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藏叁谛說初探(釋如戒)▪P10

  ..續本文上一頁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大正藏》冊30,頁35c16-17)。

  [81] 《二谛義》卷中,《大正藏》冊45,頁101b27-c1。

  [82] 「總問汝」在此,所指的是中假師、地論師與攝論師。如《中觀論疏》卷第十本說:「中假師等用非有非無爲涅槃,亦是立涅槃出二谛外,名非有非無;又是地論師法界非有有;又攝論師明無住涅槃有兩解,皆是非有無。」(《大正藏》冊42,頁157c28~頁158a2)。

  [83] 《大正藏》冊42,頁158a24-b2。

  [84] 在《中觀論疏》當中,認爲吉藏「有」、「無」是衆見之根,它是會障礙中道、正觀的。這如:(1)《中觀論疏》卷第一本、卷第五本雲:「有、無是衆見之根,障中道之本」(《大正藏》冊42,頁3c4、頁72a7-8)【在《百論疏》卷下之下(《大正藏》冊42,頁301c20-21)亦有相同之文句】;(2)《中觀論疏》卷第十本:有、無是衆見之根,障正觀之本。(《大正藏》冊42,頁157a14-15)。其次,有關吉藏所引僧肇〈涅槃論〉破非有非無之思想,其實在龍樹《大智度論》當中,也有談到如:《大智度論》卷15雲:「問曰: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無。空以除有、空,空遮無,是爲非有非無,何以言愚癡論?答曰:佛法實相不受不著。汝非有非無受著故,是爲愚癡論。若言『非有非無』是則可說可破,是心生處,是鬥诤處。佛法則不然,雖因緣故說『非有非無』不生著。」(《大正藏》冊25,頁170c18-23)這是因爲「畢竟空義〔中〕,無有定相。不可取,不可傳釋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亦無,一切行處滅,言語斷故。」【《大智度論》卷55雲:(《大正藏》冊25,頁448b5-8)】;也因此吉藏在《中觀論疏》卷1曾譏「非有非無」爲「愚癡論」:「問:非有非無是愚癡論,雲何是中道?答:不取非有非無爲中,乃明離有、無見乃名爲中耳。若離有、無而著非有非無,即非中也。」(《大正藏》冊42,頁19c29~頁20a3)【相同內容也可參照《法華玄論》卷2:《大正藏》冊34,頁381c12-18】。

  [85] 《中觀論疏》卷2末(《大正藏》冊42,頁27b13-16)。

  [86] 《大正藏》冊45,頁108c24-28。

  [87] 《大正藏》冊45,頁88c4-6。

  [88] 《大正藏》冊45,頁88c6-9。

  [89] 請參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雲:「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大正藏》冊9,頁429b18-20。

  [90] 《大正藏》冊45,頁108c15-17。

  [91] 請參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雲:「一切有無法 了達非有無 如是正觀察 能見真實佛。」《大正藏》冊9,頁426下9-10。

  [92] 《大正藏》冊45,頁108c29~頁109a8。

  [93] 《大正藏》冊42,頁26a23-29。

  [94] 《中觀論疏》卷2,《大正藏》冊42,頁22b10-12。《二谛義》卷上亦有類似的話,《大正藏》冊45,頁78a21-25。

  [95] 《二谛義》卷中雲:「我出山以來,以二谛爲正道」。吉藏屢謂《中論》以二谛爲宗。這如《中觀論疏》卷1雲:「此論雖無法不窮,無言不盡,統其要歸,會通二谛。」《大正藏》冊42,頁6c5-6。《二谛義》卷上雲:「中論以二谛爲宗。若了二谛,中論即便可明。」《大正藏》冊45,頁78b9-10。又引法朗言,認爲「若了于二谛,四論則煥然可領;若于二谛不了,四論則便不明。」《大正藏》冊45,頁78a19-20。

  [96]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頁474~頁475說:「天臺家,本前一頌,發揮他的叁谛論。在中觀者看來,實是大有問題的。第一、違明文:龍樹在前頌中明白的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怎麼影取本頌,唱說叁谛說?這不合本論的體系,是明白可見的。第二、違頌義這兩頌的意義是一貫的,怎麼斷章取義,取前一頌成立叁谛說。不知後頌歸結到『無不是空者』,並沒有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即空即假即中。」

  [97] 此部分請參照:《中觀論疏》卷第二本(《大正藏》冊42,頁22c27~頁23a3)所述「中假義」與《二谛義》卷上(《大正藏》冊45,頁82c12-16)所述「叁是義」之源流。

