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

  成佛之道

  原著:印顺法师

  --------------------

  成佛之道(白话版) (白话版) 作者:宏正法师

  第一章皈敬三宝章

  大海之宽广,于一般人来说,是无边无际的,而众生以世间所有法为实“有”,故有“有”执,沉溺于“有”中,不得出离,犹如众生掉入大海中,不能见到海之边际,不得解脱。世间之忧苦,不可计数,无处不在。众生在此生死之苦海中,轮转不休,所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停歇,那何处才是让众生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之大苦海之依怙呢?或许有人以为钱财宝物是我等众生所依怙,然而我们所见太多人虽家有万贯,而一朝之间毁于五家(所谓水、火、刀兵盗贼等劫难),又虽有万贯家财,但却不能逃离生死。又或有人以为崇高之地位能主宰一切,然君不见多少位高权重之人,成为阶下之囚。即使没有成为阶下之囚,可终究有一天会下台的。

  这个世间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的事情无所不在,有合的时候就注定有分离,有生就肯定有死。犹如一个国家一样,虽然治理的很好,可有一天还是会乱。器世间虽然有很多伟大的建筑成就,但有一天还是会毁坏的,这也是所谓成、住、坏、空。从以上寻求的世间种种所谓之“乐”,没有发现一样是恒久的,即没有一样是可以能作为众生永久依怙的,因为所有的一切是无常的,既是无常的,则不能为依怙。

  世间也有人以鬼神为皈依,亦或皈依天,但是鬼神性凶好杀,若归依之,一旦有所违犯,即遭不幸。欲界之天人沉溺五欲之乐,待天人之福报享尽之后,亦会堕入恶道中,故亦不能作为究竟皈依之处。大梵天虽超胜于鬼神、欲天,但其以慢心住于禅定,以其有慢心故,终会堕落,而不能证入究竟涅槃,故亦不能作为我等众生之究竟皈依处。

  有智慧之众生,为了了生脱死,永离轮回之苦,故而处处寻求究竟皈依处,向十方处去寻找,而遍寻不得。最后终于发现,只有三宝才是最吉祥的,使可以作为我等众生之究竟归依处,可以使我们脱离轮回之苦,而得究竟解脱之乐。

  那为什么说三宝是众生最吉祥之究竟皈依处呢?

  首先,皈依佛,佛乃是证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觉悟者,与我们凡夫不同。凡夫以四大五蕴为色身,以世间种种饮食来维持生命。而伟大的佛陀却是以正法为身,以清净智慧为生命,所谓正法者即佛陀所悟之宇宙人生之实相。而悟此实相之智慧,犹如秋天的明月一样,朗照天空及大地,使众生能在黑夜中洞见这世间所有的一切。

  佛既然是洞见宇宙人生的大智慧之觉悟者,我们就应当以崇高的礼节来礼拜他,即以我们尊贵的头去触碰佛的两足,以表示我们对佛陀的归依敬仰。而佛有无量数,所谓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但是在十方三世诸佛中,有一尊佛与此娑婆众生有缘,悲怜我等处于五浊恶世中的众生,而乘大悲之愿来此苦难世间,宣说正法,渡化我等怜悯众生,这就是我们佛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而佛之所以称之为佛,是因为佛具备大圆满智慧,即能了知宇宙万事万物之总相及差别相之智。而佛不仅具备大智,亦具备大悲,但佛之悲心,不同于凡夫,二乘之有限悲心,佛之悲心是无限的。并且已经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等,而且无有任何习气,已经具备断德、证德、智德等三德。虽然佛已洞见宇宙万法之总相-----空相,但因为众生根基不同,佛以种种方便善巧来示现世间万法之缘起差别相,以利众生由缘起之差别相而悟入总相----空相。

  佛在种种开示中,以丘井喻(丘井喻:在古印度,有一囚犯从监狱逃出,国王即令手下放出大象,去追他并踩死他以作惩罚。此逃犯东躲西藏,逃避大象的追逐。突然在沙漠之中,不小心掉进一个枯井之中,在往下坠落的时候,突然抓住了一根藤条,而悬在空中。此时往上看,醉象已经追到,而且还有四条蛇在井边巡游;往下看,一条大蛇正张着大嘴等他掉下来。他是上又上不得,下又下不去。而此时,又有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开始在啮啃逃犯抓住的藤条。此时,他内心恐惧的不得了,只能张着口大喘气。正当他张着口大喘气之时,突然从上面滴下蜂蜜掉进他张着的口之中。逃犯尝到了蜂蜜的甜味,高兴的不得了,即刻享受起来,全然忘记他还处在危险的境界之中。此中,象即喻无常;逃犯即我们苦难众生;枯井即代表生死之深渊,藤条即喻众生之命根;井下毒蛇代表死亡的逼迫;井边四蛇代表四大;黑白二鼠即代表日夜之时间;蜂蜜即是五欲之乐,此喻即代表我们众生时刻在无常之中,受着生死的逼迫,但因为五欲的牵缠,而忘记我们危险之处境。)、空聚落(空聚落喻:有人冒犯了国王,国王即命此人手持一个装有四条蛇的盒子,此人若一不小心,四蛇即可能从盒子中跑出来咬死他。有智者告知了此人,他放下盒子就跑。

