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白話版 宏正法師)

  成佛之道

  原著:印順法師

  --------------------

  成佛之道(白話版) (白話版) 作者:宏正法師

  第一章皈敬叁寶章

  大海之寬廣,于一般人來說,是無邊無際的,而衆生以世間所有法爲實“有”,故有“有”執,沈溺于“有”中,不得出離,猶如衆生掉入大海中,不能見到海之邊際,不得解脫。世間之憂苦,不可計數,無處不在。衆生在此生死之苦海中,輪轉不休,所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停歇,那何處才是讓衆生能夠解脫生死輪回之大苦海之依怙呢?或許有人以爲錢財寶物是我等衆生所依怙,然而我們所見太多人雖家有萬貫,而一朝之間毀于五家(所謂水、火、刀兵盜賊等劫難),又雖有萬貫家財,但卻不能逃離生死。又或有人以爲崇高之地位能主宰一切,然君不見多少位高權重之人,成爲階下之囚。即使沒有成爲階下之囚,可終究有一天會下臺的。

  這個世間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的事情無所不在,有合的時候就注定有分離,有生就肯定有死。猶如一個國家一樣,雖然治理的很好,可有一天還是會亂。器世間雖然有很多偉大的建築成就,但有一天還是會毀壞的,這也是所謂成、住、壞、空。從以上尋求的世間種種所謂之“樂”,沒有發現一樣是恒久的,即沒有一樣是可以能作爲衆生永久依怙的,因爲所有的一切是無常的,既是無常的,則不能爲依怙。

  世間也有人以鬼神爲皈依,亦或皈依天,但是鬼神性凶好殺,若歸依之,一旦有所違犯,即遭不幸。欲界之天人沈溺五欲之樂,待天人之福報享盡之後,亦會墮入惡道中,故亦不能作爲究竟皈依之處。大梵天雖超勝于鬼神、欲天,但其以慢心住于禅定,以其有慢心故,終會墮落,而不能證入究竟涅槃,故亦不能作爲我等衆生之究竟皈依處。

  有智慧之衆生,爲了了生脫死,永離輪回之苦,故而處處尋求究竟皈依處,向十方處去尋找,而遍尋不得。最後終于發現,只有叁寶才是最吉祥的,使可以作爲我等衆生之究竟歸依處,可以使我們脫離輪回之苦,而得究竟解脫之樂。

  那爲什麼說叁寶是衆生最吉祥之究竟皈依處呢?

  首先,皈依佛,佛乃是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覺悟者,與我們凡夫不同。凡夫以四大五蘊爲色身,以世間種種飲食來維持生命。而偉大的佛陀卻是以正法爲身,以清淨智慧爲生命,所謂正法者即佛陀所悟之宇宙人生之實相。而悟此實相之智慧,猶如秋天的明月一樣,朗照天空及大地,使衆生能在黑夜中洞見這世間所有的一切。

  佛既然是洞見宇宙人生的大智慧之覺悟者,我們就應當以崇高的禮節來禮拜他,即以我們尊貴的頭去觸碰佛的兩足,以表示我們對佛陀的歸依敬仰。而佛有無量數,所謂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但是在十方叁世諸佛中,有一尊佛與此娑婆衆生有緣,悲憐我等處于五濁惡世中的衆生,而乘大悲之願來此苦難世間,宣說正法,渡化我等憐憫衆生,這就是我們佛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而佛之所以稱之爲佛,是因爲佛具備大圓滿智慧,即能了知宇宙萬事萬物之總相及差別相之智。而佛不僅具備大智,亦具備大悲,但佛之悲心,不同于凡夫,二乘之有限悲心,佛之悲心是無限的。並且已經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等,而且無有任何習氣,已經具備斷德、證德、智德等叁德。雖然佛已洞見宇宙萬法之總相-----空相,但因爲衆生根基不同,佛以種種方便善巧來示現世間萬法之緣起差別相,以利衆生由緣起之差別相而悟入總相----空相。

  佛在種種開示中,以丘井喻(丘井喻:在古印度,有一囚犯從監獄逃出,國王即令手下放出大象,去追他並踩死他以作懲罰。此逃犯東躲西藏,逃避大象的追逐。突然在沙漠之中,不小心掉進一個枯井之中,在往下墜落的時候,突然抓住了一根藤條,而懸在空中。此時往上看,醉象已經追到,而且還有四條蛇在井邊巡遊;往下看,一條大蛇正張著大嘴等他掉下來。他是上又上不得,下又下不去。而此時,又有一黑一白兩只老鼠,開始在齧啃逃犯抓住的藤條。此時,他內心恐懼的不得了,只能張著口大喘氣。正當他張著口大喘氣之時,突然從上面滴下蜂蜜掉進他張著的口之中。逃犯嘗到了蜂蜜的甜味,高興的不得了,即刻享受起來,全然忘記他還處在危險的境界之中。此中,象即喻無常;逃犯即我們苦難衆生;枯井即代表生死之深淵,藤條即喻衆生之命根;井下毒蛇代表死亡的逼迫;井邊四蛇代表四大;黑白二鼠即代表日夜之時間;蜂蜜即是五欲之樂,此喻即代表我們衆生時刻在無常之中,受著生死的逼迫,但因爲五欲的牽纏,而忘記我們危險之處境。)、空聚落(空聚落喻:有人冒犯了國王,國王即命此人手持一個裝有四條蛇的盒子,此人若一不小心,四蛇即可能從盒子中跑出來咬死他。有智者告知了此人,他放下盒子就跑。

