觀見性者,則亦當取所說言及能說言,于假代時實有之觀見境界所有事體非現在有,喻如于假代時實有之觀見,現在已滅,如是彼之境義亦現在無有。因此,由耳識顯示時不能取觀見性故,非能取所說言及能說言之事體。由此道理瑜伽師智雖亦顯現一切言與義,然不執假代時觀見故,即無分別。

  言“與此”者,謂與分別。遠離以分別爲自性,謂當指下文所說若諸已成爲空及不迷亂智,即此爲現量。遠離分別及不迷亂者,謂由更互相觀待故,雖爲現量相,然由顯示非是自內故,若諸遠離此及不迷亂,即此說爲現量,如是二相更互觀待,顯示爲具有現量境體。

  “翳目”者,謂損害眼,此迷亂之因,謂根上有。“速旋”者,謂火輪等,火輪等若緩旋,則輪相迷亂不生,是故由說“速”言,作迷亂差別。此因即境上有。“船行”者,謂進入舟中,由船行之時産生樹木等行走迷亂故,說言進入。此迷亂之因即建立外依之上。“不調”者,謂風、熱、痰等,由風等成災亂時,産生柱等燃燒災亂。此不調之因內部有。迷亂之因有四:一根上有,二境上有,叁外依上有,四內部有。由此一切能變異根體。根不變異、根迷亂不應道理故。究迷亂之根底,即于此等一切說如是言。說“等”者,謂攝取眼障、眼黃等依于眼等。速旋等者,謂依于境,火輪上下旋轉時,具有火色穿行顯現生起迷亂。乘大象等亦建立在外依上。末摩不能忍受刺痛等攝取迷亂之因依于內部。都無處所由彼等産生迷亂之行相,如是之智即爲現量。

  如是顯示相已,若諸分別唯根即眼見者,于意現量相舉過,及不許自證及瑜伽師智,爲排除如是等邪分別故,顯示現量差別,故說“此謂四種”。

  與根相屬智,說名爲“根智”。若諸依根者,即此現量。

  于意現量爲排除他人舉過故,解說意現量相。此根識各自體性之境界無間者,謂此中無有中間故,此爲無間。“中間”亦說爲中斷、及差異。因此,由中間滅故,即攝根識境界之執受所生起之同種類第二刹那開始,謂攝如是及屬于同一相續根識境界之短暫中後刹那,此即能與所有根識俱起,根識于其上有,即于此上作如是說。“能俱起”者亦有二種:一更互能益,二能起同用。此中于短暫事體上,由不許成立差別故,能起同用性,以爲“能俱起”。由境界及識(實即相分和見分)二者能起一意識。如是此二于此即雙雙能俱起性(實即自體分),與此相似之根識由能作所緣過失道理,瑜伽師智爲排除睡眠故,亦說等無間緣,由同等不自知性,既是同等又不間斷,故亦說等無間。此既如是,又由因性,故亦即是緣,而由此等無間緣能生。由此唯屬于同一因性之根智(實即根識)及意識二者成爲所生及能生之事體時,意識亦說爲現量(應說五俱意識及率爾五心等),是故瑜伽師智亦排除他相續之追隨。若時與根識境界、意識境界爲異者,爾時由能取已攝受故,即排除所謂有不適爲能量過。若時能取依根識境界之執受所生刹那,爾時由不能取異于根識所取境界故,即排除陷于無盲聾等過失,此意識亦許眼之作用已過去時。于彼眼具有能作用時,若諸色識,即此一切唯依于眼,若不如是者,當不許任何識依眼。此意現量者,爲成就或不成就之兩端所極成,此非有能立之能量。若如是令此爲有者,亦顯示無有任何過失故,即顯示此之相狀。

  爲顯自證故,說言:心者,唯能取義。心所樂受等者謂能取差別分位,一切亦既此,心心所法亦是,唯樂受等領受分明故。雖爲自證,然爲排除疑慮其他心之分位非是者故說“一切”言。所有心分位都無自體不證知不現量者。若以自身證知己體爲自性,即此爲自證現量。于此顯現色等法時,同時即領受樂等行相,亦不能說唯所取行相青等即是領受安適等自性。如是青等無有決定領受安適等自性。若此唯是安適自性者,此青等當決定說爲樂自性,若由于彼分別自性故,現量作用即唯隨覺能現量于義,即此是現量者,于青色無有隨覺樂自性。因此,領納青色時即非樂,而唯與青色義相異,始領受樂,又此唯是智性,因此,有領受智性。此證知智自性,亦由自體能證知,並無分別,亦不迷亂。

  爲解說瑜伽師現量故說:“實義”者,即真谛,真谛亦即由能量觀見義,如四聖谛。“修習實義”者,謂數數屢屢增入。“修習……最上邊際”者,謂顯現所修習義所有智創建明了顯現。“最上邊際”者,謂若時明了顯現尚稍許不圓滿,如是如其明了顯現性尚未圓滿,乃至勝進中。若時已圓滿,爾時即無勝進,因此,圓滿分位以分位之明了顯現,說爲“最勝邊際”。若諸由此邊際所生,如近事弟子,其智能□極明了所修習義行相,即諸瑜伽師之現量。因此此中創建明了行相分位即爲“修習……最上”,如是如由雲母所隔。若時觀見所修習義,即此爲“最上邊際”分位,如掌中所置琉璃珠,若諸觀見所修習義,即此爲瑜伽師現量。此者既是明了顯現,又是明了顯現性故,亦即無分別。分別之識假代時,執觀見性爲事體故,即執適合與聲相混雜。于假代時,觀見性亦即假代時生起之智境界性,如是先前智滅,無有現在,如是先前智滅之境界事體,亦非現在有。因此由能取具有以無爲自性之事體,非鄰近能取故,分別者,即不明了顯現。因此,由明了顯現故,即無分別,由能量能取清淨義故,即不虛假。因…

《正理滴點論廣釋(勝自在慧著 韓鏡清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