  [98] 但是,《二谛義》卷上也曾說:「從來明有叁谛義:一世谛、二真谛、叁非真非俗谛」,《大正藏》冊45,頁91b19-20。

  [99] 智顗《維摩經玄疏》卷3:「《中論》〔〈觀四谛品〉第十八〕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爲假名』,即诠俗谛也。『亦名中道義』,即诠中道第一義谛也。此〔第十八〕偈即是申摩诃衍叁谛理。」《大正藏》冊38,頁535a11-14。吉藏《二谛義》卷上雲:「《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從來明:此是叁是義:一因緣即是空;二是假;叁是中。」《大正藏》冊45,頁82c12-15、頁85b7-8。

  [100] 吉藏《二谛義》卷上說:「今真、俗二谛,攝真、俗『二』爲世谛,不真俗爲第一義。」《大正藏》冊45,頁91b26-28。又說:「第叁節第二谛義:此二谛者,有、無『二』,非有非無『不二』,說『二』說『不二』爲世谛,說非二非不二爲真谛。……凡所發言不出此叁種〔二谛〕也。」《大正藏》冊45,頁90c6-9。而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下說:「〔七種二谛之〕前兩種二谛,以不明中道故,就五種二谛得論中道即有五種叁谛。」《大正藏》冊33,頁704c26-27。《維摩經文疏》卷6亦說:「無、有爲俗〔谛〕,中道即是真谛,即是說二谛也。」《卍續藏》冊27,頁466右下15-16,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佛曆2511年歲次丁未仲夏佛歡喜日影印);而《摩诃止觀》卷6下又說:「若作叁谛可解:若作二谛者,中道爲真〔谛〕,有、無爲爲俗〔谛〕。」《大正藏》冊46,頁80c15-16。再者,有關兩者的「第叁谛」──「中道」,皆非是一種相對或相待的意義之存有。如:吉藏在《中觀論疏》卷1曾雲:「問:非有非無是愚癡論,雲何是中道?答:不取非有非無爲中,乃明離有、無見乃名爲中耳。若離有、無而著非有非無,即非中也。」《大正藏》冊42,頁19c29~頁20a3【相同內容也可參照《法華玄論》卷2:《大正藏》冊34,頁381c12-18】。智顗《法華玄義》卷3上雲:「有是俗谛,無是真谛,亦不分別是遮二邊顯中道。」《大正藏》冊33,頁707a17-19。又卷6上雲:「今言俗有真無……中道第一義非有非無。」《大正藏》冊33,頁746b19-21。

  [101] 吉藏部分在此不再引述,詳細內容請參照前揭文。智顗:《法華玄論》卷2雲:「明叁谛者,衆經備有其義,而名出《纓珞〔經〕》、《仁王〔經〕》,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大正藏》冊33,頁704c16-18)。

  [102] 不同的是,吉藏將「因緣生法」解釋爲俗谛;而智顗是將「亦名爲假名」解釋爲俗谛。

  [103] 《大乘玄論》卷1,《大正藏》45,頁19b18-25。

  [104] 《中觀論疏》卷第十本,《大正藏》冊42,152b26-27。

  [105] 《維摩經玄疏》卷3,《大正藏》冊38,頁535a11-14。

  [106]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1上,《大正藏》冊33,頁682c6。

  [107]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6下,《大正藏》冊33,頁758a14-15。

  [108] 會造成印順法師對兩者的評論不同,或許跟印順法師認爲:(1)天臺宗是受真常的思想,要格外濃厚;(2)天臺宗是更綜合的學派以及(3)叁論學者重中論,只談二谛有關。這如《中觀論頌講記》頁39~頁40中說:「智者大師比較上特重『法華』、『涅槃』。所以他判二經爲最高最究竟。這樣,天臺學者,比較叁論宗,受真常的思想,要格外濃厚。北方的禅宗、地論的思想而外,又吸收了南方的成論、叁論、攝論各派,才組織他弘偉的體系。因此,天臺宗是更綜合的學派。……他的精髓在止觀;天臺比叁論,確要充實些。不過叁論宗有許多思想,卻比天臺要接近龍樹學。」和頁41說:「叁論學者重中論,只談二谛,比較上要接近龍樹學。天臺的離妄顯真近叁論,統合一切之空有無礙,是更與真常雜蹂的。」以及印順法師本人較同情空宗有關吧。

  [109] 德格版《西藏大藏經》,No. 3842,271Al6~271Bl1。另外,筆者也發見《佛護注》與《無畏疏》之詩頌長行解釋一樣。有關《無畏疏》部分可參照:寺本婉雅,《北京,ナルタン兩版對校.西藏文龍樹造中論無畏疏》,京都市,丁字屋書店,昭和11年8月10日發行,頁383~頁384。

  [110] 轉引自:Raghunath Pandeya, The Madhyamaka

  āstram of Nāgārjunavolume two,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Varanasi Patna Bangalore Madras, First Edition: Delhi, 1989, pp. 203~204;並參照:Louis de la Vallue Poussin, Mūlamadhyamakakārikās de Nāgārjuna,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delhi, First Indian Edition: 1992, pp. 503~504。

《吉藏叁谛說初探(釋如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