  有五个看守他的牢头,即手持钢刀追杀过来。此人跑到了一个空的村庄之中,正想歇息;智者又告诉他说村中有强盗会杀人夺财。他于是奋不顾身又往前冲,可是前面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后有追兵,前有大河,怎么办?逃命要紧!他即用各种树枝做了一个筏,渡过河去。过河之后,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已经到了另一个国家了。此中,国王即喻魔王,四蛇即喻四大,众生四大不调即会生病。五个追兵即喻是五蕴;逃跑即喻寻求解脱生死之道,空聚即喻无常之六入;空聚之贼,即喻众生不解六入之无常,而生起对外境的种种执着;大河即喻生死之大河;智者,即是佛陀;筏即解脱之道(正法),到彼岸即喻得解脱了。)来做譬喻,因为众生不了解缘起性空之理,而执着实有我、实有法,不知一切皆缘起存在,我等众生在此苦难世间中,如处于丘井之中,生命随时有危险,但众生不知无常法将至,而沉溺其中。(此乃诸行无常),又众生不知无我,而执有我,不知我如聚落,入中寻求,乃无一人,故应了知此岸无常,(涅槃寂静之乐),故应舍弃此岸,而追求无有生老病死之彼岸之涅槃寂静之乐。故应礼赞佛之正法,因为此正法能使众生远离贪欲,不堕三涂之五浊恶世。何谓正法?正法实是妙不可言,非吾等凡夫、二乘所能思议。

  但此正法是善法,以导人向善而远离恶法;此正法是净,以导人离染法故。故众生若能依此正法为皈依,其必定能常住于安乐之中。而此正法(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过去诸佛依之修行之法,所以我等众生若能依此正法而修行,必定能证入不生不灭之涅槃。佛即依此正法来摄化僧宝。何谓僧宝?僧是以和合、乐法、清净为根本,即所谓具备事和同证与理合之六和合(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故而应当礼敬僧宝。以和合为僧,故僧为众中之所尊。我等众生应当尊敬僧宝,不要苛责僧宝,而且不能去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僧人,因为僧人都是随佛修行正法之人。

  在佛入灭之后,僧宝必具担当住持正法城之责任。何谓正法城?以城为喻,因城有防御之功能,不易为外敌入侵。故以正法为城,则不易为邪法入侵。然谁能住持正法,使正法流传下去?唯有僧宝。(现在有人皈依佛、法二宝,不皈依僧宝,实在有违佛旨。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众人见到僧人则知道有佛教,但众人见一居士,则不一定知有佛教也,以居士之相与世间众生相无差别矣。)为何要皈依三宝呢?以三宝具备真实之德,能远离有漏之烦恼而证入无漏之清净法。以佛乃具备大圆满之智慧,了解众生根基之不同,故随机渡化众人,而不离真俗二谛,所谓以真谛见一切法,依俗谛立一切法,依真而俗、由俗而真,真俗不二,故使佛法得以长存。

  以三宝具备之殊胜功德,故我等众生应当从自心中誓愿尽形寿皈依佛法僧三宝,以至诚心修种种供养,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并且时刻不忘,三宝种种殊胜利益之功德。这种从自心皈依是最为尊贵、最为殊胜的,因为我们皈依三宝所得之快乐、所得之安隐,是不能由皈依三宝之外的皈依他法而得到。而所说的皈依,是必须以信和愿为体;而且不仅仅皈投三宝,更应心向于三宝,唯有依三宝方才能使我等众生得到济渡,而脱离六道生死轮回。

  若我等众生,不仅仅能自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更能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见六祖坛经),坛经中谈到佛为觉义、法为正义、僧为净义,故能皈依自性佛、法、僧三宝,则是皈依觉、正、净,以众生自性具备觉、正、净,若众生能够了解到这个道理,那众生也就了解到皈依的真实义了。

  第二章闻法趣入章

  在佛法中特别强调闻、思、修,由听闻佛法而后善加思惟再后如法修持。而闻、思、修中,闻法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听闻佛法才能趣入佛法,故今赞叹闻法之功德。

  我们众生由于听闻了佛法而能了解世间所有诸法,并能分别诸法之善恶,在听闻佛法了解善法、恶法之后,众生即能弃恶从善。由于众生听闻了正法,而能使众生了解到哪些是对修行有所帮助之正法,哪些是对修行毫无帮助,并且是毫无任何意义的不正确之见解。以众生听闻佛法后,能善加思惟生起正见,进而依法修持,而证得无上涅槃解脱。

  但是众生在听闻佛法时,应当要注意远离三种过失,如用器皿装水,若器皿是倒置的,则导致装不上水;或者器皿中已经有污秽有毒之脏物,导致水不洁净;又或者器皿上有裂缝,导致水慢慢漏尽。又如人在地上种植种子,结果不小心掉在砂石上,而导致种子不能发芽;或者种子种在杂草丛生的地方,而导致与染草混在一起,无法茁壮成长;又或者种子种得不够深,结果风一吹,而使种子不易生根发芽,即使生根发芽,也易被风所吹而致死。此处即是以水器暨种子来形容众生之心性。若众生不能专心听闻佛法,听而无听,即是俗话所讲“左耳进、右耳出”;又或者众生虽能听闻佛法,但心中已有不正确之见解。虽听闻正法,但不易为正法所感,反而易致正法与染污法混为一体,分不清哪是…

《成佛之道(白话版 宏正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