  有五個看守他的牢頭,即手持鋼刀追殺過來。此人跑到了一個空的村莊之中,正想歇息;智者又告訴他說村中有強盜會殺人奪財。他于是奮不顧身又往前沖,可是前面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後有追兵,前有大河,怎麼辦?逃命要緊!他即用各種樹枝做了一個筏,渡過河去。過河之後,終于松了一口氣,因爲他已經到了另一個國家了。此中,國王即喻魔王,四蛇即喻四大,衆生四大不調即會生病。五個追兵即喻是五蘊;逃跑即喻尋求解脫生死之道,空聚即喻無常之六入;空聚之賊,即喻衆生不解六入之無常,而生起對外境的種種執著;大河即喻生死之大河;智者,即是佛陀;筏即解脫之道(正法),到彼岸即喻得解脫了。)來做譬喻,因爲衆生不了解緣起性空之理,而執著實有我、實有法,不知一切皆緣起存在,我等衆生在此苦難世間中,如處于丘井之中,生命隨時有危險,但衆生不知無常法將至,而沈溺其中。(此乃諸行無常),又衆生不知無我,而執有我,不知我如聚落,入中尋求,乃無一人,故應了知此岸無常,(涅槃寂靜之樂),故應舍棄此岸,而追求無有生老病死之彼岸之涅槃寂靜之樂。故應禮贊佛之正法,因爲此正法能使衆生遠離貪欲,不墮叁塗之五濁惡世。何謂正法?正法實是妙不可言,非吾等凡夫、二乘所能思議。

  但此正法是善法,以導人向善而遠離惡法;此正法是淨,以導人離染法故。故衆生若能依此正法爲皈依,其必定能常住于安樂之中。而此正法(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過去諸佛依之修行之法,所以我等衆生若能依此正法而修行,必定能證入不生不滅之涅槃。佛即依此正法來攝化僧寶。何謂僧寶?僧是以和合、樂法、清淨爲根本,即所謂具備事和同證與理合之六和合(利和同均、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語和無诤)。故而應當禮敬僧寶。以和合爲僧,故僧爲衆中之所尊。我等衆生應當尊敬僧寶,不要苛責僧寶,而且不能去用自己的標准衡量僧人,因爲僧人都是隨佛修行正法之人。

  在佛入滅之後,僧寶必具擔當住持正法城之責任。何謂正法城?以城爲喻,因城有防禦之功能,不易爲外敵入侵。故以正法爲城,則不易爲邪法入侵。然誰能住持正法,使正法流傳下去?唯有僧寶。(現在有人皈依佛、法二寶,不皈依僧寶,實在有違佛旨。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衆人見到僧人則知道有佛教,但衆人見一居士,則不一定知有佛教也,以居士之相與世間衆生相無差別矣。)爲何要皈依叁寶呢?以叁寶具備真實之德,能遠離有漏之煩惱而證入無漏之清淨法。以佛乃具備大圓滿之智慧,了解衆生根基之不同,故隨機渡化衆人,而不離真俗二谛,所謂以真谛見一切法,依俗谛立一切法,依真而俗、由俗而真,真俗不二,故使佛法得以長存。

  以叁寶具備之殊勝功德,故我等衆生應當從自心中誓願盡形壽皈依佛法僧叁寶,以至誠心修種種供養,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並且時刻不忘,叁寶種種殊勝利益之功德。這種從自心皈依是最爲尊貴、最爲殊勝的,因爲我們皈依叁寶所得之快樂、所得之安隱,是不能由皈依叁寶之外的皈依他法而得到。而所說的皈依,是必須以信和願爲體;而且不僅僅皈投叁寶,更應心向于叁寶,唯有依叁寶方才能使我等衆生得到濟渡,而脫離六道生死輪回。

  若我等衆生,不僅僅能自心皈依佛、法、僧叁寶,更能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見六祖壇經),壇經中談到佛爲覺義、法爲正義、僧爲淨義,故能皈依自性佛、法、僧叁寶,則是皈依覺、正、淨,以衆生自性具備覺、正、淨,若衆生能夠了解到這個道理,那衆生也就了解到皈依的真實義了。

  第二章聞法趣入章

  在佛法中特別強調聞、思、修,由聽聞佛法而後善加思惟再後如法修持。而聞、思、修中,聞法最爲重要,因爲只有聽聞佛法才能趣入佛法,故今贊歎聞法之功德。

  我們衆生由于聽聞了佛法而能了解世間所有諸法,並能分別諸法之善惡,在聽聞佛法了解善法、惡法之後,衆生即能棄惡從善。由于衆生聽聞了正法,而能使衆生了解到哪些是對修行有所幫助之正法,哪些是對修行毫無幫助,並且是毫無任何意義的不正確之見解。以衆生聽聞佛法後,能善加思惟生起正見,進而依法修持,而證得無上涅槃解脫。

  但是衆生在聽聞佛法時,應當要注意遠離叁種過失,如用器皿裝水,若器皿是倒置的,則導致裝不上水;或者器皿中已經有汙穢有毒之髒物,導致水不潔淨;又或者器皿上有裂縫,導致水慢慢漏盡。又如人在地上種植種子,結果不小心掉在砂石上,而導致種子不能發芽;或者種子種在雜草叢生的地方,而導致與染草混在一起,無法茁壯成長;又或者種子種得不夠深,結果風一吹,而使種子不易生根發芽,即使生根發芽,也易被風所吹而致死。此處即是以水器暨種子來形容衆生之心性。若衆生不能專心聽聞佛法,聽而無聽,即是俗話所講“左耳進、右耳出”;又或者衆生雖能聽聞佛法,但心中已有不正確之見解。雖聽聞正法,但不易爲正法所感,反而易致正法與染汙法混爲一體,分不清哪是…

《成佛之道(白話版 宏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